语文教案古诗教案(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轻松、闲适而又不乏文化品位的感觉。 —— 景区设置:桃花源村、陋室、故人庄、山居、田园居、南山。 —— 日程安排:桃花源村(第一天上午及午餐),陋室(第一天下午),故人庄(第一天晚餐), 山居(第一天晚),田园居、南山(第二天)。 —— 具体景点设计:以 “ 山居 ” 为例: ① 松林散步,倾听天籁,体味自然。 倘有月亮,会有 “ 明月窥人 ” 或 “ 月亮走我也走 ” 的美景出现。 ② 清泉漂流,体会 “ 清泉皮筏石上流 ” 的趣味。 ③ 溪中泛舟采莲,时有 “ 惊起一滩鸥鹭 ” 的情景再现。 ④ 泉边浣衣、竹林篝火。 —— 经营方式:与中央电视台合作开发,或与其他影视机构合资开发,既作旅游景点,又作影视剧外景基地。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 (马鞍山市第二中学 张陈) 教学目标 解山水田园诗和体会王维诗歌 “ 诗中有画 ” 的特点。 培养学生初 步鉴赏唐宋诗词的能力。 品味文化之美,含蓄之美。 教学设想 教学重难点: ① 鉴赏诗歌。 ② 体会王维诗歌 “ 诗中有画 ” 的特点。 教法学法:涵咏、赏读、点拨、讲析相结合。 教学工具: Powerpoint 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学生活动】以前我们学过他的《鸟鸣涧》、《使至塞上》、《送无二使安西》,现在请几位同学来试着背诵。 【讲述】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唐朝是一个诗的时代。 它不仅在诗体上创造出了五七言近体诗(律诗和绝句)、完善了七言古体诗,还孕育出了一个灿若明星的庞大诗人群体。 其中除了 李白、杜甫、白居易这三颗才冠古今、风华绝代、光耀千秋的星星外,还有多如恒河沙石的才华横溢的诗人,在唐诗的天空熠熠闪光。 王维就是其中的一颗。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王维,走近他的诗歌。 二、解题: 近体诗略说 王维与《山居秋暝》 生回答,师补充,出示课件。 王维( 701— 761),字摩诘,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唐代山水田园诗人。 他的诗歌创作以公元 737 年(张九龄罢相,李林甫执政)为界,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在前期他有济世之志,希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因此创作了不少思想积极、情调激昂的政治诗、边塞诗;到后期 他先后隐居于终南山和辋川别墅,写了大量山水田园诗。 他的山水田园诗诗风直承陶渊明,似浅而实深,似淡而实腴。 他又喜绘画,擅作远景 ,又擅画人物、丛竹。 苏轼赞他 “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 略说山水田园诗 山水田园诗,源于老庄哲学,成于渊明手笔,继于大谢(谢灵运)小谢(谢眺),盛于唐代王(王维)孟(孟浩然)。 山水田园诗以描绘秀丽的山光水色,和谐的田园生活为主要内容,寄托了作者因怀才不遇,或愤世嫉俗,或厌恶官场,或清贫自守而宁愿隐身山林,啸傲烟霞,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愿望。 三、诵读感 悟 ( 1)、教师范背 ( 2)学生朗读(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明确:浣( hu224。 n),洗 歇( xi235。 ),衰败 ( 3)指名读,生体会语气语调(结合注释疏通诗意)。 ( 4)、齐读,感知诗歌情趣。 四、品味鉴赏 欣赏画中之美 ( 1)、析题 明确: 暝:日暮,傍晚。 居:停留,住宿。 诗题中四个词,分别点出了地点、事件、季节、时间,可以理解为:秋天的傍晚,留宿于山中。 ( 2)、 “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 首联写出了什么样的意境。 明确: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清新,景色美妙。 给全诗创造了一个寂静,清新,幽雅的环境。 首联与诗题有什么联系。 明确:首联紧扣诗题,点出了时间、地点、季节。 ( 3)、 “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 颔联写景如画,一静一动,是否都从视觉的角度来写的。 为什么。 明确:不是。 前者呈现于视觉,后者诉之于听觉。 表现出山村的自然美。 颔联与首联有何联系。 空气清新方可见月光之皎洁;新雨之后才能显清泉之声响。 ( 4)、颈联的词序还可作怎样的调整。 明确: “ 竹喧浣女归,莲动下渔舟。 ” “ 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 ” 作者为什么要做如此安排。 明确:一是为了押韵 的需要;二是这样才符合生活实际:因为浣女是隐在竹林之中,渔舟遮于莲叶以内,初时未见,后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渔舟;三是可产生 “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 的艺术效果,增添情趣。 表现出了山村的生活美。 (重在引导学生体味诗句的藏和露,诗句中的诗趣与诗情) ( 5)、 “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 结合本诗,你认为哪些诗句可以入画,为什么。 明确:全诗构成一幅雨后山村的晚景图,清新、宁静而又洋溢着和平安定的气氛。 颔联可入画:雨后青山,山上的松林一尘不染,显得格外苍翠,皎洁的月光穿过树叶的缝隙在林间留下斑驳的影子 ,给人以明净、清幽的感觉,好像连自己的心也被洗净了一样;而此刻山泉因水量充足,流势增大,那白练似的泉水从石上流过也淙淙有声,像优美的奏鸣曲一样在身边响起,更反衬出山中的宁静,使人感到仿佛是大自然的脉搏在轻轻地跳动着。 颈联也可入画:忽听竹林里笑语一片,呵,原来是那洗衣的少女踏着金色,沐着清辉归来了,只见河塘里莲叶纷动,清莹晶亮的水珠滚下来,晚归的渔舟荡出来,好一幅情趣盎然、魅力无穷的山村生活画面。 教师引导,咀嚼画外之意。 ( 1)教师略说王维与 “ 佛 ”。 ( 2)学生再次咀嚼诗歌中的重点词、句,体味其深层意 蕴。 思考、品味: ① 颔联和颈联写得十分热闹,这与作者要创造一个寂静,清新,幽雅的环境是否和谐。 并说说原因。 明确:是。 颔联侧重于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颈联侧重于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 看起来,此地洋溢着一片热闹,然而,这些明月、清泉、浣女、渔舟的热闹,正是为了烘托出山村环境的寂静、清幽。 如同 “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 一样。 人们从这些热闹的景物中,很自然地体味出一种和平恬静,体味出恬静中的一遍勃勃生机。 ② 诗中明明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 “ 空山 ”。 (调动积累,学生言之成理时,教师要善于点拨,引导) ③ 、翻译 尾联,并体会其中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春天的芳华景物已在不知不觉中衰败,秋景却很美,我还是愿意留居山中,不想归去。 尾联表达了作者欲远离尘世归隐山林,不再回到纷纷扰扰的官场中去的强烈愿望。 体现了作者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配乐朗读,进一步品味诗情。 五、课堂练习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把题目全部点了出来,山、晚、秋即地点、时间、季节,还点出了题目中没有但对全诗意境起着十分重要作用的 “ 雨 ”。 B、中间两联从自然景物和社会生活方面写出了山村特征 —— 既幽静又充满活力,给人以极为深刻的感爱。 C、尾联用典抒情,把诗人自己留恋山中的心情含蓄地表现了出来。 D、王维是盛唐时人,诗意暗喻了当时的社会环境。 明确: D 项与作者诗的意境和表现的心情愿望矛盾。 下列诗句与 “ 空山新雨后 ” 手法意境相同的一项是( ) A、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B、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C、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D、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明确: B( A 反衬出环境的静。 B 突出环境的幽静。 C 描写夏日之景的的深邃广阔而又 色彩缤纷。 D 显示出 一种恬静美。 ) 六、作业( 2 题选 1 题) 根据全诗或部分诗句的意境绘一幅图。 研究性学习 有人认为王维如果生活在现代社会,他除了写诗之外,最适合的职业是从事旅游业。 请你为他的旅游公司策划一份企业创意书,要求: 结合王维的山水田园诗,让游客在紧张工作之余走进自然,走进农家,找到轻松、闲适而又不乏文化品位的感觉。 附:板书设计 山居秋暝 王维 — 诗人、画家、隐士 诗中画 画外意 山、雨 秋、晚 自然美 远离尘俗 明月 清泉 超然淡远 竹喧 莲动 —— 生活美 语言风格:清新淡雅 《山居秋暝》教案集锦之一 20xx 年 09 月 23 日 星期日 16:45 王维 ——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 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注释: 颔联意谓:皎洁的月光丝丝缕缕,照进松林里,清澈的泉水淙淙流过岩石上, 竹喧归浣女:意指西北之秋,水颇珍贵,于是一阵秋雨后,洗衣女便在月夜结伴而去,从竹林归来时笑语喧哗。 尾联意谓:任它春芳消尽,此处秋色留人。 王孙,本指贵族子弟,也指游子(参见王维《竹馆》注,此处特指作者自己,旨大反用《楚辞 •招隐士》 “ 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 ” 之意,含蓄地表达自己决心隐居山中的心情,可谓绝妙。 赏析: 王维诗文的特色是:文清似水,诗美如画。 他 无愧为诗人兼画家。 《居山秋暝》一诗将秋山暮色描绘得清新幽雅美如画,令人迷恋、惊讶。 一、导语 设计 自东晋陶渊明、南朝谢灵运开创山水田园诗派以来,深受一些优秀诗人的称赞。 到了唐代,它开始受到人们的推崇,王维、孟浩然就是这一时期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家。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王维的一首诗《山居秋暝》。 二、近体诗简介 参书 p56 我国的古典诗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种,他们的区分源于唐代,分为律诗和绝句: 律诗 诗体名。 近体诗的一种。 格律严密,故名。 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 八 句,四韵或五韵。 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 分五言、七言两体。 简称五律、七律。 亦偶有六律。 每首十句以上者,则为排律。 绝句 即 “ 绝诗 ”。 亦称 “ 截句 ”“ 断句 ”。 诗体名。 截、断、绝均有短截义,固定格仅为四句 ,故名。 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 也有六言绝句。 唐代通行者为近体,平仄和押韵都有一定。 我们学习的《山居秋暝》和《登高》分别是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越中览古》是绝句。 三、诵读提示 诗的首联写的是傍晚时分小村的旖旎风光,同时寄托了诗人闲适的感情,应当用轻快的调子诵读。 末联均是陪衬,对句 “ 王孙自可留 ” 是全诗的主旨所在,要用肯定的语气缓缓读出。 四、教师范读,学生自读 五、介绍王维及《山居秋暝》 王维( 701— 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 开元九年( 721)进士。 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晚年闲居蓝田辋川。 诗与孟浩然齐名,称为 “ 王孟 ”。 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 苏轼曾赞: “ 味摩诘诗,诗中有画;观摩诘画,画中有诗。 ” 著有《王右丞集》。 《山居秋暝》是王维晚年闲居蓝田辋川是写的一首五言律诗,描绘了秋日傍晚雨后山林的秀丽景色,表现了诗人乐于隐的生活意趣,清新而极富生气的氛围中,表现出诗人洁身自好的品格,堪称王维诗的代表作。 “ 山居 ” 是山中居所, “ 秋暝 ” 是秋天的傍晚。 六、明晰诗意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译:空旷的山野一场秋雨新降,傍晚的天气显得格外凉爽。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译:静静的月光把松林照亮,清清的泉水在石上流淌。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译:姑娘们洗罢衣服,笑语喧哗地从竹林里回家去,渔船顺流而下,水上莲叶便摇动起来。 随意春芳 歇,王孙自可留。 译:春花春草,任凭它枯谢吧,我要留下享受这无比风光。 七、总体赏析提示 可从光、色、形、静态、动态等方面展开联想。 第一幅 “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 —— 初秋的傍晚,山雨初霁,万物一新,树木繁茂 , 空气清新,高山寂静,宛若世外桃源。 第二幅 “ 明月松间照 ” —— 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 第三幅 “ 清泉石上流 ” —— 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啊。 第四幅 “ 竹喧归浣女 ”。 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也许她们正为什么开心的事儿在竹林里嬉戏追逐着,笑闹声传出翠竹林外。 第五幅 “ 莲动下渔舟 ” —— 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弄乱的荷塘月色,划破了大山的宁静。 画面总合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声音,浣衣村女的笑声,渔舟穿过荷丛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声有色,有景有人,有静有动,构成了清新秀丽的乡村生活图景。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