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洪设计报告(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系数, 611 RnC ; R— 水力半径( m); i— 河道纵坡; n— 新建土质河床,取 n=。 当河道水深为 3 米时,可通过的流量为 m3/s,能保证五十年一遇洪峰 231 m3/s 通过。 计算结果见表 31。 表 31 下村川河厂区段河道 水力计算表 位置 流量 纵坡 流速 水深 底宽 左边坡 右边坡 底糙率 厂区段 Q I v H B m1 m2 n0 3 18 左 糙率 面积 左湿周 右湿 周 湿周 右 糙率 水力半 径 谢才系 数 n2 A x1 x2 x n R C 3. 导流坝 堤顶高程计算 堤顶高程为设计水位加堤顶超高,堤顶超高计算公式如下: Y=R+e+A 式中: Y— 堤顶超高 (m); R— 设计波浪爬高 (m); e— 设计 风壅增水高度 (m); A— 安全加高 (m)。 以上各项计算方法如下: 波浪要素确定: )( VHgVTg  in )(168 VTgVgt  式中 H — 平均波高( m); T — 平均波周期( s); V— 计算风速( m/s); F— 风区长度( m); d— 水域的平均水深 (m); g— 重力加速度( );  2220 0 1 VgdthVgFthVgdthV Hg tmin— 风浪达 到稳定状态的最小风时( s)。 经计算得: H =, T = 风壅增水高度: 设计风壅增水高度按下式计算: 式中 :e— 计算点的风壅水面高度 (m)。 K— 综合摩阻系数,可取 K=106; β— 风向与垂直于堤轴线的法线的夹角 (度 )。 经计算得: e=。 波浪爬高 Rp: 由于 m≤,所以波浪爬高按下式计算: Rp=K△ KvKpRoH 式中: Ro— 无风情况下,光滑不透水护 面 K△ = H=1m 时的爬高值 (m),按 (GB5028698)表 ,取 Ro=; K△ — 斜坡的糙率及渗透系数,根据护面类型取 ; Kv— 经验系数; m— 斜坡坡率, m=ctgα,取 m=; Kp— 爬高累积频率换算系数,可按( GB5028698)表 确定,对不允许越浪的堤防,爬高累积频率宜取 2%。 经计算得 Rp=。 安全加高 A: 按规范 (GB50286— 98)表 , 1 级堤防不允许越浪的堤防安全加高 A=。 所以 Y=R+e+A=。 取 Y=。 由此可确定导流坝坝高为 4 米。 cos2 2gdFKVe  综合以上分析计算,最终确定导流坝结构型式为 :坝顶宽度 米,坝底宽度为 米,迎水面设计边坡为 1: ,背水面设计边坡为 1:,地面以上坝高为 4 米;基础埋深为 2 米,宽 米,坐落在砂卵石层上。 导流坝采用 水泥砂浆浆砌石砌筑, M10 水泥砂浆勾缝,每 15米设一道伸缩缝,缝内用沥青油毡填充。 水流平行于河堤产生的冲刷按《堤防工程设计规范》式( )计算: [( ) 1]cp nBp Vhh V  允 式中: hB—— 局部冲刷深度( m),从水面算起; hp—— 冲刷处的水深( m); Vcp—— 平均流速( m/s); V 允 —— 河床面上允许不冲流速( m/s),取 m/s; n—— 与防护岸坡在平面上的形状有关,一般取 n=1/4。 经计算,河堤最大冲深 h=。 导流口河槽拓宽工程 河道 导流后,导流口段有山体凸出,影响河道行洪,为此需对凸出山体进行挖除整修,以使上下游水流平顺衔接。 经测算开挖方量为 万方,大部分为石方开挖。 导流段河道清淤及右岸边山整修工程 为保证导流段河道过流 顺畅,需对原河床进行清淤,平均清理厚度为 1 米,清淤量约为 14960 方。 此外还应对右岸边山表面松散体进行清除,清除厚度按 1 米考虑,清除方量约为 4750 方。 厂区 北侧沿公路 3 条支沟防洪工程设计 为保证北侧沿公路 3 条支沟来水不对污水处理厂厂区及周边村庄造成威胁,本次设计 结合现场实际情况 埋设满足过流要求的涵洞,垂直从厂区 以下 通向导流段 主 河道。 3 座涵洞均为浆砌石城门洞型结构,其中 1号涵洞长 52 米, 2 号涵洞长 90 米, 3 号涵洞长 73 米。 2 号涵洞较大,洞底净宽 2 米,直墙高 米,上部拱圈为半圆形,内半径为 1 米, 外半径为 米,基础厚度为 米,底宽 6 米; 1 号、3 号涵洞断面型式相同 ,洞底净宽 米,直墙高 米,上部拱圈为半圆形,内半径为 米,外半径为 米,基础厚度为 米,底宽 米; 其它详细尺寸见涵洞设计图。 涵洞基础均坐落于砂卵石层上,基础采用毛石砌筑,侧墙及拱圈采用块石砌筑,砌筑部分均采用 水泥砂浆,勾缝采用 M10 水泥砂浆,每 15 米设一道伸缩缝,缝内用沥青油毡填充。 4 施工组织设计 施工条件 工程地处河川平地,施工场地平坦,河谷地带属新生界松散堆积物,主要为冲洪积物 , 之下为砂砾层,厚度在数米至数十米不等。 下村 川河流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其基本特征是:春季干旱多风,气温回升快,夏季炎热多雨,历时短;秋季天气凉爽,温差较大;冬季寒冷干燥,历时较长。 工程区紧临 交口~孝义公路 ,交能便利,施工用水不大,可利用 下村川河 河水解决,工地配备一定容量的水箱,用潜水泵抽水到水箱来满足施工用水的要求。 施工用电由于电量不大,用电主要靠自备电源柴油发电机。 施工导流 本工程为河道 整治 工程,工期安排在主汛期前 完成,施工期的小洪水从现状河道内排走,在 导流坝 起始 点 上游 30 米 处筑临时围堰,以防止施工期的小洪进入施工现场。 围堰用河道淤积土填筑,密实度不小于90%。 施工时先进行河道土方开挖,包括河道清障或河道开挖以及基坑开挖,后进行河坝砌筑 ,这样部分河床可作为料场堆放块石和砂子,以尽可能减少施工临时占地。 施工方法 河道及基坑的土方开挖采用 m 的反铲挖掘机,土方运输配备自卸汽车拉运,基坑排水采用 4 吋水泵。 河坝采用人工砌筑,砂浆和混凝土采用 m3的搅拌机拌和。 在进行河道和基坑机挖时,应当有一定厚度进 行人工开挖,以确保设计河床底和基底保持原状,不被扰动。 基坑在排干渗水后,应把基底面夯实,方可进行砌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