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石砖瓦作营造法则(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相比 之下,显得粗糙一些。 大式 建 筑 中,多用城砖或方砖糙漫,小式建筑多用方砖糙漫。 普通民宅可用四丁砖糙漫。 糙慢地面多用于一般建筑的室外。 在做法简单的建筑及地方建筑中,糙漫做法也用于室内地面。 馒地的一般程序 1.细漫地面 (1 )垫层处理。 普通砖漫地可用素土或灰土夯实作为垫层。 大式建筑的垫层比较讲究,至少要用几步灰土作为垫层。 重要的宫殿建筑常以漫砖的方式作为垫层。 层数可由三层多达十几层,立置与平置交替铺漫。 其间不铺灰泥,每铺一层砖,灌一次生石灰浆,称为“铺浆做法”。 古建筑营造法则 第 15 页 共 35 页 (2) 按设计标高抄平。 室内地面可按平线在 四面墙上弹出墨线,其标高应以柱顶盘为准。 廊心地面应向外做出“泛水”。 (3 ) 冲趟。 在两端拴好电线并各漫一趟砖, 即为“冲趟”。 室内方砖地面,应在室内正中再冲一趟砖。 (4 ) 样趟。 在两道曳线间拴一道卧线,以卧线为标准铺泥漫砖。 注意泥不要抹得太平太足,即应打成“鸡窝泥”。 砖应平顺,砖缝应严密。 (5 ) 揭趟、浇浆。 将漫好的砖揭下来,必要时可逐一打号,以便对号人座。 泥的低洼之处可作必要的补垫,然后在泥上泼洒白灰浆。 (6 )上缝。 用“木剑”在砖的里口砖棱处抹上油灰(即“挂油灰”)。 为确保灰能粘住(不“ 断条”),砖的两肋要用麻刷沾水刷湿。 挂完油灰后把砖重新漫好,然后手执墩锤,木棍朝下,以木棍在砖上连续的戳动前进即为上缝。 要将砖“叫”平“叫”实,缝要严,砖棱应跟线。 (7 )铲齿缝。 又叫漫干活,用竹片将表面多余的油灰铲掉即“起油灰”,然后用磨头或砍砖工具斧子将砖与砖之间凸起的部分(相邻砖高低差)磨平或铲平。 (8) 刹趟。 以卧线为标准,检查砖棱,如有多出,要用磨头磨平。 以后每一行都如此操作,全部漫好后,还要做以下工作: (9 )打点。 砖面上如有残缺或砂眼,要用砖药打点齐整。 古建筑营造法则 第 16 页 共 35 页 (10 ) 漫水活并擦净。 将地面重新检查一下,如有凸凹不平,要用磨头沾水磨平。 磨平之后应将地面全部沾水揉磨一遍,最后擦拭干净。 (1 1) 钻生。 钻生即钻生桐油,做法如下: 1)钻生。 在地面完全干透后,在地面上倒桐油,油的厚度可为 3cm左右。 钻生时要用灰耙来回推搂。 钻生的时间因具体情况可长可短,重要的建筑应钻到喝不进去的程度为止,次要建筑可酌情减少浸泡时间。 2)起油。 多余的桐油要用厚牛皮等物刮去。 3)呛生。 呛生又叫“守生”。 在生石灰面中掺人青灰面,拌合后的颜色以近似砖色为宜,然后把灰撒在地面上,厚约 3cm左右, 23d后,即可刮去。 4)擦净。 将地面扫净后,用软布反复擦揉地面。 2. 糙 漫 地面糙 漫地 面 所用的砖是未经加工的砖,其操作方法与细漫地面大致相同,但不抹油灰、不揭趟(称为“坐浆馒”)、不刹趟、不漫水活、也不钻生,最后要用白灰将砖缝守严扫净。 地面排砖及做法规矩 排砖通则 1.除特殊情况外,砖缝应按“十字缝”排砖方法分位。 不应排成井字格形式,即不应按现代地面的通行做法排砖。 慢地做法规矩 1. 室内地面 (1 ) 在室内正中拴两道互相垂直的十字线(冲趟后撤去)。 冲十字线的目的是为了使砖的走向与房屋轴线保持平行,并将中间一趟砖古建筑营造法则 第 17 页 共 35 页 安 排在室内正中 . (2 ) 砖的趟数应为单数,如有“破活”必须打砖时,应安排到里面和两端。 门口附近必须是整活 2. 散 水 (1 )房屋周围的散水,其宽度应根据出檐的远近或建筑的体量决定,从屋檐流下的水最好能砸在散水上。 (2 )散水要有泛水,即所谓“拿栽头”。 里口应与台明的土衬石找平,外口应按室外海漫地面找平。 由于土衬石为水平而室外地面并不水平,因此散水的里、外两条线不是在同一个平面内,即散水两端的栽头不小不同,此点应予以注意。 3. 甫路 甫路分大式与小式作法。 小式建筑中须用小式雨路,大式建筑中一般要用大 式甫路,但在园林中,也可用小式甫路,这种手法称为“大式小作”。 (1 ) 甫路 一般都用方砖铺漫,趟数应为单数,如一趟、三趟、五趟等。 角路的宽窄按其所处位置的重要性决定,最重要的甫路砖的趟数应最多,小式建筑的雨路一般不超过 35趟。 (2 ) 大式建筑的雨路,牙子可用石活。 (3 ) 大式甫路的交叉转角处以十字缝为主, 园林中也可“大式小做”,即采用小式做法。 小式建筑中的雨路交叉转角处多为“筛子底”和“龟背锦”做法,不能采用十字缝做法。 4. 海 漫 古建筑营造法则 第 18 页 共 35 页 海漫指将甫路和散水以外的全部室外地面全部漫砖的做法。 四合 院中被十字雨路隔开的四块海漫地面又叫做“天井”,其铺漫过程称做“装天井”。 室外漫地的先后顺序应为:砸散水,冲雨路,最后才做海漫。 海漫地面应注意如下几点: (1 ) 海漫应考虑到全院的排水问题。 (2 ) 方砖雨路和海漫的关系有“竖慢雨路横漫地”之说,即甫路砖的通缝应与甫路平行(斜漫者除外),而海漫砖的通缝应与雨路互相垂直(图 2413). (3 ) 排砖应从甫路开始,如有“破活”,应安排到院内最不显眼的地方。 馒地施工要点与质量要求 1. 漫地泥(结合层)以下的灰土垫层拌合料中灰与土的配合比不应小于 2:8。 2.地面砖下铺垫的泥(灰)必须饱满。 应采取措施使砖与泥(灰)附着牢稳,不得出现浮摆松动现象。 3. 地面施工应尽量安排在工程的最后阶段进行。 地面竣工后应采取必要的成品保护措施。 4. 漫地泥(灰)料中的白灰应在消解 5d以后使用。 白灰应过筛。 筛孔不超过 5mm。 以生石灰调浆拌合的,应滤去石灰渣,拌合后应放置 4h以后使用。 以袋装生石灰粉拌合的,应在拌合后加水浸润 12h后使用。 5.砖漫地的铺泥厚度不应超过 5cm。 超过之处应预先垫平夯实。 古建筑营造法则 第 19 页 共 35 页 泥中灰与土的比例应为 3:70 6.砖漫地的质量允许偏差和检验方法见表 第 五章 古建筑 瓦 屋面 屋面苫背 1.灰、泥背 (1) 在木望板上抹一层深月白麻刀灰,厚度一般为 12 cm,这层灰叫护板灰。 护板灰可比普通麻刀灰稍软一些,灰中的麻刀含量也可少一些。 护板灰主要用于保护望板和椽子。 如果苫背基层为席箔、苇箔等其他做法,则不用护板灰。 (2 )在护板灰上苫 23层泥背。 宫殿建筑多用麻刀泥,小式建筑多用滑秸泥。 每层泥背厚度不超过 5cm。 中腰节附近如泥背太厚,可事先将一些板瓦反扣在护板灰上,这些瓦叫做“垫囊瓦”,垫囊瓦既可以减轻屋面的重量,又可以防止因泥背太厚而造成开裂。 每苫完一层泥背 后,要用铁制的圆形拍子“拍背”,时间应选择在泥背干至七一八成时。 拍背可以使泥背层变得密实,是一道十分关键的工序。 古时重要的宫殿往往用纯白灰背取代泥背做法,认为这样做的质量会更好,实际上这是一种误解。 掺灰泥硬结后生成硅酸钙,麻刀灰硬结后生成碳酸钙。 硅酸钙的强度、抗冻性能及柔性等均比碳酸钙好得多。 所以泥背做法是一种值得肯定的苫背材料。 (3) 在泥背上苫 24层大麻刀灰或大麻刀月白灰。 每层灰背的厚度不超过 3cm。 每层苫完后要反复赶轧坚实后再开始苫下一层。 古建筑营造法则 第 20 页 共 35 页 (4 ) 在月白灰背上开始苫青灰背。 青灰背也用大麻刀月白 灰,但须反复刷青浆和轧背。 为加强灰背与瓦灰灰泥的整体连接,防止瓦面下滑,青灰背表面可采取以下措施: 1) 打拐子与粘麻:在大麻刀青灰背干至八成时,要在灰背上“粘麻打拐子”。 如果不是重要建筑,可以只打拐子不粘麻。 粘麻打拐子的方法是:用梢端呈半圆状的木棍在灰背上打出许多圆形的浅窝,拐子常为 5个一组(称为梅花拐子)。 每组拐子之间要粘麻,待育瓦时把麻翻铺在底瓦泥(灰)上。 2) 搭麻辫:用于坡面高陡的屋顶。 方法如下:搭麻从脊上开始,每苫完一段大麻刀青灰背,趁灰背较软时将麻匀散地搭在灰背上,然后将麻轧进灰背里。 两端应 搭至瓦面的中腰节附近。 2. 传统灰背的现行做法传统灰背的现行做法比古时有了较大的简化。 基本方法如下。 在望板上抹一层护板灰,在护板灰上抹 滑秸泥背或大麻刀泥背,然后再抹一层大麻刀青灰背。 用于平台灰背(包括天沟)的,要“拍麻刀”。 近年来,有用沥青油毡(二毡三油)代替护板灰做法的。 这种做法尚存在一些问题,应采取相应措施。 如油毡很容易在施工中被砂子、小石子或铁锹等碰破;又如,油毡与灰(泥)背的结合较差,因此大多用钉防滑条的办法解决。 但这样一来,油毡就被钉子钉破了。 所以油毡防水做不好往往起不到防水层的作用。 现 代建筑中的仿古屋面,瓦面的垫层有了更大的变化,一般不再做多层灰泥背,而往往只抹 12层水泥砂浆。 在使用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古建筑营造法则 第 21 页 共 35 页 (1 ) 有较高防水要求的屋面,可考虑使用新型防水材料。 近年较好的做法有:聚氨醋防水做法、三元乙丙片材防水做法、聚氯乙烯油膏防水做法等。 这些防水材料都很有效,但价格都偏高。 在做 防水 层之前,一般应先抹一层水泥砂浆找平层。 如果防水层易被硬物碰破,应在防水层上再抹一层保。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