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力荷载地震讲义(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设计地震分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或设防烈度、按小震计算还是按大震计算。 地震影响系数 与 这 6因素的关系主要表达于下面曲线。  由场地类别和设计地震分组按抗震规范 T g ; 由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或设防烈度)和大小震按抗震规范 a max; 由阻尼比 得 例、某单层房屋,已处理为动力学模型,重力荷载代表值G=4800kN,已求得自振周期 T=, 9度设防,结构处在 I类场地上,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三组,阻尼比 ,试计算多遇地震下的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 解 . T g = , a max=, kN 8/)(  2 G EkF) (   GF Ek  以上 是推出反应谱思想,强调地震作用与多项因素有关。 以上 其实也是单质点体系的底部剪力法。 为了加强记忆,这里从地震传播入手,说一下场地类别和设计地震分组这 2个因素对 a的影响。 地震由震源以波的形式传过来,距离对周期有影响。 在传播路程上,高频成分衰减得快。 更细来看,地震由震源通过基岩传到建筑物下方的基岩 顶面,再穿过土层到达建筑物。 土层对周期也有影响。 ‘ 徐建模拟试题 ’ 六 58 土 (覆盖层) 基岩或足够硬的岩土 建筑物 场地土软硬和覆盖层厚薄对房屋的影响很大 底部剪力法 思路:找一个‘等效’的单自由度体系 ,求出各质点地震作用的 总和 , 而后 分开给各质点。 其总和正是底部剪力。 G4 G3 G2 G1 H4 H2 *F4 F3 F2 F1 FEk Geq 1)水平地震作用总和 (见抗震规范 ) 2) 一般情况下的分配 3) 较柔结构时的分配 4) 有屋顶间时,要考虑‘鞭稍效应’。 抗震规范对此处理得较粗略,见 ;高层规程处理得较精细,见。 若有屋顶间,并且 , 应施加在‘主体’结构的顶部,不是施加在屋顶间的顶部。 高钢规程又不同。 5) 多层砌体房屋、底部框架砖房、多层内框架砖房,作为上述一般情况的特例, a1 = a max。 eqEK GF 1EKjjiii FHGHGF)1( nEKjjiii FHGHGF  ieq GG 0n nF(大致倒三角形分布 ) (先在楼顶放置一个集中力 ) EKFF nn 例、 二层框架房屋,重力荷载代表值分别为 kN, kN,已经求得基本周期 T1 = , 8度设防,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 , I类场地,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 组,结构阻尼比 0 .05,用底部剪力法计算多遇地震时的水 平地震作用。 4901 G3942 G2FG2 G1 10m 5m F1 2F 解: 由场地类别和设计地震分组查表得 Tg = ; 由设防烈度和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得 a max = ; 由阻尼比得 = , = ; 并可算得 = ; kN; kN; , kN; F1 = 5 490247。 (5 490+ 10 394) = 30 . 2kN; F2 = 10 394247。 (5 490+ 10 394) = , +=。  2) ( )394490( eqG 5 11 1  eqEk GF  n  nF 例 四层 (屋顶间为第五层 )内框架砖房, 8度抗震设防,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 ; 已得 G1=5200kN, G2= G3, G3=4950kN, G4=4820kN, G5=340kN, 用底部剪力法求出多遇地震下水平地震作用 , 画出楼层剪力分布图。 解: kN; , kN; 弯矩图 形状 地震作用 ( 正反向 ) 17221)3404820249505200( eqG  4 1 3 31 7 2 2  eqEk GF  且, , kN; 、 kN, kN, kN, kN, 层高 层高 3m 层高 层高 层高 G1 G2 G3 G4 G5 F1 F2 F3 F4 F5 nF  n2 1 3 4 9 8 2 0)(4 9 5 2 0 0  1 3 4 9 1 3 2 0 01 F 1 3 4 9 1 3 9 5 02 F 1 3 4 9 1 3 9 5 03 F 2 5 42 1 3 4 9 1 3 8 2 04 F 2185kN kN 4133kN kN, kN; kN。 上例是按抗震规范的,按高层规程略有不同,按高层规程不是乘 3。 如 ‘ 徐建模拟试题 ’ 一 6六 61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