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金融增长关系研究所有专业(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金融体系,换句话来说, 经济 的增长可以促进 金融 的发展 , 这就 能够促进 资源 的 优化配置,由此也促进 了经济的增长。 Greenood 和 Jovanovie( 1998) [35]等人的研究都支持了这一观点。 [9] 国内 金融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 邓英淘、徐笑波等 ( 1994) 是我国第一批 计算出 了 我国 的 农村 金融相关率( FIR)指标 的人 ,他们将“中国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的各项存款”与“农村国民收入”之比作为 FIR,用此来表述 我国农村金融 发展 的程度。 随后张兵、朱建华 等人( 2020) [11]对这一指标 又进行了 补充 ,他们认为农村金融资产应 包括农村现金和农村储蓄,即 把 农户 所 持有的现金 也加到了 FIR 的分子中。 他们的这种研究方法成为了后人研究农村 金融与农村经济相关关系时必定参考的一种方法。 他们的研究表明我国农村金融与经济的关系 呈显著正相关,但是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水平处于相对落后的水平。 [10] 谢丽霜( 2020) 在 其所著的 《西部开发中的金融支持与金融发展》一书中 ,她在对西部资本存量 分析 的基础上 , 提出了资本形成不足是西部经济发展的特点,同时也约束了西部经济的发展。 谢丽霜还提出当 代 市场经济的核心 是金融 ,市场金融机制对实现 西部地区资 本的最优 分配和 提高西部 资金使用的效 率有促进作用 , 同时, 金融市场的 形成 可以 促进西部地区 资源配置 的优化 , 从一定程度上也可以 增强 西 部经济的 实 力。 [12] 焦兵( 2020) 运用了实证分析的方法对我国东部和西部的农村金融与 农村 经济的 相关 关系进行了 分析 , 其中,他结合了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和格兰杰检验三种研究方法,证明了我国东部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互为因果的关系 ,在 东部地区 金融 发展推动了 经济 的增长,但 在西部地区 两者 只是 单向 的因果关系, 西部的 资金运用 效率远远 不如 东部, 西部的 资金外流 问题也比东部 严重。 [13] 郑长德( 2020) 选取了国内生产总值( GDP)与金融相关比率( JRXG)、金融结构指标( JRJG)与经济结构指标( JJJG) 、金融相关比率与金融结构指标以及国内生产总值与金融结构指标 的 互为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 作为研究指标 ,并选取了 1990 年至 2020 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来 分析 西部地区 金融发展 与 经济增长 的 相关 关系, 研究结果表明,上述各项指标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 因此,推动西部金融的发展有利于 推动 西部经济的增长,同时西部经济的增长也可以 支持 西部金融的发展。 在书中 ,郑长德 还特地 选取 了 1978 年至 2020 年 陕西省的经济 以及 金融 的相关 数据, 同样他 使 用 了格兰杰检验和 自 回归分析 来进行研究,研究表明 :陕西省 的 经济 增长很好地带动 了金融 的 发展, 但 是 金融对经济 增长 的 促进 作用不是很 大。 [14] 熊德平( 2020)认为 , 农村金融 是通过提高 储蓄投资转化率、 储蓄率、投资淮海工学院二 〇 一二 届本科毕业论文 第 6 页 共 30 页 效率以及科技进步来 促进农村经济 的 发展。 熊德平认为 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 是互相 促进的关系 ,同时又 相互制约 的。 其中, 决定两者关系的重要因素 是政府以及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系统的效率。 [6] 3 我国 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现状 及存在问题 我国 农村金融发展现状 及存在问题 我国 农村金融发展规模 对于金融发展的规模, 麦氏指标和戈氏指标 是国际上通用的。 金融相关率( FIR)的概念是由戈德 史密斯于 1969 年提出。 金融相关率的定义是在某一时点上现存的金融资产总额与国民生产总值的比值,而货币存量与国民生产总值的比值被用作衡量麦氏指标 [15]。 因此,我们可以在衡量农村金融发展规模时依据农村的存贷款数量或者农村金融机构的数量。 ( 1) 农村存贷款数量不断增长且增速持续加快。 自 1978 年以来,也就是改革开发以来农村的存贷款量不断增加(本文的农村存款指的是农业存款和农户储蓄的总和,农村贷款指的是农业贷款和乡镇企业贷款的总和)。 我国农村存款余额在 1978 年是 亿元,而农村贷款余额为 亿元。 图 31 和图 32 为农村存款和农村 贷款的折线图,我们可以明显观察到农村存贷款的数量总体是呈现上升 趋势的。 2020 年农村存款达到了 亿元,农村贷款达到 亿元,分别为 1978 年的 倍和 倍。 图 31 19782020 年我国农村存款数量增长趋势 数据来源:根据 19862020 年 《中国金融统计年鉴》统计数据整理得到 淮海工学院二 〇 一二 届本科毕业论文 第 7 页 共 30 页 图 32 19782020 年我国农村贷款数量增长趋势 数据来源:根据 19862020 年《中国金融统计年鉴》统计数据整理得到 ( 2) 农村金融 机构的数量有所增加,农村金融市场结构初步形成。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基本构成是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民间性融资并存, 在中央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的大背景下,带有合作互助或商业性质的其他金融组织也开始出现,金融服务水平较前期的低谷时期有了明显的提高,并且农村经济体制已完成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经济规模、经营方式、发展速度等和过去相比有了根本性的转变 [16]。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机构 主要 是 由 农村商业银行、村镇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以及农村资金互助社 组 成 的。 到目前为止我国共有 31 家农村商业银行, 108 家农村合作银行,536 家村镇银行(不包括分支机构), 604 家农村信用社(数据来源:中国金融网)。 图 33 为农村金融发展规模( RLG)的趋势图,农村金融发展规模( RLG)的值为农村存款与农村 GDP 的比值。 从图中我们可以发现,农村金融发展规模整体上是扩大的。 图 33 19782020 年 农村金融发展规模趋势图 数据来源:根据 2020 年《中国金融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统计数据整理所得 我国 农村金融发展效率 金融发展效率是指农村金融机构把存款转化为贷款的效率。 农村金 融发展效率的衡量依据是农村存款与农村贷款之比 [3]。 图 34 为我国 1978 年至 2020 年农村金融发展效率指标的趋势图,由图可见,我国农村金融发展水平在改革开放以来是比较低的, 总体在 与 之间波动。 我们发现农村金融发展效率的波动淮海工学院二 〇 一二 届本科毕业论文 第 8 页 共 30 页 性还是比较大的, 2020 年的波动最大,但 2020 年以来,农村金融发展效率总体呈现上升的趋势。 图 34 18782020 年农村金融发展效率趋势图 数据来源:根据 19862020 年《中国金融统计年鉴》统计数据整理得到 我国 农村金融发展结构 雷蒙德 W戈德 史密斯最早提出了金融发展结构的概念。 他的观点是金融机构、金融工具和金融结构这 3 方面可以作为金融发展结构的评价指标。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基本格局是由政策性、商业性、合作性以及其他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所构成的多层次的农村金融体系,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是中国农业领域仅有的政策性银行,商业性金融机构是农业银行,合作性金融机构是农村信用社,还有一些非正规性金融机构 [17]。 本文以乡镇企业的贷款与农村贷款的比值为依据,确定农村金融发展的结构,图 35 为农村金融发展结构指标的趋势图, 从图中我们可以发现改革开放以来,一开始乡镇企业 的贷款额占农村总贷款额的比是比较低的,而乡镇企业的贷款额所占的比在 1989 年至 2020 年间达到贷款总额的 50%左右,乡镇企业的贷款的比值在 2020 年达到了最大值, 2020 年至今,乡镇企业的贷款比在愈发下降,这也说明乡镇企业的发展正在走向衰退。 图 35 19782020 年农村金融发展结构指标趋势图 数据来源:根据 19862020 年《中国金融统计年鉴》统计数据整理得到 我国 农村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1)农村金融市场的 风险抵抗 性 差。 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其一,作为农淮海工学院二 〇 一二 届本科毕业论文 第 9 页 共 30 页 村主要产业的农业受到“ 自然条件”的影响很大,其产出的波动性很大,这使得为农业提供服务的农村金融业 受到除市场风险以外的自然风险的影 响;其二,农村金融服务的对象是农民和农村中的中小企业,他们的特点是抵抗风险的能力较弱,盈利状况不稳定,这些都使得难以对其建立有效的信用评估和管理制度,以及对金融风险的有效控制。 [18] ( 2) 农村金融 体系不健全。 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层次比较单一,投资渠道比较少,对于一些信贷条件不够的农村中小企业和农户的资金需求不能及时满足。 导致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农村信贷资金的投入不足,这使得农村金融市场上资本的供给与需 求不匹配,从而对于农村中小企业和农户的资金需求不能及时满足。 ( 3) 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发展面临两难选择。 农村非正规金融的主要形式包括:民间借贷、民间集资、地下钱庄、储金会等等。 目前,对于是支持还是抑制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的争议不断深化,一方面,农村非正规金融可以弥补正规金融的不足,拓宽了农村的融资渠道,优化了农村资本资源的配置;另一方面,农村非正规金融对国家进行宏观调控有一定的阻碍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也破坏了农村金融市场的秩序,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农村市场上的投机行为。 [19] ( 4) 政府对农村金融 市场 的监管不当。 长期以来,国家对农村金融中的正规金融部门实行各种严格的管制和干预,而对非正规金融部门的管制则严重缺失,以至于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市场上正规金融部门供给不足和利率链扭曲。 [18] 我国 农村经济增长现状 及存在问题 农村经济的概述 农村经济 是农村中各种 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总称 [20]。 主要 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1)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在农村地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所占的比值比较低,人们主要是从事农业生产。 ( 2)生产具有明显的生存性和自然性。 由于欠发达地区农村以传统型农业为主,生产技术进步缓 慢,生产率水平得不到提高,所以收入水平维持在低水平上。 因此这种农村经济几乎是一种生存经济,没有更多的资金剩余用作资本投资。 农村经济的自然性表现为自然条件制约传统农业生产。 ( 3)经济增长主要靠土地扩张和劳动力投入。 随着各国城市化的深入推进,可开垦的土地不断的减少,自然环境日益恶化,由扩展性开垦土地的方式向集约高效利用土地的方式转变, 被 许多欠发达地区 定为它们 农业发展的目标之一。 又由于技术落后和资本不足,劳动力成为传统农业生产的唯一可以支配的可变要素,在原有土地上只能通过劳动力的密集投入来增加产出水平。 我国 农村经济增长现状描述 由 于中国客观存在的地域差异,我国农村经济增长存在独特性。 我国的农村经济可以分为三大地带来分别研究,为东部地区农村经济,中部地区农村经济,淮海工学院二 〇 一二 届本科毕业论文 第 10 页 共 30 页 西部地区农村经济。 ( 1)东部地区农村经济。 首先,东部地区农村经济的整体实力是比较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农村的经济环境明显的优于中西部地区,发展机会也比较多。 其次,东部农村的劳动力的分工相对于中西部农村是比较细致的,由于东部经济比较发达,因此东部农村的工业发展也相对比较发达, 因此 出现了专业农户、纯非农户、兼业户等农户群体。 然后,东部地区 农村的收入和消费水平比较高,由于东部农村经济比较发达,农民的第二、第三产业的经济活动参与成分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农民,因此,农民的收入相对于中西部农村比较高,收入的来源也趋于多元化,高收入又带动了高消费。 最后,东部地区市场化体制较为完善,农村的区位优势也十分明显,如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唐等相对发达经济区位位于东部,东部农村借助这种优势而快速发展起来。 [21] ( 2)中部地区农村经济。 首先,与东部地区农村相比,中部农村的经济实力总体而言没有东部地区的强,经济增长也没有东部快,但要强于西部地区。 中部地区是传统农业区 域,农业的发展条件比较好,农业是中部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部分,因此其商业气息没有东部那么强。 其次,中部地区的劳动力的结构差异比较大,农林牧渔业是中部地区的主导行业,因此其从业人员比较多,而第二、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相对较少。 在 中部地区 , 农村劳动力的外流现象比较突出,大部分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因此,中部地区农村经济正在衰退 [22]。 中部农民的收入水平当然远不及东部农民。 最后,中部经济 受 外部经济影响较小,传统观念尚有根基,表现为农民的开放意识、创新意识、竞争意识明显不足。 中部又是传统的农业区,它受到现代商业冲击的力 度偏小。 ( 3)西部地区农村经济。 西部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远远低于东中部地区,农村经济基 础 十分 薄弱,几乎没有经济水平较高的农村,农村经济成分单一,经济形式分散,大多数是“传统手工业 +作坊式经营”,农村经济多靠种植业、传统养殖业、外出务工等发展。 其次,西部地区的劳动力结构与中部地区差不多。 最后,西部农民收入水平明显偏低,消费水平不高,在教育、农村技术等方面与东部也有较大的差异。 [21] 我国 农村经济增长中存在的问题 ( 1) 城乡贫富差距愈来愈大,农村资金出现外流的现象。 改革开放以来,关于农村、农民 、农业的问题呼声不断,每年中央的一号文件都是有关于农业的政策,想要改善农村的环境,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促进农业的发展,近年来,农民的收入水平虽然 有所提高, 但是仍旧远远低于城市居民的收入,两者差距反而愈来愈大。 [1]如 图 36 所示, CZ为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 NC 为农民人均纯收入,从图 36 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出城镇的收入差距在不断地拉大。 我国城镇的收入 1978 年达到农村收入的 倍,到 1983 年最小差距缩仅为 倍,之后城乡差距逐渐拉大,到 2020 年,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 19109 元,而农民人均淮海工学院二 〇 一二 届本科毕业论文 第 11 页 共 30 页 纯收入只 有 5919, 差距达到 倍。 图 36 19782020 年城镇人均收入与农村人均收入差距图 数据来源: CCER 中国经济金融数据库 ( 2)农村经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 作用 逐年 减弱。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农村生产力得到了解放,但是,由于农业是一种弱质产业,随着社会的发展,农业生产越来越受到市场需求的制约。 进入 21 世纪后,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加强,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外开放的力度扩大, 由此给我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