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学审计重要性和审计风险(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 A.在既定的审计风险水平下, C注会应实施审计程 序,将重大错报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 B. C注会应合理设计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 围,并有效执行审计程序,以控制重大错报风险 C. C注会应合理设计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 围,并有效执行审计程序,以消除检查风险 D. C注会应当获得认定层次充分、适当的审计证 据,以便在完成审计工作时,能够以可接受的低 审计风险对财务报表整体发表意见 注会需要获取的审计证据的数量受错报风险的 影响。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 07) A.评估的错报风险越高,则可接受的检查风险越低,需要的审计证据可能越多 B.评估的错报风险越高,则可接受的检查风险越高,需要的审计证据可能越少 C.评估的错报风险越低,则可接受的检查风险越低,需要的审计证据可能越少 D.评估的错报风险越低,则可接受的检查风险越高,需要的审计证据可能越多 关于审计风险模型中各要素的下列说法中, 不正确的是 ( )。 序控制的 本章小结 1. 理解掌握重要性在审计过程中的应用 2. 掌握审计重要性、审计风险和审计证据 的关系 第六章 内部控制的评价 第一节 内部控制概述 第二节 内部控制的初步评价 第三节 控制测试 第四节 管理建议书 第一节 内部控制概述 一、内部控制概念的发展 内部牵制阶段( 20世纪 40年代以前) 内部控制制度阶段( 20世纪 4070年代) 内部控制结构阶段( 20世纪 8090年代) 内部控制综合框架阶段( 20世纪 90年代以后) (一)内部牵制阶段 实物牵制 机械牵制 体制牵制 簿记牵制 (二)内部控制制度阶段 1958年,内部控制二分法: 会计控制 管理控制 (三)内部控制结构阶段 1988年,整合为三要素: 控制环境 会计系统 控制程序 (四)内部控制综合框架阶段 1992年, COSO委员会提出内控三目标: 经营的效率与效果 财务报告的可靠性 相关法律与规定的遵循 • 五要素关系图 风 险 评 估 控 制 环 境 控 制 活 动 监 督 信息交流 信息交流 图:内部控制要素之间的关系框图 二 、 内部控制的含义 内部控制是指被审单位为了合理保证财务报 告的可靠性 、 经营的效率和效果以及对法律法规 的遵守 , 由治理层 、 管理层和其他人员设计和执 行的政策及秩序。 三 、 内部控制的作用 保证资产的安全、完整和有效运用 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促使企业实现发展战略 提高企业经营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 四 、 内部控制的局限性 ;。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