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高考数学专题复习(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 )设等差数列 na 的前 n 项和为 nS ,若 4510, 15SS,则 4a 的最大值为___________。 题型 二 求有数列参与的不等式恒成立条件下参数问题 求得数列与不等式绫结合恒成立条件下的参数问题主要两种策略: (1)若函数 f(x)在定义域为 D,则当 x∈ D 时,有 f(x)≥M恒成立 f(x)min≥M; f(x)≤M恒成立 f(x)max≤M; (2)利用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等数列知识化简不等式,再通过解不等式解得 . 【例 2】 ( )设数列 na 的前 n 项和为 nS , 对任意的正整数 n ,都有 51nnaS成立,记 *4 ()1 nn nab n Na。 ( I)求数列 nb 的通项公式; ( II)记 *2 2 1 ()n n nc b b n N ,设数列 nc 的前 n 项和为 nT ,求证:对任意正整数 n ,都有32nT ;( III)设数列 nb 的前 n 项和为 nR。 已知 正实数 满足:对任意正整数 , nn R n 恒成立,求 的最小值。 【练习】 ( 08全国 Ⅱ ) 设数列 {an}的前 n 项和为 Sn.已知 a1= a, an+1= Sn+ 3n, n∈ N*. (Ⅰ )设bn= Sn- 3n,求数列 {bn}的通项公式;( Ⅱ )若 an+1≥an, n∈ N*,求 a 的取值范围. 题型 三 数列参与的不等式的证明问题 此类不等 式的证明常用的方法: (1)比较法,特别是差值比较法是最根本的方法; (2)分析法与综合法,一般是利用分析法分析,再利用综合法分析; (3)放缩法,主要是通过分母分子的扩大或缩小、项数的增加与减少等手段达到证明的目的 . 【例 3】 ( ) 已知函数 2( ) 4f x x,设曲线 ()y f x 在点 ( , ( ))nnx f x 处的切线与 x 轴的交点为 1( ,0)nx ( *)nN ,其中 1x 为正实数. (Ⅰ)用 nx 表示 1nx ; (Ⅱ)若 1 4x ,记 2lg2nn nxa x ,证明数列 {}na 成等比数列,并求数列 {}nx 的通项公式; (Ⅲ)若 1 4x , 2nnbx, nT 是数列 {}nb 的前 n 项和,证明 3nT . 题型 四 利用递推关系判断新数列类型用求 数列的 通项及前 n 项和 问题 【例 4】 ( )已知数列 na 满足 1202a ,a,且对任意 m,n N* 都有211212 )(22 nmaa nmnm (Ⅰ)求 35a,a ; (Ⅱ)设 2 1 2 1n n nb a a ( n N *) 证明: nb 是等差数列; (Ⅲ)设 *),0()( 112 Nnqqaac nnnn ,求数列 nc 的前 n 项和 nS . 【练习】 ( )在数列 {}na 中, 1 1a , 21 12 (1 )nnaan 。 (Ⅰ)求 {}na 的通项公式;(Ⅱ)令1 12n n nb a a,求数列 {}nb 的前 n 项和 nS。 (Ⅲ)求数列 {}na 的前 n 项和 nT。 ( ) 设数列 na 的前 n 项和为 nS ,已知 21nnnba b S ( Ⅰ )证明:当 2b 时, 12nnan 是等比数列;( Ⅱ )求 na 的通项公式 ( )已知数列 {}na ,其中 1 1a , 2 3a , 112 n n na a a( 2n ),记数列 {}na 的前 n项和为 nS ,数列 {ln }nS 的前 n 项和为 nU。 ( Ⅰ)求 nU ; (Ⅱ)设 22() 2 ( !)nU nn eF x xnn( x ),1( ) ( )nnkkT x F x(其中 ()kFx 为 ()kFx的导数),计算 1()lim ()nn nTxTx 。 在数列 na 中, ns 是其前 n 项和, )1(31 11 nsaa nn, ,求数列 na 的通项公式。 题型 五 求 数列的极限 【例 5】( ) 已知数列 na 的首项 1 0a ,其前 n 项的和为 nS ,且 112nnS S a ,则 lim nn naS ( A) 0 ( B) 12 ( C) 1 ( D) 2 【练习】 nnn 22421lim ; 432512 32 32limnnnnn。 )3(lim 2 nnnn ; 题型六 探索性问题 【例 6】 已知 {an}的前 n 项和为 Sn,且 an+ Sn= 4.(Ⅰ )求证:数列 {an}是等比数列; (Ⅱ )是否存在正整数 k,使 Sk+1- 2Sk- 2> 2 成立 . 专题训练 1.已知等比数列 {an}的公比 q> 0,其前 n 项的和为 Sn,则 S4a5与 S5a4的大小关系是 ( ) A. S4a5< S5a4 B. S4a5> S5a4 C. S4a5= S5a4 D.不确定 2.已知等比数列 {an}中 a2= 1,则其前 3 项的和 S3 的取值范围是 ( ) A. (- ∞,- 1 B. (- ∞,- 1)∪ (1,+ ∞) C. 3,+ ∞) D. (- ∞,- 1∪ 3,+ ∞) 3.设等比数列 {an}的首相为 a1,公比为 q,则 “a1< 0,且 0< q< 1”是 “对于任意 n∈ N*都有 an+1> an”的 ( ) A.充分不必要条件 B. 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分比要条件 D.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条件 4.设 f(x)是定义在 R 上恒不为零的函数,对任意实数 x、 y∈ R,都有 f(x)f(y)= f(x+ y),若 a1= 12, an= f(n)(n∈ N*),则数列 {an}的前 n 项和 Sn的取值范围是 ( ) A. 12, 2) B. [12, 2] C. 12, 1) D. [12, 1] 5.已知 x> 0, y> 0, x, a, b, y成等差数列, x, c, d, y 成等比 数列,则 (a+ b)2cd 的最小值是 ________. A. 0 B. 1 C. 2 D. 4 6.已知 {an}是正数组成的数列, a1= 1,且点 ( an, an+1)(n∈ N*)在函数 y= x2+ 1 的图象上 .(Ⅰ )求数列{ an}的通项公式; (Ⅱ )若列数{ bn}满足 b1= 1,bn+1= bn+ 2an,求证: bn bn+2< b2n+1. 7. 设数列 {an}的首项 a1∈ (0, 1), an= 3- an12 , n= 2, 3, 4, …. ( Ⅰ )求 {an}的通项公式;( Ⅱ )设 bn= an 3- 2an,证明 bn< bn+1,其中 n 为正整数. 8. 已知数列 {an}中 a1= 2, an+1= ( 2- 1)( an+ 2), n= 1, 2, 3, …. ( Ⅰ )求 {an}的通项公式; ( Ⅱ )若数列 {an}中 b1= 2, bn+1= 3bn+ 42bn+ 3, n= 1, 2, 3, ….证明: 2< bn≤a4n3, n= 1, 2, 3, … 9. 已知二次函数 y= f(x)的图像经过坐标原点,其导函数为 f(x)= 6x- 2,数列 {an}的前 n 项和为 Sn,点 (n, Sn)(n∈ N*)均在函数 y= f(x)的图像上 .( Ⅰ )求数列 {an}的通项公式;( Ⅱ )设 bn= 1anan+ 1,Tn 是数列 {bn}的前 n 项和,求使得 Tn< m20对所有 n∈ N*都成立的最小正整数 m; 10. 数列 na 满足 1 1a , 21 ()nna n n a ( 12n, , ), 是常数.( Ⅰ )当 2 1a 时,求 及 3a 的值;( Ⅱ )数列 na 是否可能为等差数列。 若可能,求出它的通项公式;若不可能,说明理由;( Ⅲ )求 的取值范围,使得存在正整数 m ,当 nm 时总有 0na . 专题四:解析几何综合题型分析及解题策略 命题趋向: 纵观近五年的高考题,解析几何题目是每年必考题型,主要体现在解析几何知识内的综合及与其它知识之间的综合,考查与向量的交汇、考查圆锥曲线间的交汇、考查圆锥曲线与向量、直线与圆锥曲线的综合、考查圆锥曲线与不等式的交汇、考查直线、圆与圆锥曲线的综合题、考查解析几何与三角函数的交汇,等等 .预计在 11 年高考中解答题仍会重点考查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同时可能与平面向量 、导数相交汇,每个题一般设置了两个问,第( 1)问一般考查曲线方程的求法,主要利用定义法与待定系数法求解,而第( 2)问主要涉及最值问题、定值问题、对称问题、轨迹问题、探索性问题、参数范围问题等 .这类问题综合性大,解题时需根据具体问题,灵活运用解析几何、平面几何、函数、不等式、三角知识,正确构造不等式,体现了解析几何与其他数学知识的密切联系 .这体现了考试中心提出的 应更多地从知识网络的交汇点上设计题目,从学科的整体意义、思想含义上考虑问题 的思想 . 考点透视: 解析几何是高中数学的重要内容,包括直线和圆与圆锥曲 线两部分,而直线和圆单独命为解答题较少,圆锥曲线是解析几何的核心内容,每年在我省的高考中均出现 .主要考查热点: ( 1)直线的方程、斜率、倾斜角、距离公式及圆的方程; ( 2)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及对称问题等; ( 3)圆锥曲线的定义及标准方程; ( 4)与圆锥曲线有关的轨迹问题; ( 5)与圆锥曲线有关的最值、定值问题; ( 6)与平面向量、数列及导数等知识相结合的交汇试题 . 典例分析: 题型一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此类题型主要考查:( 1)判断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是:相 离、相切、相交;( 2)运用三种位置关系求参数的值或取值范围;( 3)直线与圆相交时,求解弦长、弦的中点问题及轨迹问题 . 【例 1】 ( )直线 2 5 0xy 与圆 228xy相交于 A、 B 两点,则 AB ________. 【练习】 ( )若⊙ 221 :5O x y与⊙ 222 : ( ) 2 0 ( )O x m y m R 相交于 A、 B两点,且两圆在点 A处的切线互相垂直,则线段 AB的长度是 ( )过点 (1,1) 的直线与圆 22( 2) ( 3) 9xy 相交于 ,AB两点,则 ||AB 的最小值为 ( A) 23 ( B) 4 ( C) 25 ( D) 5 ( )已知直线 : 4 0l x y与圆 22: 1 1 2C x y ,则 C 上各点到 l 距离的最小值为 _____________。 ()已知⊙ O 的方程是 x2+y22=0, ⊙ O’的方程是 x2+y28x+10=0,由动点 P 向⊙ O 和⊙ O’所引的切线长相等,则动点 P 的轨迹方程是 . () 已知两定点 2, 0 , 1, 0AB ,如果动点 P 满足 2PA PB ,则点 P 的轨迹所包围的图形的 面积等于 ( A) ( B) 4 ( C) 8 ( D) 9 若直线 3x+ 4y+ m= 0=0 与圆 x2+ y2- 2x+ 4y+ 4= 0 没有公共点,则实数 m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_. (教材习题 )和直线 0543 yx 关于 x 轴对称的直线方程为 ___________;( y 轴,原点,xy ) (教材习题)求当点 ),( yx 在圆 422 yx 上运动时,点 ),( xyyx 的轨迹方程。 题型二 线型规划问题 【例 2】 ( )某加工厂用某原料由甲车间加工出 A 产品,由乙车间加工出 B 产品.甲车间加工一箱原料需耗费工时 10 小时可加工出 7 千克 A 产品,每千克 A 产品获利 40 元,乙车间加工一箱原料需耗费工时 6 小时可加工出 4 千克 B产品,每千克 B 产品获利 50 元.甲、乙两车间每天共能完成 至多 70 箱原料的加工,每天甲、乙两车间耗费工时总和不得超过 480 小时,甲、乙两车间每天总获利最大的生产计划为 ( A)甲车间加工原料 10 箱,乙车间加工原料 60 箱 ( B)甲车间加工原料 15 箱,乙车间加工原料 55 箱 ( C)甲车间加工原料 18 箱,乙车间加工原料 50 箱 ( D)甲。20xx高考数学专题复习(编辑修改稿)
相关推荐
g our tearful faces before the front of the school. We all sat in little chairs in a big empty room, which had a slight smell of old clothes that had been stored for a long time. I hated that smell.
搅拌机。 主机 :JS2020C(意大利 SIMEM 合作生产 ) 288 万(双机250 万 +选购件 18 万 +运费20 万) 签合同付30%; 提货30%; 安装调试好 30%;余 10%在 6个月内付清。 质保期一年;在贵州设有办事处; 若发生故障时,维修人员 8小时到场; 用户培训。 3 北京 贝尔 CBHZD 型混凝土搅拌站 ,主机 :CBJD2020单卧轴强制式搅拌机
艺技术达到国际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 该产品主要用于光学玻璃、平板电脑、 TFTLCD、TNLCD、手机屏、水晶的抛光,开辟了北方轻稀土的应用领域,市场需求也不断增加。 为此,包头市新源稀土高新材料有限公司结合国内外先进的工艺技术,充分利用公司产品生产成本低的生产优势,以及与国外同类产品竞争具有明显的质量和价格优势,利用公 司现有高纯稀土产品进行稀土深加工,以提高产品的档次,优化产品的结构为目标
B .不允许巷道围岩变形 C .允许巷道围岩有较大变形 9 .《 煤矿安 全规程》 第四十一条规定,靠近掘进工作面 ( A ) m 内的支护在爆破前必须加固。 A . 10 B . 15 C . 20 10 .采区巷道矿压显现最强烈的阶段是( B)。 A .巷道掘进阶段 B .采动影响阶段 C .无采掘影响阶段 11 .《 煤矿安全规程》 第八十五条规定:对冲击地压煤层,巷道支护严禁采用( B)
前我国多采用普通 (素 )混凝土板。 1.厚度 混凝土弯拉强度值应大于最大荷载疲劳应力和最大温度疲劳应力的叠加值。 2.混凝土弯拉强度。 以 28d龄期的水泥砼弯拉强度控制面层砼的强度。 3.接缝 纵向接缝是根据路面宽度和施工铺筑宽度设置。 一次铺筑宽度小于路面宽度时,应设置带 拉杆 的平缝形式的纵向施工缝。 一次铺筑宽度大于 ,应设置带拉杆的 假缝形式的纵向缩缝 横向接缝:
上月销售该商品的利润率为: % % % % 5一位长寿老人出生于 19 世纪 90 年代,有一年他发现自己年龄的平方刚好等于当年的年份。 问这位老人出生于哪一年 ? 年 年 年 年 5科考队员在冰面上钻孔获取样本,测量不同孔心之间的距离,获得的部分数据分别为 1 米、 3 米、 6 米、 12 米、 24 米、 48 米。 问科考队员至少钻了多少个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