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急救手册(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洞,水则流出。 亦可砍去枝叶,以切口对嘴儿饮之,为其味生涩,但如无其它方法,则野生蕉亦为最佳植物代用水。 棕榄:此法收集较费时,砍倒树干,割去顶端,斜放地上,用容器在根部盛接,每八小时去茎一段,一日约可得五至八 cc 之水。 竹:如粗大之竹类、麻竹、桂竹、孟宗竹等,茎风均含少许水份,干裁之竹茎内含更多量水份,成其雨后采取方便,唯须注意筒内水否清洁。 椰子:未 成熟之小椰子可食,成熟之椰子果,其汁液解渴清凉无比。 可治便秘消化不良诸症。 野丝瓜:将茎与根部切断,以容器纳入收集,或用塑胶袋包扎切口,次日收回,约可得五至六 cc 之水。 另个亦可利用动物之指引而获水,因动物出没处,其附近必有水源。 其次也要注意水源是否清洁,普遍监别法是吐口唾液水面,如迅速散开则可饮 ,若能聚不散,其水必不洁,必须消毒后方可饮用。 常用消毒法: 煮沸法。 碘酒消毒法:以药箱中碘酒以 1000cc 加入 %之比例即可。 药片消毒:普通急救箱中应具备此类 药品, 1000cc 水中加入二片饮水消毒片。 复杂地形如何行进 山地与雪坡 在山地行进,为避免迷失方向,节省体力,提高行进速度,应力求有道路不穿林翻山,有大路不走小路。 如没有道路,可选择在纵向的山梁、山脊、山腰、河流小溪边缘,以及树高、林稀、空隙大、草丛低疏的地形上行进。 一般不要走纵深大的深沟峡谷和草丛繁茂、藤竹交织的地方,力求走梁不走沟,走纵不走横。 行进应遵循大步走的原则,山地也是如此。 如果将步幅加大,三步并作两步走,几十公里下来,就可以少迈许多步,节省许多体力。 俗话说: “ 不怕慢就怕站 ”。 当疲劳时,应 用放松的慢行来休息,而不要停下来,站立一分钟,慢行就可以走出几十米。 山地行走,经常会遇到各种岩石坡和陡壁。 因此,攀登岩石是登山的主要技能。 在攀登岩石之前,应对岩石进行细致的观察,慎重地识别岩石的质量和风化程度,然后确定攀登的方向和通过的路线。 攀登岩石最基本的方法是 “ 三点固定 ” 法,要求登山者手和脚能很好地做配合动作。 两手一脚或两脚一手固定后,再移动其他一点,使身体重心逐渐上升。 运用此法时,要防上窜跳和猛进,并避免两点同时移动,而且一定要稳、轻、快,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距离和最稳固的支点,不 要跨大步和抓、蹬过远的点。 草坡和碎石坡是山间分布最广泛的一种地形。 在海拔 3000 米以下的山地,除了悬崖峭壁以外,几乎大都是草坡和碎石坡。 攀登 30 度以下的山坡,可沿直线上升。 身体稍向前倾,全脚掌着地,两膝弯曲,两脚呈外八字形,迈步不要过大过快。 当坡度大于 30度时,沿直线攀登就比较困难了。 因为两脚腕关节不好伸展,容易疲劳;坡度大,碎石易滚动,容易滑倒。 因此一般均采取 “ 之 ” 字形上升法。 即按照 “ 之 ” 字形路线横上斜进。 攀登时,腿微曲,上体前倾,内侧脚尖向前,全脚掌着地,外侧脚尖稍向外撇。 通过草坡时,注意不要乱抓树木和攀引草蔓,以免拔断使人摔倒。 在碎石坡上行进,要特别注意脚要踏实, 抬脚要轻 ,以免碎石滚动。 在行进中不小心滑会时,应立即面向山坡,张开两臂,伸直两腿(脚尖翘起),使身体重心尽量上移,以减低滑行速度。 这样,就可设法在滑行中寻找攀引和支撑物。 千万不要面朝外坐,因为那样不但会滑得更快,而且在较陡的斜坡上还容易翻滚。 雨季在山地行进,应尽量避开低洼地,如沟谷、河溪,以防山洪和塌方。 如遇雷雨, 应立即到附近的低洼地或稠密的灌木丛去,不要躲在高大的树下。 大树常常引来落地雷,使人遭到雷击。 避雷雨时,应把金属物品暂时存放到一个容易找的地方,不要带在身上,也可以寻找地势低的地方卧到。 在山地如遇风雪、浓雾、强风等恶劣天气,应停止行进,躲避在山崖下或山洞里,待气候好转时再走。 山地行进不要过高估计自己的体力,疲劳时,就应适时休息。 不要走到快累垮了才休息,那样不容易恢复体力,再走也提不起劲。 正确的方法是大步走一段,再放松缓步慢行一段,或停下来休息一会,调整呼吸。 站着休息时,不要卸掉装具 背包 ,可以在背包下支撑一根木棍,以减轻身体负重。 若天气冷,不要坐在石头上休息,石头会迅速将身体的热量吸走。 /P P 攀登冰川和雪坡要特别谨慎,冰川上裂隙很多,对人威胁最大的是冰瀑区和山麓边缘裂隙,特别是被积雪掩盖的隐裂隙危险。 通过裂隙时,应数人结组行动,彼此用绳子连接,相邻两人之间的距离 10~12 米。 在前面开路的人,要经常探测虚实。 后面的人一定要踩着前面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