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公寓可行性研究报告(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甘肃金盾信息安全技术有限公司、兰州市城关区海城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甘肃晋商投资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单位。 7 建设条件 忠和长寿山老年公寓拟建工程选址在皋兰县忠和镇忠和村嚎瓜子沟口,东依青山,西邻国道 109 线,距兰州市区中心 12 公里,距皋兰县城 28 公里。 交通便利, 地势平坦开阔,空气清新,环境适宜,远离城市的喧嚣与吵杂,没有任何污染,非常适宜养老。 结论 项目建设响应国家和省上关于社会养老的相关政策,有利于促进当地社会养老事业的发展,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建设双丰收,建设该项目是十分必要的。 第二章 建设项目的必然性与可行性 、建设项目的必然性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 人口老龄化是当今世界人口发展的趋势,这种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正在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人 口老龄化已经日益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重大人口问题。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未富”的背景下迎来了人口的老龄化,必将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深刻的变化。 中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增长最快的国家。 1980 年以来,我国 60 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以年均 3%的速度持续增长。 60 岁以上老年人比例达到 10%或 65岁以上老年人比例达到 7%,是判断一个国家人口是否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国际标准 , 2020 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表明, 65 岁及以上人口达到 8811 万人,占总人口的 %。 我国已经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 从 2020 年到 2020 年,我国60 岁以上的老年人口由 亿增长到 亿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从 %提高到 %,占全球老年人口的 %,相当于欧洲 60 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总和。 人口老龄化年均增长率高达 %,约为总人口增长速度的 5 倍。 预计 2020 年老年人口将达到 亿人,占总人口的 %;到 2050 年,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 4亿,老龄化水平推进到 30%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农村地区的平均生育水平高于城市,但是,由于大量青壮年人口由农村流向城市,当前农村老龄化比重为%,城镇为 %,农村的人口老龄化比城市地区更为严重。 我国老年人口高龄化的趋势也十分引人注目。 目前,我国高龄老年人口以每年 %的速度增长,据专家估计,到 2020 年将达到 2780 万。 中国迅速发展的人口老龄化,主要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人口过多和人口预期寿命大幅度提高的结果。 发达国家进入老龄社会时一般在 1 万美元以上,而我们目前人均 GDP 不足 6000 美元。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老龄化速度快,具有突发性,超前于工业化和现代化,这必将给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严峻的挑战。 目前中国的人口预期寿命和死亡率已接近发达国 家水平,生育率已经达到更替水平以下。 随着 20 世纪中期出生高峰的人口陆续进入老年,可以预见, 21 世纪前期将是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最快的时期。 8 、老龄人口生活所面临的主要困难 (一)城市老人希望由社会福利机构集中收养的愿望日趋强烈,但当前福利机构的数量仍难以满足老人的需要。 据民政部公布的一项调查表明:我国目前有国家举办的社会福利机构 2816 家,床位数 22 万张,收养了 17 万多人;有集体举办的福利机构 3700 家,床位数 87 万多张,收养了 66 万多人。 两者合计共有公办福利机构 4 万多 家,床位数 109 万多张,收养了 83 万多人。 这与我国数以亿计的福利服务对象(老年人口 亿多,还有数百万的孤残儿童和“三无”残疾人)相比,集中收养的床位数只占 %多一点,而集中收养的人数则不足%,与发达国家一般集中收养人数占 5- 7%的比例相差甚远。 (二)老年人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老年人口同非老年人口相比,在生理上会出现一些与年龄相关的特征。 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生理机能日趋衰退,抵抗能力不断降低,健康状况下降。 据国家卫生部门 1994 年统计,“我国城市 65 岁以上的老年人患病率为 %,城市总人口患病率为 %,老年人口患病率高出总人口的 倍。 农村老年人患病率 %,农村总人口患病率 %,老年人比总人口患病率高出 倍。 这些都表明,一个社会的老年人越多,其患病的可能性及由此产生的医疗服务需求将越大。 特别是在农村,老年人口享有公费医疗的比例相当低,我国庞大的农村老年人群将对相对匮乏的农村卫生资源产生巨大压力。 (三)老年人生存环境亟待改善。 对大多数的老人而言,现在正是他们安度晚年,享受天伦之乐的时候,然而对无法安度晚年的老人来说,老年阶段却是他们人生最后 的苦难期。 部分老年人面临着四种侵害:一是身体侵害。 部分老年人由于行动不便,并且得不到子女的照顾,生活十分艰难。 有时发生以暴力打骂老人,遗弃老人,更有甚至杀害老人。 二是精神侵害。 社会上一些年轻人对老年人不礼让、不尊重,甚至欺侮,造成对老人的精神损害。 三是社会侵害。 随着年龄的增加,老人们的分辨能力也在下降,一些社会上的人就对他们擅加欺骗,卖低劣产品给老人,在法律、民事上蒙骗老人。 四是物质侵害。 子女和亲属强占住房、争夺财产事例在各地多有发生。 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低保的实施,物质侵害老人问题中有所缓解,但仍不容忽视。 (四)养老基金严重不足。 由于退休人员增加和待遇水平提高等原因,我国养老保险基金支出每年不断增加,致使部分地区当期收支缺口逐年扩大。 2020年,全国只有 万人领取了离退休金, 2020 年只有 3381 万人领取了养老保险金。 目前养老金当期收支的缺口,主要依靠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解决。 但有关专家指出,随着我国老年人口的继续攀升,养老保险工作任务将更加繁重。 要继续确保养老金的按时足额发放,仅仅依靠基金征缴和财政补助不够,必须进一步拓展养老基金的筹措渠道。 (五)我国人口老龄化给社会经济带来一定影响 : 一是老龄人口的增长会改变人口的抚养比,被抚养人口的增加必将加重劳动人口的负担。 二是伴随人口老龄化而产生的劳动力年龄结构的老化,必将影响到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三是人口老龄化使用于老年社会保障的费用大量增加,给政府带来沉重的负担。 四是人口 9 老龄化要求调整现有的产业结构,以满足老年人口对物质和精神文化特殊的需 要。 五是人口老龄化引起家庭规模和家庭结构的变化,使家庭养老功能不断弱化。 兰州市老龄化现状与养老事业存在的问题 截止 2020 年底,我市 60 岁以上户籍在兰的老年人口已达 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 %。 其中相当一部分人逐步进入半自理或不能自理状态,不同程度需要提供护理照料服务。 我市作为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省会城市,近几年来老龄化日益呈现出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快,高龄化、空巢化趋势明显,需要照料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比例高等态势。 城乡空巢家庭、农村留守老人明显增多,城乡家庭养老条件明显缺失,家庭养老负担越来越重、社会养老服务需求越来越大。 “十一五”期间,我市养老服务事业始终坚持养老服务社会化发展方向,采取有力措施,积极、热心为老人服务,把党和政府“以人为本、执政 为民、关心关注困难弱势群体”等执政理念落到了实处。 经过探索和实践,我市养老服务业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社会养老服务的政策法规不断出台,为养老服务机构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 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基本框架初步确立。 根据国家民政部的政策指导,结合我市实际,初步建立了以城关区“虚拟养老院”等为特色的居家养老服务已经广泛开展,全市建立街道老年福利服务中心和社区“星光老年之家”共 341个,建立各类城市社会养老福利机构 16 家,农村敬老院 29 家,为全市城乡 3500多名老人 提供机构养老服务。 大力扶持和促进民办养老服务机构的新建和发展,全市集体和民办养老机构达到 10 家,设置床位 2442 张,成为全市机构型养老服务的主要力量。 部分县区综合性福利服务中心和全国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试点项目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兰州市第二社会福利院等一批新建养老福利项目已开始前期规划和设计。 虽然我们在养老服务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我市养老事业发展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主要是养老机构总量不足,投入资金有限,专业化服务管理程度不高,政策落实不完全到位,监管上还存在薄弱环节。 同时,快速的老龄化、高龄化、空巢 化对养老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大。 经测算 ,我市有近万张养老床位的需求、几千名护理人员缺口、近千万元老年人用品包括康复辅具的开发、生产、销售潜在市场。 综上所述面对国内及省内人口老龄化压力的不断加剧,在我市建造一座现代化的综合型养老院是十分必要的,它必将给我市紧张的养老市场需求带来一丝缓和,给我市积极鼓励兴建民办养老院做好榜样,带来积极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人口老龄化既是严重的社会问题,又是突出的经济问题,但也为养老服务事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随着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各项优惠政策的出台和 落实,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前景广阔的市场需求,必将有力促进养老事业的蓬勃发展。 10 建设项目的可行性 由于老龄化社会的悄然而至,人口区域结构、社会结构和家庭结构的不可逆变化,老龄化社会对我们的影响不仅在经济层面,还将在政治、文化、教育以及社会管理等诸多方面提出挑战,有的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社会和谐稳定、制约经济健康发展的潜在危机,这些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 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和“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为重点,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因此,认真研究并积极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拥有中国特色的养老敬老之路,不仅是新形势下理论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实践工作者需要积极解决的社会问题,而且也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认真面对和无法逾越的历史课题。 目前国内养老事业都存在以下问题: 一、传统养老模式的不足 我国是一个以“家庭养老”为主的国度。 上千年的农业文明、农耕文化,是家庭养老这一模式能够沿袭至今的主要原因。 在自然经 济条件下,土地是人类得以生存与繁衍的重要条件。 对于广大劳动者来说,一旦离开土地便失去了经济来源。 因此,这种“反哺式养老”模式使传统的“养儿防老、多子多福”观念不断得以强化。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 30 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总量与水平的不断提高,也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逐步加快和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步建立,家庭养老这一传统的养老模式越来越暴露出了它的历史局限性。 (一)事业与家庭不能两全。 从上世纪 70 年代开始的计划生育政策,不仅为中国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且也为世界经济发展与人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