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仿古建筑构造设计通则(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udy.  2.清《工程做法则例》时期的进深尺寸  《工程做法则例》在规定面阔时,也同时规定了进深。  (1)对大式带斗栱建筑:  明间的阔深比为 1: 1. 75~1: 1. 8  (2)对不带斗栱和小式建筑:  明间阔深比为 1: 1. 62~1: 1. 2。 因此,大式建筑的进深一般为明间面阔的1. 6— 2倍,小式建筑的进深一般为明间面阔的 1. 11. 2倍。 园林学习网://www.ylstudy. 四、台明宽度的确定  台明通称台基,其实它是指台基露出地面的部分,台明的边线至檐柱中心的距离为台明宽度,一般称它为“下檐出”或简称“下出”。  清一般要求按上檐出 (即屋檐伸出的距离 )的 80%而定,也有主张斗棋建筑按 75%而定。 在两山或有后檐墙的台明,按1. 5倍檐柱径计算。  园林学习网://www.ylstudy. 第三节 仿古建筑的立剖面通则  一、檐柱的尺度处理  (一 )檐柱的柱高与柱径  檐柱的高低和粗细,是关系到对一栋房屋的均衡比例是否失调的美观感受。   1.唐宋时期的檐柱尺寸  宋《营造法式》对柱高只述及了“若副阶廊舍,下檐柱虽长,不越间之广”。 对于柱径,按房屋规模大小而分粗细 . 园林学习网://www.ylstudy.  2.明清时期的檐柱尺寸   清《工程做法则例》对檐柱高的确定有两种:即按口份和按面阔定高。   (1)对带斗拱大式建筑:从柱脚到斗栱顶按 70斗口定高,除平板枋斗拱之高, 即得檐柱净高尺寸。  梁思成教授建议,带斗栱建筑的檐柱净高,统一按 60斗口、柱径按 6斗口计算。   (2)对不带斗栱小式建筑:如九檩大木 “凡檐柱以面阔十分之八定高低,十分之七定径寸。 如面阔一丈三尺,得柱高一丈四寸,径九寸一分”。 园林学习网://www.ylstudy.  由于不带斗拱大式和小式建筑,都不涉及到斗棋问题,因此其檐柱高统一按:带廊者按明间面阔 80%定之,不带廊者按 70%定之,带前廊无后廊者按 75%定之,柱径按面阔 7%定之。   以上所述之檐柱高是针对房屋建筑而言,对于廊亭建筑则不适宜,根据我国 古建工作者的经验,亭子的檐柱高:四方亭按 0. 8— 1. 1面阔,六方亭按 1. 5 — 2 倍面阔,八方亭按 1. 8— 2. 5面阔。 园林学习网://www.ylstudy.  (二 )檐柱的收分与侧脚  为增强整个房屋的稳定性,我国古建筑木构架中的柱子并不完全上下等粗垂 直,而是考虑将柱子的首尾有一定的倾斜,这就是柱子的收分与侧脚。   2.明清时期的柱子收分与侧脚  明清时期柱子的收分称为“收溜”,侧脚称为“掰升”。 柱子收溜很简单,由柱脚向上,大式建筑按 0. 007倍柱高收分,小式建筑按0. 01倍柱高收分。 至于掰升按收溜尺寸而定,即“溜多少,升多少”,只有正面掰升,无侧面掰升。 园林学习网://www.ylstudy. 二、木构架屋顶线的确定  我国古建筑屋顶的坡度线不是一根斜直线,而是一根向下凹的曲线。 每根折线长就是屋顶两木檩之斜距。 因此,木构架屋顶的折线就是凹曲线屋顶的基础线。  每根折线的长度可由其水平投影线长,和垂直投影线长而决定,折线的水平长宋称为“椽平长”,清叫作“步架”。 折线的垂直高称为“举高”,确定房顶折线的方法,宋称为“举折”,清称为“举架”。 园林学习网://www.ylstudy. (一 )唐宋时期的举折计算  椽平长见本章第二节进深尺寸所述。 举折的计算,宋将其分为举屋之法和折 屋之法两步计算。 举屋之法是计算总举高的方法,折屋之法是计算分举高的方 法。  园林学习网://www.ylstudy. 1.举屋之法 撩。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