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学国际收支调整的货币理论(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 Moary Approach to the Balance of Payments) 一国的货币供给量取决于其基础货币和银行乘数,即 Ms=m(D+R)。 D是一国基础货币的国内部分,即该国的货币当局所创造的国内信用; R是一国基础货币的国外部分,即该国的外汇储备,它的增加和减少代表这个国家国际收支赢余或赤字。 m为货币乘数。 货币市场均衡要求 Ms=Md。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的货币供给( Ms) 包括两个部分:国内创造部分( D) 和来自国外部分( R)。 国内创造部分就是通过本国银行体系所创造的货币;而来自国外部分是指经过国际收支获得的盈余(国际储备)所创造的货币。 例如,如果一国某出口商收到外币付款,他会将该笔付款送到一家商业银行以兑换成本国货币,并存入其银行帐户,从而引起基础货币的扩张。 如果这家商业银行暂时不需要外币,则会将该笔外汇资金送到中央银行兑换成本币,于是中央银行增加了国际储备。 这表明,外国货币会转化为本国国际储备,形成高能货币,在货币乘数的作用下导致本国货币供给量成倍增加。 假设最初货币市场是均衡的,如果货币当局扩大国内信贷(提高 D), 货币供给就会超过货币需求。 为恢复货币市场均衡, R就要减少,即国内信贷扩张会导致国际储备的减少,于是国际收支出现逆差;如果货币当局减少国内信贷(降低 D), 那么在货币需求不变的条件下,为了恢复货币市场均衡, R将上升,即国际储备增加,因而国际收支出现顺差。 由此看来,任何来自货币市场的不均衡都完全反映在国际收支中。 一国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是因为其国内货币供给超过了货币需求;而一国国际收支出现顺差则是因为其国内货币供给低于货币需求。 既然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归结于国内货币市场的不平衡,那么恢复国际收支平衡的途径就在于恢复国内货币市场的平衡。 在固定汇率下,即使货币当局不采取任何措施,货币市场的不平衡也不可能长期存在,它可以通过货币供求的自动调整机制自行消除,即货币供给通过国际储备的流动来适应货币需求。 当国际收支顺差时,国际储备资产流入,货币供给大于货币需求,价格上升,产品竞争力下降,进口增加,出口减少,顺差逐步消失;同理,当国际收支逆差时,国际储备流出导致货币供给小于货币需求,物价下降,产品竞争力提高,出口增加,进口减少,逆差消失。 在现代银行制度下,银行系统短期内能够抵消国际收支失衡对国内货币供给量的影响。 当出现顺差时,货币当局可以通过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减少基础货币中的国内部分 D来抵消国际储备资产 R的增加对货币供给量的影响。 相应地,货币当局也可以采取放松的货币政策,增加国内部分的货币供给量 D来抵消国际收支逆差对货币供给量的影响。 其结果是,国际收支差额难以影响国内的货币供给量,从而该国通过货币供给量的变化自动调整国际收支状况的机制就会失去效应。 但是,从长期来看,在固定汇率制度下,银行系统难以使本国的货币供给量免受国际收支的影响。 在固定汇率制下,如果一国试图通过削减国内部分的货币供应抵消贸易收支顺差对货币供给量的影响,那么,在它的整个基础货币部分中来自于国际储备的部分会逐渐增多,而国内部分会逐渐减少,直到全部基础货币都由国际储备构成。 当基础货币中不再有国内部分时,银行也同时失去了用本国部分抵消国际储备增加的能力,听任货币供给量随国际储备的增加而增加。 相反,如果一国一直保持贸易收支逆差,并且试图用国内货币供应量的增加来保持市场上货币供给量的稳定,那么该国就会用掉其全部的国际储备,以致在全部的基础货币中都是由国内供应部分构成,从而失去了用国际储备调节贸易收支的能力。 因此,从长期来看,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国际收支失衡迟早要影响到本国的货币 供给量,并且在国际储备资产流动机制的作用下最终改善国际收支。 作为国际主要储备货币的国家,货币分析法的调整机制是不适用的。 因为这类国家的本国货币就是国际承认的储备资产,当该国面临国际收支逆差时,可以用本国货币直接支付,因此其“国际储备”不存在用尽的时候。 同样,当出现国际收支顺差时,该国也不用担心“外汇的充斥”。 由此可见,储备货币国家在固定汇率制度下拥有特殊优势。 三、浮动汇率下的国际收支调整 ( 1) 铸币平价 (mint par) • 在金本位制下,各国每单位货币都规定了一定的含金量,因此各国货币的兑换比率就取决于各国货币所包含的含金量,比如: £ 1 含金量为, $1含金量为 ,则: £ 1 = =$ • 两种货币的含金量之比即为铸币平价。 汇率就在黄金输送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