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勘课程设计书说明书(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面以第二个平曲线为例进行平曲线 — 非对称基本型各要素计算: 1JD 至 JD3: 延长 JD1 至 JD2 的连线,在此延长线上取 3cm 长度的线段 a,并在 JD2 至 JD3 的连线上取 3cm的线段 b,连接两个线段的端点为一个等腰三角形,量出这个三角形的底边 c 长度为 ,根据余弦定理有: ac cbaC 2c os 222  = 222   = ) r c c os (  ( 2)查取圆曲线半径和缓和曲线长度 按照《公路路线设计规范》( JTG D202020),经试算后, 取圆曲线的半径为 R=250m,缓和曲线长度 1sL =60m, mLs 502 。 ( 3) 平曲线几何要素计算 1P= 34 121  RLRL ss 08 路桥一班第二组道路勘测课程设计说明书 9 / 20 2P = 4 1 6 5 1 3 8 4234 222  RLRL ss 23111  RLLq ss 9 9 4 0223222  RLLq ss 1111 ar c tan qT pR = 1111 ar c tan qT pR = RpRE 110 sin = 9 in220  RpRE   s i n2t a n)( 21111 ppqpRT =  s i n2t a n)( 21222 ppqpRT = 2180)( 2121 ss LLRL  = LTTJ  21 =  = 9 5 5 8 921  ssy LLLL 平曲线几何要素计算成果详见附表中的《曲线、直线及转角表》 第三章 纵断面设计 纵坡及坡长设计 纵坡设计的一般要求 ( 1) 纵坡设计必须满足《规范》中有关纵坡的各项规定; ( 2) 纵坡应具有一定的平顺性,起伏不宜过大和过于频繁,尽量避免采用极限值。 缓和坡段最好配合地形很自然的设置,不能连续采用极限值长度的陡坡来结合最短距离的缓坡,争取较均匀的纵坡; ( 3) 纵坡设计应对沿线地形、地下管线、地质、水文、气候和排水等综合考虑; 08 路桥一班第二组道路勘测课程设计说明书 10 / 20 ( 4) 纵坡设计在一般情况下应考虑填挖平衡,并尽量利用挖方运作就近 段的填方,以减少借方废方,节省土石方及其他工程数量,降低工程造价; ( 5) 纵坡设计时,应照顾当地民间运输工具、农业机械、农田水利等方面的要求; ( 6) 平原微丘区地下水埋深较浅,或池塘、湖泊分布较广,纵坡除应满足最小纵坡要求外,还应满足最小填土高度要求,保证路基稳定。 平曲线与竖曲线的组合一般原则 ( 1) 平曲线和竖曲线应相互重合,且平曲线应稍长于竖曲线,即满足“平包竖”的原则; ( 2) 平曲线和竖曲线的大小应保持均衡,一条平 (竖 )曲线不宜设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竖 (平 )曲线; ( 3) 暗弯与凸形竖曲线及明 弯与凹形竖曲线的组合是合理的、悦目的; ( 4) 平、竖曲线应避免的组合: 要避免使凸形竖曲线的顶部或凹形竖曲线的底部与反向平曲线的拐点重合;小半径竖曲线不宜与缓和曲线相重叠;计算行车速度≥ 40km/h 的道路,应避免在凸形竖曲线顶部或凹形竖曲线底部插入小半径的平曲线; ( 5) 平、纵面线形组合必须注意与路线所经地区的环境相配合。 对计算行车速度高的公路,线形设计和周围环境配合尤为重要。 设计依据 ( 1) 最大纵坡 三级公路的最大纵坡为 7%。 ( 2) 最小纵坡 在长路堑、低填以及其它横向排水不通畅地段,为保 证排水要求,防止积水渗入路基而影响其稳定性,均应设置不小于 %的最小纵坡(一般情况下以采用不小于 %为宜),故本设计采用最小纵坡设为 %。 ( 3) 坡长限制 三级公路的最短坡长为 120m。 最大坡长限制为: 3%— 不限; 4%— 1100m; 5%—900m; 6%— 700m; 7%— 500m:8%— 300m。 ( 4) 平均纵坡 平均纵坡是指一定长度的路段纵向所克服的高差与路线的长度之比,是为了合理运用最大纵坡、坡长及缓和坡长的规定,以保证车辆安全顺利地行使的限制性指标。 由于本路段是三级公路,《标准》规定:二级、 三级、四级公路越岭路线连续上坡(或下坡)路段相对高差为 200~500m时,平均纵坡不应大于 %;越岭路线相对高差大于 500 时,平均纵坡不应大于 5%,且任意连续 3000 米路段的平均纵坡不应大于 %。 08 路桥一班第二组道路勘测课程设计说明书 11 / 20 竖曲线设计 设计技术规范 ( 1) 《公路路线线形设计规范》( JTG D202020)中规定的竖曲线最小半径如表 32: ( 2) 选择竖曲线半径时应考虑以下因素: ① 选择半径应符合《公路路线线形设计规范》( JTG D202020)的最小半径要求; ② 在不过分增大土石方数量的情况下,为 使行车舒适,应采用较大的半径; ③ 过大的竖曲线半径将使竖曲线过长,从施工和排水来看,都是不利的,选择半径时应考虑; ④ 夜间行车交通量较大的路段应考虑灯光照射的方向,使前灯照射范围受到限制,选择半径时应适当放大,以使其有较长的照射距离。 表 设计速度 V=40km/h 的竖曲线的最小半径 竖 曲 线 半 径 凸 形 凹 形 一般最小值 700m 700m 极限最小值 450m 450m 竖曲线要素计算 oyQxPh E1xLT 1 T 22 图 竖曲线要素示意图 如图 所示,设变坡点相邻两纵坡坡度分别为 1i 和 2i ,它们的代数差用  表示,即 12 ii  ,当  为“+”时,表示凹形竖曲线;  为“-”时,表示凸。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