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史题库(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报》社长总编辑,主要著作《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等。 7《中国的西北角》: 1935 年,范长江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的身份开始了西北采写的历程,他的旅行见闻陆续见诸报端:通讯揭露了西北地区的弊政,并第一次透露了红军长征时的一些情况。 后结集出版。 7中央通讯社:中国国民党主办的通讯社, 1924年 4月 1日在广州创办。 1927年随北伐军迁往汉口。 1928 年迁往南京。 1949年迁往台湾至今。 7新华通讯社;我国的国家通讯社。 它的前身是红色中化通讯社, 1931年 11 月 7日在江金创办。 1937年 1月 25 日改名为新华通讯社。 1950 年 3月成为统一集中的国家通讯社。 80、《申报》: 1872 年创刊于上海,由美查创办,创刊时聘请中国人主笔,标榜要为中国兴利除弊,对清末基层官吏有所揭露,政治上持亲英立场,是旧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大的中文日报。 8《政治周刊》: 1925年 12月 5日创办于广州,先后由毛泽东和沈雁冰任主编,是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主办的机关报,是宣传反军阀和揭露国民党右派,团结左派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重要思武器发挥了极大作用。 8《红星照耀中国》: 1935年美国记者埃德加 斯诺来到延安。 经过深入采访,他撰写了《红星照耀中国》(即《西行漫记》)一书,使中国和全世界人民真切地了解中国共产党 和红军的真实情况。 8《新中华报》:前身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一九三七年改为此名,在延安出版。 同年改为陕甘宁边区政府的机关报。 一九三九年改组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机关报。 一九四一年终刊。 8延安新华广播电台: 1940年底建成并开播。 是中国无产阶级广播事业的开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的第一座广播电台。 8《解放日报》整风改革:延安整风运动时期,党中央领导了《解放日报》的改版工作,经过改版确立了 全党办报 的方针,对一些重大的新闻理论问题进行了阐述,批判了教条主义和资产阶 级新闻观点,在党的新闻事业中起着深远的影响。 8史沫特莱;美国进步记者。 1928年底来到中国,作为记者和作家,史沫特莱的报道和著作真切地反映了中国人民的苦难和斗争,力量与希望所在。 代表作有《中国红军在前进》、《中国的战歌》、朱德传《伟大的道路》等。 8《救亡日报》: 1937 年在上海创刊。 郭沫若任社长兼发行人,夏衍任总编辑。 为促进全民族抗日救亡起到了很大的宣传鼓动作用。 1941 年被国民党查封。 8 青记 :是中国青年记者协会的简称,中国记协的前身, 1937 年在上海由范长江和夏衍发起,后迁至武汉, 改名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简称 青记 ,是全国性的新闻记者组织,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闻界统一战线组织。 90、重庆各报联合版: 1939 年日寇飞机轰炸重庆,各家报社损失惨重,鉴于这种困难状况,重庆《中央日报》、《时事新报》、《新华日报》等 10 家大报集中人力物力,合作出版,共出版了 99 天。 是中国新闻史上有报纸联合版之始。 9国新社:是国际新闻社的简称。 由范长江在周恩来的指导下,以中国青年记者协会为基础筹建, 1938年在长沙建立,刘尊棋任社长。 9重庆《新华日报》: 1938年 10月,《新华日报》迁至重庆出 版,是中共中央在国统区公开出版的机关报。 在周恩来等的领导下,该报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同国民党顽固派进行了坚决的斗争。 9 暴检 :是《新华日报》用来揭露国民党新闻检查制度罪恶的策略之一。 是在报纸上开天窗,将国民党删改言论、新闻报道的行径予以公开暴露。 9上海 孤岛 报刊: 1937 年 11 月日军占领上海,西方国家控制的上海公共租界和法租界因其四周均被日军侵占而形同 孤岛。 这一情形一直持续到太平洋战争爆发。 这一时期中外各种政治势力纷纷利用 孤岛 的特殊环境创办报刊等新闻媒体,开展舆论宣传活动,其 中以爱国人士主办的抗日报刊为主,著名的有《译报》、《文汇报》等。 9 洋旗报 :是以外商名义出版的中文报纸。 因为在沦陷区可以不受日伪的新闻检查,中国共产党及民间爱国人士纷纷在租界内借用外商名义创办 洋旗报 ,以报道抗战实况,宣传爱国主张。 9《文汇报》: 1938年在上海由爱国人士严宝礼等创办,徐铸成主编。 在抗战期间借用外商名义出版,积极宣传抗战,呼吁国共合作。 1939 年被租界当局勒令停刊。 战后恢复出版。 9 拒检运动 :是国统区新闻界争取新闻出版自由的斗争。 抗战期间,国民政府实施新闻检查制度,规定各省市报刊上的所有文章包括广告都必须送检。 1945年 8月,重庆 16 家杂志社联合发表拒检声明,很快扩展到成都、昆明等地。 中国共产党在拒检运动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9 月,国民党当局被迫宣布废除战时新闻检查制度。 9羊枣事件:羊枣原名杨潮,著名记者、军事评论家。 1933 年初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5 年因与新四军浙东游击队秘密联系,被国民党逮捕,被虐身亡于杭州狱中。 9 文萃三烈士 :《文萃》周刊 1945 年在上海创刊,是一份文摘性刊物,以装载进步文字为主,后转入地下。 1947 7月,文萃丛刊社被国民党特务查获,该刊工作人员吴承德、陈子涛、骆何民三人被捕,在上海解放前夕惨遭杀害,史称 文萃三烈士。 100、《观察》周刊:创刊于上海,其前身是在重庆出版的《客观》周刊,储安平创办并任主编。 初期从西方自由主义理念出发,鼓吹 第三条道路。 后对国民党法西斯统治表示失望与不满,被国民党当局下令查封,主编储安平愤而离沪去解放区,投身于人民新闻工作队伍。 10《人民日报》: 1946 年 5 月在河北邯郸创刊,初为晋冀鲁豫边区机关报, 1948 年 6 月与晋察冀解放区的《晋察冀日报》合并,改为中共 中央华北局机关报,在河北石家庄出版发行。 1949 年 3 月迁入北平,邓拓任社长兼总编辑。 8月改为中共中央机关报至今。 10反 客里空 运动:客里空是苏联剧本《前线》中一个惯于弄虚作假的记者。 针对新闻报道工作中右的倾向和存在的新闻失实问题, 1947年 6月《晋绥日报》刊登了剧本中有关客里空的情节,并进行了批评和自我批评,要求肃清虚假新闻。 10《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 1948年 4月,毛泽东接见了《晋绥日报》编辑部人员,在听取报社工作汇报后作了重要谈话。 精辟地阐述了关于无产阶级党报的作用与任务、办报的 路线与方针、党报的风格等问题。 10《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 1948年 9— 10月间,中共中央在西柏坡举办学习班。 10月 2日,刘少奇亲自去学习班作长篇讲话。 表达了党中央对新闻工作的重视,为新闻工作者适应新的形势、完成新的任务提出了明确的努力方向。 10新闻总署: 1949年 10月成立,胡乔木任署长。 作为领导与管理全国各类新闻媒介与新中国新闻工作的行政机构。 下属机构与单位有办公厅、新华、三局广播事业局、国际新闻局、新闻摄影局等。 1952年撤销。 10北京电视台:是中央电视台的前身, 1958年 5月 1日 建成试播,是中国电视事业诞生的标志。 10《光明日报》: 1949年 6月在北平创刊。 当时是中国民主同盟的机关报,以国家的民主、和平、独立、统一为目标,第一任主编胡愈之。 10 两报一刊编辑部 :两报指《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一刊指《红旗》杂志。 文革期间三家刊物每逢重大问题就联合起来,以 两报一刊编辑部 的名义发表社论和评论文章,它直接代表党中央,具有极高的权威。 10红卫兵小报:是文革时期随着红卫兵组织和造反组织的出现而出现的非正式出版物。 、影响较大的有北京大学的《新北大》和清华大学的《井冈山 》。 主要活跃在 1966 年夏至 1968 年秋。 随着红卫兵组织的解体和学生的上山下乡,小报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1邓拓:原名邓子健,历任《晋察冀日报》社长,晋察冀新华总分社社长等。 《人民日报》社长、总编辑等职。 并开设《燕山夜话》、《三家村札记》的专栏。 这些杂文切中时弊而又短小精炼,博得读者的欢迎和支持。 文革期间被迫害身亡。 11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我国的国家广播电台。 它的前身是延安新华广播电台, 1940 年 12 月 30 日在延安创办。 1949 年 12 月 5日,由北平新华广播电台改名为中央人了广播电台。 11《韬 园文录外编》:我国最早的一部报刊政论文集,收录了王韬的部分政论文章,提倡变法对后来时务文体的形成,起了推动作用。 11瞿秋白:我国最早的无产阶级新闻记者, 1920 赴俄采访,成为我国最早报道苏维埃政权的记者。 写了著名散文集《俄乡纪程》《赤都心史》等书,所写通讯对当时国内读者了解俄国十月革命和马克思列宁主义起了重要作用在读者中引起巨大的影响。 11 第三条道路 报刊: 第三条道路 出现于国共两党激战之际,主张在中国建立英美式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其代表人物多是民主党派成员。 代表刊物有《观察》、《新路》、 《大公报》、《文汇报》等。 11 四不方针 : 1926年,张季鸾宣布 不党、不卖、不私、不盲 的 四不 方针。 决心办一张言论独立、不依靠任何财阀、任何政党的独立报纸,以 文人论政 的方式,为这张民营报纸开出一条新路。 11 开元杂报 :开元年间朝廷发布有的朝政简报。 唐人孙樵《经维集 读开元杂报》提到他在襄樊得到数十幅的简明朝政公报的抄件,并称之为 开元杂报。 11《中外纪闻》:京师强学会的机关报,维新派的重要舆论机关,其前身是《万国公报》,由梁启超任主编,是中国资产阶级政党的报刊的萌芽。 11《解放日报》: 1941年抗战时期在延安创刊的中共中央的机关报。 它是在抗日民主根据地出版的第一份铅印对开大型日报,也是抗战到解放战争初期革命影响最大的报纸。 该报在整风改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1 全党办报 : 1942 年中共中央西北局并责成各级党组织在党内进行关于党报的教育。 《解放日报》社论比较全面、准确地阐述了全党办报的思想,总结为经验为 全党办报。 1 《新生》事件 : 1934 年《新生》周刊创刊,杜重远任编辑兼发行人。 它重新举起抗日的火炬,实际上是《生活》的继续。 1935 年 5 月,《新生》刊载 《闲话皇帝》一文,被国民党政府查封。 判处主编杜重远徒刑一年零两个月。 简答题: 2简述清末新闻法律制度的内容与特点。 清末新闻法律制度的内容 ( 1)言论出版及新闻从业人员的自由权利 ( 2)报刊创办的管理制度 ( 3)报刊出版的管理制度 ( 4)报刊禁载事项 清末新闻法律制度的特点 ( 1)资本主义的形式,封建主义的内容 ( 2)无法取信于民,在实践上缺乏全面实施的社会基础 ( 3)无权制裁在华外报,染有半殖民地的色彩 2简述梁启超的主要办报经历。 ( 1) 1895 年在北京与康有为创办《万国公 报》,负责编撰。 ( 2) 1896年在上海参与了《时务报》前期筹备工作。 并任总主笔,掌管报纸的编辑评论,负责文字工作。 ( 3)参与《湘报》、《知新报》的筹办。 ( 4) 1898 年,在日本横滨创办《清议报》。 ( 5) 1902 年在日本横滨创办《新民丛报》,半月刊。 ( 6 1904年在上海参与《时报》筹办和撰稿。 2中国新闻史上的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有哪些特点。 办报的 主角 由资产阶级改良派变成了资产阶级革命派; 各派报刊在激烈的政治斗争中发展壮大,报刊的 战斗作用 得到了充分发挥; 办报地区 有所扩大; 读者面 大为扩大。 2简述于右任在辛亥革命前后的办报活动。 ( 1)1907年由于右任等人于上海创办《神州日报》。 对清廷的抨击多采用旁敲侧击的方式。 大量报道革命党人的武装起义,抨击帝国主义的侵略。 ( 2) 1909 年创办《民呼日报》。 革命色彩鲜明,出版 92天后被封。 ( 3) 20 余天后,创办《民吁日报》。 该报内容与风格和前者一脉相承,出版一个月后被封。 ( 4)一年后,于右任创立《民立报》,得到孙中山大力支持,成为同盟会中部总会的机关报,是辛亥革命时期国内最有影响的革命报纸。 2梁启超提出的四项办 报原则是什么。 ( 1)宗旨定而高。 他认为报纸的最高宗旨是 以国民最多数之公益为目的。 ( 2)思想新而正。 他认为报纸宣传的思想 不可不新。 ( 3)材料富而当。 他认为报纸应该是 全世界之知识,无一不具备 ,但必须严格选报选择,使读者 阅一字得一字之益。 ( 4)报事确而速。 他认为新闻报道必须准确、及时,应该不惜 费重资以求一新事。 2简述梁启超的主要新闻理论。 ( 1) 耳目喉舌 论:认为报纸的功能是 去塞求通。 ( 2)报纸的 两大天职 说: ① 监督政府 , ② 向导国民。 ( 3)衡量报纸好坏 的四条标准 ① 宗旨定而高 , ② 思想新而正 , ③ 材料富而当 , ④ 报事确而速。 ( 4)健全舆论的主张,阐述了什么是舆论,舆论的形成,报纸与舆论的关系等。 ( 5)报刊宣传的两种方法,即浸润和煽动的方法。 2简述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新闻思想。 明确提出为革命办报的主张。 公开承认报纸的党派性,明确宣布自己的报纸是 党报 和 机关报 ,必须大力宣传党的纲领和主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