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礼仪篇(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价值。 写信的目的在叙事达意,因此,行文要切合格式,措辞用字宜力求简练明晰,尤应了解套用语句及应酬语的含义,使字里行间自然流露出真挚的情感。 本篇就书信的结构、书写要领、书信的折法和信封的书写等基本常识及应注意事项,一一说明。 1 书信的结构包括三个部分:前文、正文 、后文。 前文:包括称谓语、提称语、启事敬辞、起首应酬话。 称谓语:寄信人在书信的开端对受信人的称呼,即为称谓语。 称谓语要切合收信人与寄信人双方的关系,是信函中最重要的地方,既不可省,更不能错用。 如 父亲大人 、 意公吾师。 提称语:紧接在称谓语下,是表示对受信人的礼貌,以及请求查阅的意思,又称敬称语或知照敬辞。 如 膝下 、 尊前。 启事敬辞:紧接在提称语下,作为正文的发语辞。 现多不用。 如 敬禀者 、 敬启者。 起首应酬语:应切合受信人与寄信人之间的关系及情景,表现出真挚 的情感,恰当生动。 如 叩别慈颜,时保孺慕。 正文:是书信的主旨所在,不能轻忽草率,凡叙事、论理、说情,必须文字通顺,层次分明,具体扼要地将自己的感情、思想、意见表达与对方知悉,才算达到了写信的目的。 若信件内容含糊其辞,不知所云,则易让人发生误解。 后文:包括结尾应酬语、结尾敬辞、署名、署名之敬辞、日期等。 结尾应酬语:这是书信结尾的应酬话,不外含有候覆、盼祷、致歉、保重之类的话。 套用这些语句时,应适合受信人与寄信人之间的关系。 运用得宜,可增添书信的力量,不当套用,不免贻笑大方。 结尾 敬辞:作为结束上文的敬辞。 结尾敬辞可分为两部分,一为敬语,如 肃此 、 谨此 、 端此 、 草此 之类,敬语如用来申诉自己的情意,对信中已表示过的事作个综合收尾时,称 ?quot。 申悃语 ,如用以请对方收鉴,与申悃语具有连带关系,并可连起来用的敬语则称 ?quot。 请鉴语。 一为请安语,如对父母,用 敬请 福安 、 跪请 金安 ;对亲友长辈或长官,用 敬请 崇安 、 祇请 钧安 ,对师长,用 敬请 道安 、 敬叩 铎安 ;对平辈,用 顺颂 时祺 、 祇颂 台安 等。 署名:书信在正文写完之后,必须在左方下 端签署寄信人的姓名。 在信末具名时,一般对家属及至亲好友,只写名不写姓,对普通朋友应写姓名。 署名的右上角要加上自己和受信人关系的称谓,这个称谓必须和起首的称谓相呼应,如对父母,用 儿 , 女 ,对长辈用 晚 ,对平辈用 弟 、 妹 ,对晚辈儿女用 父 、 母 、 愚 等。 署名下敬辞:在署名下须再加敬辞,如对尊长,用 顶礼 、 敬禀 ;对长官用 敬呈 、 敬上 ;对老师用 敬叩 、 敬上 ;对平辈用 敬启 、 谨启 、 谨上 、 合十 ;对晚辈用 手书 、 手启 、 手泐。 日期:在署名敬辞 的右下方用略小的字体写下写信的日期,以表示书信的时效。 一般仅写月日,有时年月日可全写,甚至加上时间。 遇有节气或特殊日子时,亦可加写,如 端午节 、 中秋节前一 ?quot。 附候语或补述语:在书信末尾另行补注,除非事实上的需要,否则宜避免之。 对于内文未述及而必须补充的事情,可在署名之后,另起一行书写,称 ?quot。 补述语。 附候语 则是附笔问候的意思,也要另起一行书写。 1 字体:应力求工整,绝不可潦草,尤其写给尊长,最好用正楷书写。 地址:受信人地址及寄信地址均 应书写清楚,不可省略,尤其寄挂号信及限时专送时,寄信人应将地址、姓名详细写明,以备无人收信时退回,避免误事。 姓名:受信人姓名应写在信封上长方形框格内,首字不可低于受信人地址的首字。 寄信人姓名亦应写明,尤其是寄挂号信及限时专送信件。 不过一般平邮信件多将其简略化,只写姓。 受信人称呼:书写受信人称呼,佛教徒可写 居士 、 大德 ,亦可视受信人的身份而定,如 同学 、 老师 、 法师 、 师父 等,然对于政府官员及具有相当社会地位的人则应把受信人的官衔及职称与姓名一并写出。 收启字:收启字因受 信人与寄信人之间的关系不同而有所分别。 对尊亲属如祖父母、父母可以用 安启 ,对有官衔者可以用 勋启 ,与大德通信应写 慈展 、 尊启 、 道启 等,对老师可以用 道启 ,对长辈可以用 赐启 ,对尊长及长官可以用 钧启 ,对平辈则用 大启、 台启 、 惠启 ,对于晚辈可以用 台展 、 台览 、 收 ?quot。 、 亲展 或 启 ,如属机密性书信,不愿别人窥看的,则可用 亲启 、 亲钧启 ,或 密启。 然而寄明信片时,则无开启的动作,所以对受信人只能用 台收 、 收。 邮票:邮票的黏贴并无定则,不过邮票 和图案多为我国的风光宝物、先哲名贤、名画典故,应将其正贴,若是贴倒或贴歪,还是不妥。 封缄字:在寄信人的署名下则用 缄 或 寄 字,对长辈用 谨 ?quot。 、 谨寄。 如果寄明信片时,由于没有封闭 (缄 )的动作,所以只能用 寄。 托人带信:在信封长方框外右侧写 敬请 或 敬烦 ,然后空一字,写出 吉便带交 或 转交 、 转致 、 转陈 ?quot。 转呈 、 携交 、 面呈 、 面陈 、 面致 等字样。 在长方框外左下角写 ○○○拜托 、 ○○○敬托 等字样,并附月日。 若在 敬烦 或 敬请 字上 加注寄交者的姓名及称呼,其首字不得低于受信者姓名首字。 请对方送信人带回的信:在信封长方框右侧写 藉复 或 藉陈 , 回文 、 回陈 等字样。 在长方框外左下角写 名内具 ,受信人是尊长时则改作 名内肃。 1 过去对于信纸的折法十分考究,现在则比较不重视,但仍应把信折叠整齐,放入信封时,使称谓语在上方,靠向封口,当受信人启封时,可以先看到称呼他的称谓语。 附对佛教人士尺牍称谓表 ┌──┬───────┬────────┬────────┐ │称别│ 开首 (任用 ) │ 结尾 (任 用 ) │ 自署 (任用 ) │ ├──┼───────┼────────┼────────┤ │ 对 │某公大德仁座 │ 敬请 慈安 │ 后学某某跪白 │ │ 长 │某公大和尚慈鉴 │ 恭请 尊安 │晚某某和南谨上 │ │ 辈 │某公大法师尊鉴 │祇颂 得大自在 │ 弟子某某顶礼 │ │ │某公长老佛眼 │ 跪颂 慈安 │ 晚学某某拜禀 │ │ │某公法师讲席 │恭祝 福慧无量 │ 侍学某某拜启 │ │ │ │ │ 学人某某作礼 │ ├──┼───────┼────────┼────────┤ │ 对 │ 某某师兄慧鉴 │ 顺颂 净乐 │ 弟某某合十 │ │ 平 │ 某某道兄净鉴 │ 即请 禅安 │ 小弟某某谨启 │ │ 辈 │ 某某我兄道鉴 │ 即颂 法喜 │惭愧弟某某谨白 │ │ │ │ │ │ ├──┼───────┼────────┼────────┤ │ 对 │某某法师慧鉴 │ 敬颂 道绥 │ 学者某某敬启 │ │ 不 │某某大德净览 │ 祇请 慧安 │ 不慧某某和南 │ │ 明 │某某仁者莲右 │ 谨颂 法安 │ 不学某某谨上 │ │ 平 │某某上人法鉴 │ 敬祝 智能圆满 │ 学人某某顿道 │ │ 长 │某某和尚惠鉴 │ 肃叩 法喜无量 │ 末学某某谨白 │ │ 辈 │ │ │ │ └──┴───────┴────────┴────────┘ 与大德通信,称呼当尊之以 长老。 自称 学人 、 弟子 、 学生 、 门徒 、 三宝弟子 皆可,信封面应写 慈展 、 道启 等字。 尽量尊称大德字号,不全称名讳,或以上下一字称之。 若为在家众,则尊称为 居士。 九、便条的礼仪 便条是简便的字条,也可以说是一种变式的书信。 今之社交应酬,除应用电话、传真、书信往来沟通外,很多时候必须亲自走访,当面商议决定。 但抵达目的地后,并不一定能见到所要会见的人,对方或许因事外出,或许另有他事,短时间内不能会面,此时访客又不便久候,只好留置名片,并在名片背面留言。 然而名片背面空间有限,虽简明扼要,有时并无法表明必要的意思,所以可能就地取出任何一张可以写字的纸条留言,以表达来访目的 ,或择时再会,此为便条的由来。 由于 便条 书写简便,已成为今人最常用的一种应用文,其撰写的方法及注意事项如下: 1 便条的书写不同于书信,以简明扼要为重。 开头应酬 、 启事敬辞 ,甚至 称谓及敬称语 等,均可省略。 但对交谊深厚及熟悉的亲友,便条开始可写 称谓及敬称语 ,或仅写 称谓 ,在称谓下加冒号。 正文 ,为便条书写的目的所在,可直接叙述。 文后应酬话 及 结尾敬辞 ,则看情形而定,如空间许可,最好一并写上,以表尊重、谦虚。 署名 、 日 ?quot。 等应尽量齐备。 对不熟悉的亲友留置便条,文末如仅署名,无法表明自己的身份、职务、官衔,事实上也不便在便条纸上写自己的职位官衔,此种情形,须同时留置印有职位官衔的名片,名片正面,名字的右上方写自称语,名字下方写礼辞,名片左上方 ?quot。 敬陈○○先生台鉴 等语,注意 ○○先生台鉴 须另起一行。 1 对于新交或尊亲长辈,若非不得已,尽量避免使用便条。 撰写时,文字简明扼要得体,字体不潦草,使人容易阅读为要。 纸张不可太小,以免容易遗失而未传到对方手中。 十、衣着的礼仪 衣 服为蔽体之用,但求整齐清洁、简单朴素,不求奢侈华丽。 佛门有 ?quot。 衣单二斤半 ,即表示要懂得节俭、朴素。 《佛遗教经》说: 惭耻之服,无上庄严。 就是说,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