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感官评价(3)(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语的表现,或者作为量化标准的食品,都是从欧美等国人的角度提出的。  由于饮食习惯、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异,我国人对食品质地的表现用语与国外也有很大不同。 必须看到,在对食品质地的评价和语汇整理定义方面我国几乎还是空白,有些食味的感觉还是 “ 只可意会,不能言传 ” ,有些俗语也没有统一和规范。 因此,在吸取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适合我国饮食习惯和传统文化的食品质地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三)质地图法( texture mapping)  质地多面剖析法给质地的评价带来了方便,它可以通过仪器测定来准确客观地表现质地的性质。 Szczeniak等学者对多面剖析法所需要的凝聚性、硬度、咀嚼性、粘着性、胶黏性等指标也规定了适当的仪器测定方法。  但是,对不同类型的食品质地,用这种方法有时不易清楚区分。 为此,森友彦等人提出了质地图法的概念。  质地图法的基本方法是,采用压缩 — 拉伸试验求出食品的凝聚性、硬度、咀嚼性、粘着性、胶黏性等物性值。 把这些物性值分析归类,以三维空间坐标表示。  例如,以 Y 方向表示硬度大小, X 方向表示凝聚性大小,Z 方向表示弹性指标。 Y 正方向数值越大,表示硬度越大,相反方向表示越软; X 正方向数值越大,表示越坚韧,相反方向表示越酥脆; Z 正方向数值越大,表示越富有弹性,相反方向表示缺乏弹性。  这样,就可以把各种食品群的质地性质表示在一个三维坐标图上。 质地图法具有直观、准确的特点,便于对食品的质地进行预测和控制。 (四)质地评价用语简介  表现食品质地感觉的术语虽然十分丰富,但这些术语只有经过科学的整理和准确的定义,才能成为质地评价的学术用语。  欧美等研究食品质地较早的国家,已经对这些语汇进行了整理,并逐步形成了国际通用的质地评价用语。 现将部分用语按照我国语言的理解对应介绍如下。 1. 一般概念 ( 1) structure:结构、组织。 表示物体或物质各组成结合的性质。 ( 2) texture:质地。 是物理性质(包括大小、形状、数量、力学性质、光学性质、结构情况)的感觉表现(包括触觉、视觉、听觉)。 2.与压缩、拉伸有关的表现用语 ( 1) firm = hard: 硬。 表示受力时,对变形抵抗较大的性质(触觉)。 ( 2) soft: 柔软。 表示受力时,对变形抵抗较小的性质(触觉)。 ( 3) tough: 坚韧。 表示对咀嚼有较强的和持续的抵抗,与柔嫩反义。 近似于质地用语的凝聚性( cohesiveness)。 坚韧一词在我国不常用于食品,用于表现此意的是 “ 咬不烂 ” , “ 嚼不烂 ” 之类的俗语(触觉)。 ( 4) tender: 柔嫩。 表示对咀嚼的抵抗较弱,多用于对肉类的形容(触觉)。 ( 5) chewy: 柔韧、耐嚼、嚼不碎。 像嚼口香糖那样对咀嚼有较持续的抵抗(触觉)。 ( 6) short: 酥松。 表示一咬即碎的性质(触觉)。 ( 7) spring:弹性。 去除作用力之后恢复变形的性质(视觉)。 ( 8) plastic:可塑性。 去除作用力之后保持变形的性质(视觉)。 ( 9) sticky: 胶黏。 表示咀嚼时对上腭、牙齿或舌头等接触面粘着的性质(触觉)。 ( 10) glutinous:黏糊,黏的。 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