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风景名胜区西山景区总体规划设计(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管理机构,依法加强管理。 加强对现有居民点的控制和管理,严禁乱扩、乱建以及破坏风景区的行为。 加强宣传力度和处罚措施,提高居民和游客的环境保护意识。 景区内建设严格按规划进行,严防管理人员以牺牲景区利益来谋取私利。 第 24 条 核心保护区 范围 为了切实保护西山景区中的各类不可再生性资源和生态敏感区,将西山景区内的一级自然保护区和一级风景游览区划为核心保护区。 规划将该区域确定为保护的重点内容,并落实强制性保护措施。 保护措施 除了遵循一级自然保护区、一级风景游览区的各项保护要求以外,还应强调以下内容: ( 1)在核心保护区不能规划建设宾馆、招待所、培训中心及疗养院(所)等任何与资源保护无关的项目,确有需要恢复一些历史遗迹的,也要经过批准。 ( 2)不得随意建造各类人造景观,尤其不得随意建立各种开发区和度假区。 ( 3) 绝不能在核心保护区推行任何实质性的经营权转让。 第六章 典型景观规划 第 25 条 规划原则与目标 保护景观本体及其环境,保持典型景观的永续利用。 挖掘和合理利用典型景观特征与价值,突出特点,组织适宜的游赏项目与活动。 妥善处理典型景观与其他景观的关系,发挥其应有作用。 第 26 条 规划内容 西山景区的典型景观为地质景观、植物景观和建筑景观。 地质景观规划 ( 1)地质景观规划思想 ① 维护地质遗迹体系及形成条件,保护地质遗迹的各种景物及其形成因素,保护珍稀、独 特的地貌遗迹及其存在环境。 ② 遵循自然与科学规律及其成景原理,兼顾地质景观的欣赏、科学、历史、保健等价值,有序有度地利用与发挥地质景观的潜力,组织适合地质遗迹的景观特征。 ( 2)地质景观规划要点 西山景区的地质遗迹十分丰富,在保护和展现地质珍迹的同时,合理利用地形要素和地景要素,严禁破坏植被及水体。 规划在辛村与鹿村交界之处,建地质公园,通过这个载体,对地质构造、岩溶地貌、湖蚀地貌、水动力作用集于一体的太湖西山地质景观,有一个感性认识,并结合地质景观的欣赏、科学、历史、保健等价值,进一步强调生态环 境保护和发挥科普教育的重要性。 植物景观规划 ( 1)植物景观规划思想 ① 维护原生种群和区系,保护古树名木和现有大树,培育地带性树种和特有植物群落。 ② 因境制宜地恢复、提高植被覆盖率,以适地适树的原则扩大林地,发挥植物的多种功能优势,改善景区的生态和环境。 ③ 利用和创造多种类型的植物景观和景点,重视植物的科学意义。 ④ 植物景观分布应同其他内容的规划分区相互协调,在旅游设施和居民社会用地范围内,应保持一定比例的高绿地率或高覆盖绿控制区。 ( 2)植物景观规划要点 西山景 区典型植物景观有: ① 位于太湖水岸的湖滨地段的植被,特别是张家湾 — 涵村 — 蛇头山 — 平龙山沿线和消夏湾 — 石公山 — 四龙山沿线地段,在保护原有地带性植被结构基础上,增加色叶及观果景观植物,以提高水源涵养林的观赏效果,丰富季相变化。 规划绿地率大于 70%,垂直郁闭度大于 ,植被主要以色叶乔灌景观林、水生植被景观林、湿地植被景观丛的形式配置。 ② 位于西山丘陵山地的中上部植被,主要以保护原有地带性植被结构为主,对于局部地区的单一林相进行改造,体现西山植被的地域性特色。 规划绿地率大于 80%,其中,由单层同龄林构成 ,水平郁闭度为 ~,由复层异龄林构成,垂直郁闭度大于 ,植被主要以针阔混交景观林、常绿乔灌景观林的形式配置。 ③ 位于西山下部山坞、山麓的植被,主要以保护和恢复原有各种经济果林,体现西山植被的地域性特色。 规划绿地率大于 70%,水平郁闭度为 ~,植被主要以观果乔灌景观林的形式配置。 建筑景观规划 ( 1)建筑景观规划思想 ① 应维护一切有价值的原有建筑及其环境,严格保护文物类建筑,恢复特色建筑原有的风貌。 ② 景区的各类新建筑,应服从风景环境的整体需求,不得与大自然 争高低,在人工与自然协调融合的基础上,创造建筑景观和景点。 ③ 建筑布局与相地立基,均应因地制宜,充分顺应和利用原有地形,尽量减少对原有地物与环境的损伤或改造。 ( 2)建筑景观规划要点 西山典型建筑景观有古宅名园和传统民居区。 ① 古宅名园:西山景区内现存保护较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都是文物保护类建筑。 规划保持原有的高度、体量体形、色彩风格,修缮如旧;其周边的建设控制地带范围内建筑的形式应为坡屋顶,建筑门、窗、墙、屋顶及其它细部必须是西山古镇传统民居的做法。 体量宜小不宜大,色彩应以黑、白、灰为 主色调,高度为二层,功能应为居住或公共建筑。 ② 传统民居区:金庭、镇夏、堂里古镇和甪里村、东村、明湾村、东西蔡村等古村落都有传统民居区。 规划选择相对完整地段加以维修恢复,保持原有空间形式及建筑风格,功能为居住建筑,以 “ 体量小、色调淡雅、不高、不洋、不密、多留绿化带 ” 的原则及建筑高度应严格按照 “ 西山古镇高度控制规划 ” 执行进行规划建设;古村落沿湖河风貌带应保持原有的小桥、流水、人家的传统特色,所有该范围内的建筑应为坡屋顶,色彩为黑、白、灰色调,功能以居住及公共建筑为主、门、窗、墙体、屋顶等形式应符合风貌要求。 第七章 游览设施规划 第 27 条 游览设施规划原则 西山景区的游客接待主要以现有大型宾馆、旅馆为依托,并且在环境容量允许和严格防止区域污染的条件下,在各子景区结合当地民居,挖掘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适当设置一些游览服务设施。 服务设施建筑风格必须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尤其是建在镇区以外各子景区的服务设施,应与分区内的景观特色融为一体。 服务设施与游览配套,以安全舒适,清洁卫生的优质服务吸引游客。 第 28 条 游览设施配置 以西山景区环境容量测算及子景区各景点的分布情况为依据 ,根据景区土地利用协调规划以及景区保护培育规划,科学地配置景区游览服务设施,其中综合服务设施基地含服务种类多的综合型的度假中心,包含食宿、文化娱乐、医疗保健、金融商务、商场等服务设施。 游览服务设施规划如下: 田园农业观光区 规划主要的游览设施为:子景区行政管理机构、不同规模和档次的旅馆和宾馆、商店卖品部、公共厕所、医疗保健设施、图片摄影点、餐饮部、野营地、消防设施、停车场、公安保卫站等。 结合规划景点天皇荡休闲垂钓中心建一综合服务设施基地。 缥缈峰生态游赏区 规划主要的游览设施为:子景 区行政管理机构、不同规模和档次的旅馆和宾馆、商店卖品部、公共厕所、医疗保健设施、图片摄影点、餐饮部、野营地、消防设施、停车场、公安保卫站、气象站等。 该子景区不设置综合服务设施基地。 山乡古镇风俗游览区 规划主要的游览设施为:子景区行政管理机构、文化娱乐设施、不同规模和档次的旅馆和宾馆、商店卖品部、公共厕所、医疗保健设施、图片摄影点、餐饮部、金融商务设施、邮电通讯设施、消防设施、旅游码头、停车场、公安保卫站等。 在镇区设大型综合服务设施基地。 驾浮名胜游览区 规划主要的游览设施为:子景区 行政管理机构、文化娱乐设施、不同规模和档次的旅馆和宾馆、商店卖品部、公共厕所、医疗保健设施、图片摄影点、餐饮部、消防设施、旅游码头、停车场、公安保卫站等。 结合现有上海总工会疗养院、西山宾馆、银湖宾馆形成 3处综合服务设施基地。 消夏湾民俗游览区 规划主要的游览设施为:子景区行政管理机构、不同规模和档次的旅馆和宾馆、商店卖品部、公共厕所、医疗保健设施、图片摄影点、餐饮部、消防设施、旅游码头、停车场、公安保卫站等。 结合现有明月山庄形成 1 处综合服务设施基地。 太湖风情观光区 规划主要的游览设 施为:子景区行政管理机构、不同规模和档次的旅馆和宾馆、商店卖品部、公共厕所、医疗保健设施、图片摄影点、餐饮部、消防设施、旅游码头、停车场、公安保卫站等。 在横山岛东部迁部分民宅建综合服务设施基地。 第 29 条 游览设施规模测算 游客人数发展规模预测 预测近期游人数为 50 万人;中期为 70 万人;远期为120 万人。 不同游览天数游人比例测算,见表 游览床位数测算 ( 1)高峰期住宿游客人数预测 设置高峰月游客比例近期为 30%,中期为 25%,远期为20%。 高峰期留宿游客计算公 式为: 年游人数 高峰期游客占全年比例 ( 2日游比例 1+3日游比例 2 ) 不同目标年高峰期住宿游客人天数分别为: 近期: 5030% ( 30%1+5%2 )= •天 中期: 7025% ( 45%1+20%2 )= 万人 •天 远期: 12020% ( 40%1+45%2 )= 万人 •天 高峰日住宿游客数为: 近期: 万人天 /60天= 1000人 中期: 万人天 /60天= 2483 人 远期: 万人天 /60天= 5200 人 ( 2)床位数预测 标准的最佳客房出租率为 70~ 80%,选择 80%。 近期: 1000247。 80% = 1250(床) 中期: 2483247。 80% = 3104(床) 远期: 5200247。 80% = 6500(床) 第八章 居民社会调控规划 第 30 条 调控规划原则 严格控制景区人口规模,建立适合景区特点的社会运行机制和居民点系统。 按照西山镇总体规划的要求,逐步引导居民向新镇区集中。 强化绿色产业发展思路,引导淘汰型产业的劳力合理转向及居民生活、生产的良性循环。 以生态目标为导向,保护和建设综合协调 、近期和远期有机衔接。 第 31 条 人口调控 调控规划 西山景区内平均居住人口密度约为 541人 /km2,因此,必须采取措施对居民人口进行合理调控,以满足风景区用地的容量要求。 人口调控规划应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将景区划分为无居民区、居民衰减区、居民控制区 3 种类型。 ( 1)无居民区 将没有开发景点的山岳林地、湖滨地带、岛屿以及需要进行生态恢复的山林地区规划为无居民区,居住人口密度控制在 0— 100人 / km2,具体为西山丘陵中部的山林地区;山乡古镇风俗游览区北部湖滨地带;西山东北部遭到 开山采石严重破坏的大片山林地区;一级景源林屋洞、梅园和石公山周边地区以及周边一些小岛。 该区域必须严格保护自然环境资源,培育生态群落。 ( 2)居民衰减区 规划将山乡古镇风俗游览区除新镇区以外部分;驾浮名胜游览区除镇夏以外大片区域和太湖风情观光区规划为居民衰减区。 鉴于西山景区内村落分散、人口较多,在近期内将居民完全迁出有较大难度,因此,应采取引导居民点迁往规划聚居区的措施,将居民逐步集中。 以恢复山乡自然面貌。 该区域居住人口密度控制在 100— 450 人 /km2。 ( 3)居民控制区 规划将新镇区以及东 部大片区域、镇夏古镇区、消夏湾民俗游览区规划为居民控制区,该区域一方面必需保证有一定的居民在此生活,另一方面又要控制人数增长。 根据西山居民现状实际情况,将该区域的居住人口密度控制在15002020 人 /km2。 第 32 条 居民点系统调控 从西山景区环境特点出发,居民点分四种类型,分别加以调控,最终景区内容纳居住人口为 41199 人,景区内搬迁至景区外约 2364 人,见表 搬迁型 无居民区内的居民点应划为搬迁型,在近期内将村民搬迁聚集到居民聚居区。 缩小型 居民衰减区内的大部分居民 点应划为缩小型,采取逐步搬迁的原则,最终将居民完全迁出。 控制型 在居民控制区内的大部分居民点以及居民衰减区内的少部分居民点应划为控制型,严格控制其发展规模,不得增加民房层数,对居民点建筑的色彩、风格、高度均提出严格要求。 聚居型 在居民控制区内选择部分对景区景观影响较小的区域划为聚居型居民点,安置从子景区迁出的居民。 第九章 植被规划 第 33 条 植被规划原则 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坚持可持续发展,增强保护意识,科学、合理、有序地保护和开发利用森林资源。 做到立足保护、合 理开发、综合利用。 以再现自然、改善与维护区域生态系统平衡为宗旨,以人与自然共存为目标,达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高度统一。 按照植被演替规律,通过适地适树途径,规划经济林与风景林相结合,植被生态与风景景观并重的风景经济林体系。 充分发挥乡土植物的综合功能,突出自然野趣,体现旅游环境的生态性、景观性、游憩性、娱乐性、保健性和文化性。 注重与各功能分区的山、林、水相协调,形成各具特色的植物景观。 加强对古树名木的保护工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