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复曹操的真实历史面目(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云:“普天之下 , 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而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世上之人,天子为大,至于其是昏是明,那无人问津,只知既为他的臣民,便要听他之言。 就算要你去死,你不但非死不可,且还要谢恩。 而曹公竟敢 挟天子以令诸侯,上朝佩剑,把皇帝当傀儡,当然为大逆不道,实为大胆之举,所以曹公便成了不忠不孝之人,而为人们所不齿。 但我们现在置身那个时代想一下,所能安天下者,在当时的英雄豪杰之中,非曹操莫属,而在那个金戈铁马的年代,他并非出身名门望族,也无皇室血统,亦非三公四卿资历的家族,也不是称 雄一方的霸主,而是宦官的过继之子的后人,本家也不过是有些钱财而已,于乱世之中,聚义兵,发矫诏,靠个人魅力自立于世,挺不容易的,要想成就一番事业,仅凭他刚出茅庐时的 那些乌合之众,是不可能的。 那么他便要运筹帷幄。 而他挟天子以令诸侯之举,首先想当这个角色的乃是袁绍,当时沮授明目张胆的向他提出要挟天子以令诸侯 ,可郭图和淳于琼不同意 ,而袁绍本人优柔寡断 ,因为内部谋士意见不合而搁了下来 ,当曹操做了这个角色之后 ,他便心中不服 ,但亦无计可施 ,只是不断的向曹公施加压力 ,占了大将军职位 ,而却拒绝了邺侯的封赐 .且把 “挟天子以令诸 侯”的罪名安在了曹公身上,而曹操此时亦骑虎难下,那只得继续,顺便捎带着施展自己的宏伟抱负,以统一中原,故而说其“名托汉相,实为汉贼”乃为谬论,实为形势所迫。 再者,就如曹操所言:如果不是他挟天子以令诸侯,不知当时的中原大地有几人称霸,几人称帝,天下大乱几时休。 如果不是曹公那时保住汉室皇家,那么当时的形势比之北朝和五代十国时期,有过之而无不及。 也多亏有了曹公当时的挟天子以令诸侯,从而使 动乱的局面得以控制,否则,带给广大民众的则是无休止的战争带来的无限痛苦。 所以,曹公此举动,不仅不是罪,对民众而言反而是功,对北方的发展,对全国形势的发展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 曹操,是三国时期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也的确为当时的一位优秀的统治者。 在他出生前后, 社会动荡不安,加着急以公元一百八十四年又爆发了黄巾大起义,在镇压农民大起义的过程当中,形成了地方割据的局面,曹操也是其中之一,他推行法家治国思想,使自己的实力不断加强,通过二十余年的争斗,最终统一北方,他曾大兴屯田,发展农业,颁布《置屯田令》 、在 171。 败军令 187。 、 171。 孙子注 187。 中都反映了他主张法制的观念,反对礼教的宗法反儒思想。 其一身能有如此成就,在其自身也有很大的原因:首先,其自身有一定的军事才能,勇于进取,果断利落,从他的一出场,便可看出其不凡的军事才能, 群雄为杀董卓清君侧,而无处下手,聚堂痛苦,唯有曹公,不但不随着恸哭,反而大骂,接着去献计,以献刀之名去行刺,然而行刺失败,反而被迫潜逃。 后又聚兵来攻之,但因各诸侯争权夺利,不得又接受一次失败的教训,然而他的另外一个极其鲜明的优点,那便是爱惜人才,唯才是举,随能任用,他有着极其博大的胸怀,在修整的这一 段时间内,其收罗了大量的文臣武将,为其以后统一北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其 爱惜人才,唯才是举,还从其他的方面也表现了出来,如袁绍军中的陈琳,在官渡之战前夕,为袁绍起草了一篇声讨曹操的檄文,檄文中不仅举出了曹操的种种罪行,还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