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地质勘查规范(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资源/储量的估算方法和各项估算参数,都应根据具体情况合理确定。 尽可能推广和使用国内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全方位地实现计算的微机化处理。 资源/储量估算的结果以万吨为单位,不保留小数。 有夹矸的煤层采用厚度的确定方法 1) 煤层中单层厚度 小于 m 的夹矸,可与煤分层合并计算采用厚度,但 并入夹矸以后全层 的灰分(或发热量)、硫分应符合估算指标的规定。 2) 煤层中夹矸厚度 等于或大于 煤层最低可采厚度时,煤分层应分别视为独立煤层, 分别估算(或不估算)资源 /储量; 3) 夹矸厚度 小于 煤层的最低可采厚度,且煤分层厚度均 等于或大于夹矸厚度时,可将上下煤分层厚度相加,作为采用厚度。 4) 结构复杂煤层和无法进行煤分层对比的复煤层,当夹矸的总厚度不大于煤分层 总厚度的 1/ 2 时, 以各煤分层的总厚度作为煤层的采用厚度; 5) 当夹矸的总厚度 大于煤分层总厚度的 1/ 2 时, 按 条和 条的规定处理。 露天勘查煤层的夹矸和剥离物的估算 煤层夹矸的估算要求: 剥离物的估算要求: 9 煤层气和其他有益矿产勘查工 作 煤层气和其他有益矿产的勘查,一般利用各种探煤工程进行,确有必要时也可布置部分专门勘查工程和测试研究工作。 各阶段勘查工作中所发现的有一定前景的煤层气资源和其他各种有益矿产,均应在地质报告中加以评述。 对证实具有开发前景的煤层气资源和其他有益矿产,必要时应提交专门性地质资料。 各阶段对煤层气和其他有益矿产的勘查工作要求,参照附录 C的规定。 评价指标应按有关矿种的规定执行。 进行专门性勘查时,应执行有关矿种的规范和技术标准。 10 泥炭地质勘查 泥炭预查 泥炭普查 目的 任务 初步查明区内泥炭的分布面积、矿层层数及其厚度、质量情况。 初步了解泥炭赋存的地质、地貌及水文地质条件和泥炭的成因类型。 估算推断的和预测的资源量,其中规模较大的矿床推断的资源量比例参照附录 E 确定。 初步评价泥炭的开采利用技术经济条件。 工作方法 收集资料:查阅前人有关工作成果,研究区域地质、水文地质和第四纪地质及航片、卫片等有关资料,确定成矿远景区。 访问、踏勘、了解泥炭资源的分布和开发利用情况,编制普查工作设计。 野外工作底图,一般可选用 1∶ 50 000 的地形图(有条件地区可选较大比例尺)或水文地质图、第四纪地质图、较大矿区要圈定范围。 勘查手段和施工要求 取样和样品分析 取样数量: 取样方法: 样品质量:现代沼泽中的裸露泥炭,湿样质量不应少于 2 kg,埋藏泥炭样质量不应少于 1kg。 包装与送样:。 泥炭样品的采样数量和一般分析项目: 泥炭详查 泥炭勘探 目的: 任务: 工作要求: 取样方法和样品分析, 泥炭资源/储量估算 泥炭品级和资源/储量 泥炭品级取决于有机质的含量,分为有机质含量 30%~ 50%的准泥炭和大于 50%的泥炭两个品级。 根据泥炭矿产资源本身的特殊性,其资源/储量分类条件如下(按其可行性研究程度和经济意义分类参照 和 条): 资源/储量估算的一般规定 估算指标: 复杂结构矿体资源/储量的估算,当夹层≥ ,应当剔除,并分层估算资源/储量。 泥炭资源/储量是按实际探得的资源估算的,估算不包括采空区。 估算单位以干重(万吨)计。 11 资料编录、综合研究和报告编制 对原始资料编录工作的基本要求为如下四点: a) 按勘查设计的要求和有关规程的规定,各种勘查工程的原始记录和数据资料必须齐全、准确、真实、可靠 ; b) 对自然露头和各种勘查工程所揭露的地质、水文地质现象,都必须按规定的内容和要求,进行观测、鉴定和描述,各种观测、测量记录资料,都应及时进行处理、解释和整理; c) 原始资料编录的工作程序、格式、内容、表达形式、术语等,均应符合有关标准的规定; d) 各种原始记录、原始编录资料以及岩心、样品、标本等实物资料,必须按有关规定的要求妥善保管,建立完整的原始资料档案。 按照“边勘查施工,边分析研究资料,边调整修改设计”的原则,对各种勘查技术手段所取得的资料均应进行及时且充分的分析研究和利用。 地质 报告应综合反映各种勘查技术手段和研究方法所取得的成果。 各阶段地质报告的编制,原则上应按有关地质报告编写规范规定的要求进行。 在实际编制工作中,应根据勘查区(井田)的实际情况,对有关规定的要求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补充,以使报告内容的重点突出,方便使用。 DZ/ T0215— 2020 附 录 A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资料性附录) 表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表 经济意义 地质可靠程度 查明矿产资源 潜在矿产资源 探明的 控制的 推断的 预测的 经济的 可采储量( 111) 基 础储量( 111b) 预可采储量( 121) 预可采储量( 122) 基础储量( 12lb) 基础储量( 122b) 边际经济的 基础储量( 2M11) 基础储量( 2M21) 基础储量( 2M22) 次边际经济的 资源量( 2S11) 资源量( 2S21) 资源量( 2S22) 内蕴经济的 资源量( 331) 资源量( 332) 资源量( 333) 资源量( 334) ? 注:表中所用编码( 111~ 334),第 1 位数表示经济意义,即 1=经济的, 2M=边际经济的, 2S=次边际经济的, 3=内蕴经济的, ?=经济意义未定的;第 2 位数表示可行性评价阶段,即 1=可行性研究, 2=预可行性研究, 3=概略研究;第 3 位数表示地质可靠程度,即 1=探明的, 2=控制的, 3=推断的, 4=预测的, b=未扣除设计、采矿损失的可采储量。 附 录 B (资料性附录) 勘查工作研究的技术要求 煤质研究 预查、普查阶段的煤质工作,除按 和 条的要求外,还应研究煤的原始物质、煤岩组分和煤的成因类型,研究各主要煤层的煤质特征及其变化规律和煤中有害元素的变化规律,对煤变质因素进行 初步分析。 详查阶段要全面研究勘查区内各可采煤层的物理、化学特征及变化规律,研究煤类分布规律,对煤的综合利用方向做出初步评价。 勘探阶段应根据开发建设的要求,着重研究与煤的开采、洗选、加工、销售、环境保护等有关的煤质特征和工艺性能,并做出相应的评价。 采样和测试是煤质研究的基础。 煤质采样点的布置及所采取的样品,都必须具有充分的代表性。 采样、制样及试验工作,均应符合有关标准和规程的规定。 不符合要求的采样点及其试验成果,不得用于煤质的研究评价。 采样及测试工作量参见附录 F。 各阶段都必须充分收集和研究利用勘查区内或邻近的生产矿井和小煤矿的煤质资料。 大孔径采样、群孔采样、探巷采样等专门性采样工作,应根据探矿权人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在详查或勘探阶段进行布置。 勘查区(井田)水文地质条件勘查研究 勘查区(井田)水文地质勘查工作应与地质勘查工作结合进行。 水文地质勘查工作应在研究地质和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把含水层的富水性、导水性、补给排泄条件及向矿井充水途径视为一个整体进行勘查和研究。 对于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大水矿区(每昼夜涌水量 超过 100 000 m3 的井田),工作范围宜扩大为一个完整的水文地质单元。 水文地质勘查工作必须根据煤矿床水文地质类型和勘查区的具体条件,明确本次工作应着重研究的问题,因地制宜地综合运用各种勘查技术手段(包括钻孔简易水文地质 — 工程地质观测、水文地质测绘、水文物探、水文地质钻探、抽水试验、长期观测与采样及其他有效手段)。 对各类充水矿床一般都应进行动态观测。 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大水井田(矿区)应建立地下水动态长期观测网。 勘探阶段的抽水试验钻孔,应结合矿井建设的需要,重 点布置在初期采区或先期开采地段范围内直接充水含水层富水性强和断裂比较发育的地段或补给边界附近。 大流量、大降深的孔组(群孔)抽水试验,应在地下水自然流场已经控制的条件下,布置在强富水地段。 观测孔的布置应控制不同的边界条件、来水方向、强径流带及各径流分区,并注意在区域上的控制。 断裂带抽水试验,应根据井田(勘查区)断裂构造发育情况及其水文地质特征,一般布置在主要井巷穿过主要断层带部位,井田内可能沟通各主要含水层或沟通地下水与地表水的主要断裂带附近,以及对井田水文地质条件有重要意义的 补给边界断裂两侧。 矿井涌水量预算: a) 勘探阶段应根据井田水文地质特征,分析边界条件和矿井充水方式,合理选择参数及计算方法,预算第一水平正常涌水量和最大涌水量,预测矿井涌水量的变化趋势。 对含水性弱的小型井,可以预算全井田正常涌水量和最大涌水量。 水文地质条件简单至中等的井田,区内或邻近有水文地质条件相似的生产矿井时,一般可用比拟法预算矿井涌水量; b) 预算矿井涌水量时,应充分估计到开采后自然流场的变化,某些岩层的渗透性能的改变等因素。 开采浅部煤层时,要考虑大气降水、地表水及老窑水沿塌陷区的 渗入对矿井充水的影响; c) 对矿井地下水的综合利用的可能性和途径进行研究和评价,估算其可供利用的水量。 工程地质勘查工作 工程地质勘查的任务是查明勘查区(井田)的工程地质条件,评价煤层顶底板工程地质特征、井巷围岩或露天采矿场岩体质量和稳固(定)性,预测可能发生的工程地质问题。 工程地质勘查应进行必要的工程地质观测及钻孔工程地质编录,还应充分发挥地面物探和数字测井的作用,有针对性地布置采样测试工作。 工程地质测绘应与水文地质测绘同时进行。 除探矿权人另有要求外,测绘的比例尺 应与同阶段水文地质测绘相同。 详查阶段一般应选择二至三条倾向剖面和一条走向剖面上的钻孔取心,做工程地质观测。 在主要可采煤层顶板以上 30 m 至底板以下 20 m 的范围内,系统地分层采取岩样,进行物理力学性质试验。 勘探阶段应根据探矿权人的要求,在第一水平或初期采区范围内,布置三至四条工程地质剖面,并结合矿井的设计方案,在主要运输大巷、主要石门及其他主要井巷工程附近,布置一定数量的工程地质钻孔,进行工程地质观测与编录,确定不同岩组的 RQD 值(岩石质量指标。 在主要可采煤层顶板以上 30m 至 底板以下 20m 的范围内,系统地分层采取岩样,进行物理力学性质测试。 区内或邻近有生产矿井资料可供利用时,可酌情减少采样及测试工作。 露天边坡勘查工作的重点是先期开采地段中的长久性边帮地段。 露天边坡的分类及勘查工程布置,可根据探矿权人的意见并参照附录 H 进行。 露天剥离物强度勘查的重点是先期开采地段,同时对全区做适当控制。 露天剥离物的分类及勘查工程的布置应根据探矿权人的意见并参照附录 H 进行。 露天边坡勘查和剥离物强度勘查,均应结合地质、水文地质勘查进行,以充分利用地质、水 文地质勘查钻孔,一孔多用。 只是在没有地质、水文地质钻孔可供利用时,才布置专门勘查钻孔。 露天工程地质勘查应综合使用工程地质测绘、钻孔工程地质观测、岩石物理力学性质试验、物探测井等手段;综合研究各种物性参数和物理力学试验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 建立工程地质 — 水文地质综合柱状图(表)进行岩石强度、弱层、弱面的分析对比。 在地形条件较复杂的地区,应调查滑坡、崩塌等物理地质现象,研究自然边坡的稳定性。 环境地质工作 环境地质工作的任务 在综合研究勘查区(井田)的自然地理、地质环境现状的基础上,对在煤 矿建设和生产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及环境污染进行预测和评价。 环境地质工作 普查阶段要调查区域及勘查区的自然地理及地质环境现状,了解区域性历史地震及近代地震烈度、新构造活动,了解已有工业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必要时可对污染源(物)采取少量代表性样品进行分析化验。 详查阶段应结合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查,了解勘查区内环境地质现状,了解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及其危害程度,并对勘查区内已有的污染源(物)采取代表性的样品进行分析化验。 对勘查区环境地质做出初步评价。 勘探阶段应进行以下工作: a) 区域稳定性调查,应着重收集矿区附近历史地震资料,调查矿区(井田)地震烈度和新构造活动特征,对区域稳定性做出初步评价; b) 详细调查井田内的滑坡、崩塌、泥石流(洪水泛滥)等自然地质灾害,对开采后可能产生的滑坡、塌陷、地面下沉、水位下降、海水入侵、污水倒灌及生态环境改变等环境地质问题,及其发展趋势进行定性预测,提出防治建议; c) 基本查明井田内地表水、地下水以及煤层、矸石和围岩中的有害物质的含量,对已存在的污染,应查明污染源和污染途径,采取一定数量的样品进行化验,对其污染程度进行评价,提出防治建议; d) 当井田内有热水(气)时,应当调查其分布、水质、水温、水量、水中气体及。煤炭地质勘查规范(编辑修改稿)
相关推荐
量仪表管时,平衡容器引出处的正、负压仪表管,应水平引出400mm后再向下并列敷设至测量仪表。 ( Y )8. 施工前要进行安全技术措施计划和具体施工措施的落实,每份施工作业指导书中,必须有相应的安全、环境因素识别清单和对应的施工技术控制措施。 ( Y )9. 执行机构应有明显的开、关方向标志,其手轮操作方向应顺时针“开”,逆时针 “关”。 ( N )10. 在ToolboxST软件中
工作中 存在的安全问题和不足,及时采取对策和措施,达到教训推动 工作的目的。 牵头部门:安全运行部 参加人员:安全运行部职工 (三) 应急演练周活动 6 月份第三周是国家确定的应急演练周,我公司计划在这一周中举行一次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和应急逃生能力 , 并做好相关 演练 记录。 牵头部门:安全运行部 参加人员:应急抢修人员 (四) 开展安全 培训 活动 在 6 月份中
水、采暖通风、电气、消防等设施设备,配套建筑以及场址库址绿 化等的规划设计。 单 + 6.扩建增建停车场 (库 )的可行性分析 从 政策、技术、经济和客户需求 等方面对停车场 (库 )扩建增建工程的可行性进行分析。 多 7.扩建增建停车场 (库 )的环境影响评价 预测和评估停车场 (库 )的扩建增建可能给物业管理区域带来的正面和负面环境影响。 8.扩建增建停车场 (库 )的投资估算 根据建设规划
的稳定。 2 锚杆支护的基本理论 围岩强度强化理论 为描述锚杆对岩体的强化作用,引入强化系数,即锚固体的强度与未锚固岩体强度的比值。 锚固体极限强度强化系数 KJ为 锚固体残余强度强化系数 KC为 试验结果表明,随着锚杆密度增加锚固体的强化系数增加。 在锚杆强度一定时,锚杆对残余强度的强化作用大于对极限强度的强化,这对控制破碎区围岩的变形,保持其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 3
能反映出炉柱对炉体施加的压力,使炉柱靠紧保护板,又能控制炉柱所受的作用力,以免炉 柱受力过大。 炉柱上下弹簧组所受的压力,指示出炉体所受的总负荷。 小弹簧所受的压力只能指示出各点负荷的分布情况。 弹簧在最大负荷范围内,负荷与压缩量成正比。 烘炉和生产过程中,弹簧的负荷必须经常检查和调节。 生产中弹簧的测量周期一般为每月测量一次,按选好的测量点,进行大小弹簧压缩量的测定,并作好准确记录。 测量结束
— 140A,电压 22— 24V。 ,首先点焊定位。 管口定位焊与正式焊工艺相同,且定位焊 10 符合下列要求: ①所用焊条与正式焊接采用焊条相同,且与焊接工艺评定一致。 ②点焊焊工为该焊口的施焊焊工。 ③在纵向焊缝或螺旋焊缝的端部,不得进行定位焊。 点固焊点数不少于6点,点焊长度为 60- 70mm。 ④根部必须焊透。 ,注意控制层间温度。 当层间温度低于规定要求时,要重新加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