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质量管理知识培训(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计量基本概念  计量是实现单位统一、保障量值准确可靠的活动。  计量的内容通常可以概括为六方面:  计量单位与单位制;  计量器具(或测量仪器),包括实现或复现计量单位的计量基准、计量标准与工作计量器具;  量值传递与溯源,包括检定、校准、测试、检验与检测;  物理常量、材料与物质特性的测定;  测量不确定度、数据处理与测量理论及其方法; 第三章 全面质量管理的基础工作 计量的特点 计量的特点可以归纳为准确性、一致性、溯源性及法制性四个方面。  准确性 是指测量结果与被测量真值的一致程度。  一致性 是指在统一计量单位的基础上,无论在何时何地采用何种方法,使用何种计量器具以及由何人测量,只要符合有关的要求,测量结果应在给定的区间内一致。  溯源性 是指任何一个测量结果或测量标准的值,都能通过一条具有规定不确定度的不间断的比较链,与被测量基准联系起来的特性。 国家基准是全国量值溯源的终点。  法制性 是指计量必需的法制保障方面的特性。 第三章 全面质量管理的基础工作  由此可见,计量不同于一般的测量。 测量是以确定量值为目的的一组操作,一般不具备、也不必完全具备上述特点。 计量既属于测量而又严于一般的测量,在这个意义上可以狭义地认为,计量是与测量结果置信度有关的、与测量不确定度联系在一起的一种规范化的测量。 第三章 全面质量管理的基础工作 法定计量单位 所谓 计量单位 ,是指为定量表示同种量的大小而约定地定义和采用的特定量。 国际单位制 是在米制的基础上的一种一贯单位制,其国际通用符号为 “ SI”。 国际单位制( SI)单位是由 SI单位的倍数单位、 SI基本单位、 SI导出单位组成的。 SI单位是我国法定计量单位的主体,所有 SI单位都是我国的法定计量单位。 国际标准 ISO1000规定了国际单位制的构成及其使用方法。 我国规定的法定计量单位的使用方法,包括量及单位的名称、符号及其使用、书写规则,与国际标准的规定一致。 第三章 全面质量管理的基础工作 法定计量单位 我国还选用了一些非 SI的单位,作为国家法定计量单位。 国家选定的作为法定计量单位的非国际单位制单位,是我国法定计量单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与国际单位制单位相同的法定地位。 第三章 全面质量管理的基础工作  法定计量单位的基本使用方法  法定计量单位的名称 法定计量单位的名称,除特别说明外,一般指法定计量单位的中文名称,用于叙述性文字和口述中。 名称中去掉括号中的部分是单位的简称,否则是全称。  法定计量单位和词头的符号 法定计量单位和词头的符号,是代表单位和词头名称的字母或特种符号,它们应采用国际通用符号。 法定计量单位和词头的符号,不论拉丁字母或希腊字母,一律用正体。 词头的符号与单位符号之间不得有间隙,也不加相趁乘的符号。 第三章 全面质量管理的基础工作  法定计量单位和词头的使用规则 法定计量单位和词头的名称,一般适宜在口述和叙述性文字中使用。 而符号可用于一切需要简单明了表示单位的地方,也可用于叙述性文字之中。 单位的名称与符号必须作为一个整体使用,不得拆开。 用词头构成倍数单位时,不得使用重叠词头。 只通过相除构成或通过乘和除构成的组合单位,词头通常加在分子中的第一个单位之前,分母中一般不用词头。 第三章 全面质量管理的基础工作 量值溯源性 通过一条具有规定不确定度的不间断的比较链,使测量结果或测量标准的值能够与规定的参考标准(通常是国家计量基准或国际计量基准)联系起来的特性,称为量值溯源性。 根据量值溯源等级图的概念,不同国家可以采取不同形式的比较链。 但不同国家所建立的比较链应有相当程度的一致性,以便于溯源到国家基准,并与国际基准相联系。 第三章 全面质量管理的基础工作 建立溯源体系的目的 保证量值得到准确、合理、经济的溯源,尽可能减少所进行的测量溯源到国家计量基准的环节。 该体系包括: ( 1)不同等级测量标准的选择; ( 2)等级间的连接及其平行分支; ( 3)有关测量标准特性的重要信息,如测量范围、不确定度或准确度等级或最大允许误差等; ( 4)溯源链中比较用的装置和方法。 第三章 全面质量管理的基础工作 测量标准及其管理 测量标准: 在我国也称计量标准,是指为了定义、实现、保存或复现量的单位或一个或多个量值,用作参考的实物量具、测量仪器、参考物质或测量系统。 例如 1Kg的标准砝码。 为了使测量标准在正常技术状态下工作, 《 计量法 》 规定,建立测量标准时须经依法考核合格后,才有资格进行量值传递。 这种考核是指对测量标准设备、操作人员、环境条件和规章制度四个方面的综合考核,考核合格后由本单位批准使用,并向主管部门备案。 测量标准考核证书期满前6个月,应申请复查。 第三章 全面质量管理的基础工作 校准和检定 校准和检定是实现量值溯源的最主要的技术手段。  校准 在规定的条件下,为确定测量一起所指示的量值,或实物量具所代表的量值,与对应的由其测量标准所复现的量值之间关系的一组操作,称为校准。  检定 测量仪器的检定,则是指查明和确认测量仪器是否符合法定要求的程序,它包括检查、加标记和出具检定证书。 第三章 全面质量管理的基础工作  校准和检定的主要区别 ( 1)校准不具法制性,是企业资源溯源行为;检定则具有法制性,属计量管理范畴的执法行为。 ( 2)校准主要确定测量仪器的示值误差;检定则是对其计量特性及其技术要求的全面评定。 ( 3)校准的依据是校准规范、标准方法、通常应作统一规定,有时也可自行制定;鉴定的依据则是检定规程。 ( 4)校准通常是不判断测量仪器合格与否,必要时也可确定其某一项性能是否符合预期的要求;检定则是必须做出合格与否的结论。 ( 5)校准结果通常是出具校准证书或校准报告;检定结果则是合格的发检定证书,不合格的发不合格通知书。 第三章 全面质量管理的基础工作  检测和检验 检测 有时也称测试或试验,是指对给定的产品、材料、设备、生物体、物理现象、工艺过程或服务,按照规定的程序确定一个或多个特性或性能的技术操作。 检验 是对实体的一个或多个特性进行诸如测量、检查、试验,并将其结果与规定要求进行比较,以确定每项特征的合格情况所进行的活动。 第三章 全面质量管理的基础工作 测量误差 测量结果是指通过测量得到的赋予被测量的值。 测量结果减去被测量的真值所得的差,即测量误差,简称误差。 测量结果的误差往往是由若干个分量组成的,这些分量按其特性可分为随机误差与系统误差两大类,而且无例外地取各分量的代数和。 即可用下式表示:误差 =测量结果-真值 =(测量结果-总体均值) +(总体均值-真值) =随机误差 +系统误差 测量结果与在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所得的结果的平均值之差,称为随机误差。 在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所得结果的平均值与被测量的真值之差,称为系统误差。 第三章 全面质量管理的基础工作  测量结果修正 系统误差 是测量误差中量值确定的部分,其效应可以通过修正来消除。 而随机误差则应视作随机变量,大小和符号不确定,其效应不能通过修正来消除。 对系统误差尚未进行修正时的结果,称为未修正结果。 对系统误差进行休整后的测量结果,称为已修正结果。 真值 =测量结果 +修正值 =测量结果-误差 第三章 全面质量管理的基础工作 四、质量信息工作 质量信息是指反映产品质量和产品质量形成各阶段工作质量的基本数据,其来源于产品设计、采购、生产、检验等过程直接产品使用过程的原始记录。 第三章 全面质量管理的基础工作 1)质量信息的意义 认识来源于实践的基本原理 决策是收集信息 、 判断 、 权衡 、 决定的过程 质量信息是改进产品质量 、 改善各环节工作质量 ,掌握提高产品质量规律性的基本依据 质量信息工作必须满足:准确 、 实时 、 全面 、 系统 、完整五个方面的要求 第三章 全面质量管理的基础工作 2)质量信息工作的内容: 建立企业的质量信息中心 制定质量信息制度 规定质量信息责任制 加强质量信息管理 第三章 全面质量管理的基础工作 3)质量信息管理措施 建立质量信息档案,使得质量信息可以追溯 加强质量信息统计和分析 建立质量信息分析、汇报制度 全员进行质量信息的管理 第三章 全面质量管理的基础工作 五、质量培训工作 质量培训工作可能帮助每一个员工形成质量管理的概念,培养认真负责的精神和顾客第一的思想,训练产品生产和质量控制所需的技能,是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必不可少的基础。 第三章 全面质量管理的基础工作  质量培训工作的内容 1)设置质量岗位 把产品质量控制和提高的要求明确到每一个岗位 2)进行工作岗位职务描述 为保证质量管理工作有序进行,企业需要制定岗位职务说明书,对所设置的岗位进行详细的工作描述,并明确与相关部门 /人员进行联系的具体职责。 第三章 全面质量管理的基础工作 3)建立质量培训课程体系 三级培训体系: 决策层:加强质量理念的培训; 管理层:加强质量管理系统方法的培训; 基层员工:加强质量管理的控制方法及实际操作技能的培训。 4)实施科学的质量培训 针对不同岗位的员工,科学地设计相关的培训课程,以此建立起课程与岗位之间的有机关系。 第三章 全面质量管理的基础工作 六、现场管理与 5S 什么是现场: 企业所有的工作都要在一定的场所进行,厂区、生产车间、办公室、仓库等均可称为现场。 什么是现场管理: 用科学的管理制度、标准和方法,对生产现场的各个要素进行合理有效的计划、组织和控制,使其处于良好状态,保持正常运转并不断得到改进,以求达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