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学课件上新(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方国家的兴起 1887年,行政管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于美国。 美国的学者和改革家对此作出了重要贡献。 1887年,威尔逊发表的 《 行政研究 》 , 1900年,古德诺出版 《 政治与行政 》以及 1926年怀特 (Leonard D White 1891~ 1958)出版的《 行政学导论 》 ,对行政管理学的主要内容作了论述,使行政管理学成为一个独立的重要学科。 西方国家公共行政学产生的条件: (一)西方国家公共行政学产生的条件 政府职能由政治统治扩大到对经济和社会事务的管理,由消极放任“守夜人”变成积极干预社会生活的“行政国家”。 行政职能加强和行政活动范围扩大,使行政机构迅速增加,行政人员队伍日益壮大;而“功绩制”的实施和“政治中立”原则的确立,更促使行政成为“非政治化”的管理领域。 行政机构臃肿所造成的庞大的财政开支和效率极低的官僚作风,妨碍了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 上述客观条件,推动了行政管理学产生于当时的美国。 因此,从这一意义上说,行政管理学是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和政治发展到更高阶段的产物,威尔逊等人则是顺应这一时代需要并进行了理论创造的著名代表。 (二)西方国家公共行政学的阶段 西方国家公共行政学划分为三个阶段: ( 1)传统的行政管理阶段( 1887年至 20世纪 30年代),又称为形成阶段 —— 传统管理阶段; 研究方法:科学管理 研究重点:权力的合理分配、组织结构的健全、工作方法的标准化、行政管理程序的制度化 ( 2)人性的行政管理阶段( 20世纪 30年代到 20世纪 60年代),又称为成长阶段 —— 科学阶段; 研究方法:行为科学 研究重点:互动性、心理动机与反应、人际关系、组织行为 ( 3)系统权变的行政管理阶段( 20世纪 60年代以后),又称为科学化阶段 —— 现代化管理时期。 研究方法:系统分析 研究重点:整体性、开放性、反馈性、权变性、行政生态 ( 1) 1887年 —— 20世纪 70年代:老公共行政阶段 ( 2) 20世纪 80年代 —— 90年代:公共管理阶段 ( 3) 2020年至今:新公共服务阶段 以上请参考 《 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 》 第2章 分析评价 《 改革政府 》 中政府是掌舵而不是划浆与《 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 》 中得有关观点结合我国得实际如何对政府职能进行定位。 公共管理的含义 米尔瓦特( H. Brinton Milward)的观点 公共管理与社会科学理论有着、而且应该有着或紧密或松散的联系;它研究的是基于实践经验的方法( experiencebased prescription)和管理技术。 公共管理中的所有问题都与绩效和管理有关,绩效的意义在于公共组织或非盈利组织如何在各种形势背景条件下改善与提高纳税人所要求的效率与有效性;管理则是指在一个赋予公共管理者以充分权力的活动领域中,对公平、关心和责任产生作用的一种新的安排,包括采取私有化、公私合伙和承包等方式。 詹姆斯 佩里( James L. Perry) 简而言之,公共管理理论应该提供关于公共管理者在各种变化的形势条件下如何做出行为的有用的、实用的普遍性原理。 ‘有用的和实用的’这个词是表示公共管理理论必须是有实用价值和以问题为导向 (problemoriented)。 根据詹姆斯 佩里的观点,公共管理理论就是为培养公共管理者实施有效管理的技术、以及遇到问题和在不同情形下的管理应变能力、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提供普遍实用的原理与方法,以便增加管理绩效。 胡德 (Hood) 公共管理这艺术 (the art of the state),能够松散地被定义为如何设计和运作公共服务部门并且细化政府执行部门的工作。 结论分析: 公共管理是重视公共组织,包括非盈利组织实施管理的技术与方法、重视公共项目与绩效的管理、重视公共政策执行的理论派别。 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的区别与联系 公共管理是重视公共组织或非盈利组织实施管理的技术与方法、重视公共项目与绩效的管理、重视公共政策执行的理论派别。 第一,二者的联系。 公共管理是公共行政( Public Administration)中重视公共组织或非盈利组织实施公共管理的技术与方法、重视公共项目与绩效的管理、重视公共政策执行的理论派别。 它在实施公共管理的主体、公共管理活动的内容与范围、公共管理的目标等一些基本的原则方面,仍然坚持与公共行政保持一致。 第二,两者的基本区别 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之间的差别在于公共行政更加重视 ‚ 设计 ‛ ,公共管理则更加重视实现目标的具体 ‚ 运作 ‛ 过程;公共行政更加强调管理过程中的政治的、法律的手段,公共管理则更加强调管理的、经济的手段。 公共管理理论吸取了现代经济学和私营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包括从 ‚ 理性人 ‛ 的假设中获得绩效管理的依据;从公共选择与交易成本分析理论中获得政府公共部门应以顾客为导向,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服务质量、公共责任和社会公众满意程度的依据;从成本 ——效益分析中获得确定政府绩效目标、测量与评估政府绩效的依据;从私营管理中吸取管理的具体方法,提出在公共部门的管理中也应引进市场与竞争机制、采取绩效管理、目标管理、组织发展、人力资源开发、推行服务承诺制、决策与执行分开等方法。 因此,公共管理的出现给公共行政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公共行政获得了实现其目标的新手段,从而极大地推动了公共行政的自我发展。 结论: 公共管理是公共行政中的一个理论派别或分支学派。 因此,在某种程度和范围内,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可以互相替代;但公共管理并不能替代公共行政的全部。 目前中国流行的做法是使用中文的“公共管理”,但英文是用“ Public Administration”;或者有人根本不再提“公共行政”这个词,一律改用“公共管理”,认为“公共行政”是传统说法,只有“公共管理”才是现代的和时髦的。 这种做法只会进一步造成理论上的混乱和认识上的错误,不利于公共行政的学科建设,更不利于改革实践的发展。 二、西方行政学的发展及趋势 (一) 西方行政学的发展 ( 1)由政治与行政分离的研究,到政治与行政配合的研究; ( 2)由静态的研究到动态的研究; ( 3)由以事为中心的研究,到以人为中心的研究; ( 4)由法规的研究到行为的研究; ( 5)由机械的效率观到社会的效率观;由单科的研究到科际的研究等。 (二)西方行政学的 发展趋势 发展趋势表现为: (1)研究领域的拓宽和加深 (2)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更结合实际 (3)不同学派之间的争鸣和交流 三、行政管理学在中国的重建和发展 ( 1) 行政管理学在中国的传播和研究,始于 20世纪 30年代前后。 但在当时的年代,未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也未造成学科研究的强势;虽是新生学科,但发育不全,步履维艰。 ( 2) 20世纪 50年代初,由于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和学科建设认识上的偏颇,行政管理学的有关专业和课程被取消,该学科的研究和传播也随之中断。 ( 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行政管理的重要性和行政改革的迫切性日益鲜明地摆在人们的面前,也因此而推动人们对行政管理学的重新认识。 1984年 8月,国务院办公厅和劳动人事部召开了新中国建国以来由政府主持的第一个研究行政管理学的会议 —— “ 行政科学研讨会”。 会议从理论和实践上探讨了开展行政学研究的必要性,提出建立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科学体系的任务及发展中国行政学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这次研讨会的成功,标志着行政管理学在我国的重建,并成为它进一步发展的新起点。 ( 4)在往后的 20多年里,我国行政管理学在恢复重建的同时获得迅速和健康的发展。 四、行政管理的目的与理念 (一)行政管理的目的 提高行政效率 促进行政现代化 行政现代化的条件:科学化、制度化、民主化、专业化、适应性和效率性 培养行政人才 促进行政的公平与正义 (二)行政管理的理念 强调科学管理 重视人性化管理 增强民主化管理 注重整体运作 不断扩展效率观念 从机械的效率观到社会效率观 权变观念日益受到重视 研究发展日益受到重视 (三)行政管理的价值 行政管理的价值 ( 1)效率价值 ( 2)公平、公正、正义的民主价值 行政管理效率价值与民主价值的关系 ( 1)行政管理效率价值与民主价值的变动关系 ( 2)民主价值是行政管理的终极价值 ( 3)决定行政管理价值的关键因素 第三节 建设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学 一、建设中国特色行政管理学的深厚基础 (一 )行政管理的二重性 行政管理同生产管理以及其他管理一样,具有一般性和特殊性,或科学性和政治性。 虽然这两种属性互相渗透,但也有区别。 (二 )丰富的历史遗产 现代行政管理和古代行政管理是性质不同的发展阶段。 但现代是古代的延续。 中国古代丰富的政治和行政管理的历史遗产不仅是产生具有特色的行政管理学的肥沃土壤,而其精华部分将被改造吸收而成为具有特色的行政管理学的组成部分。 (三 )当代的行政实践 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丰富多彩,波澜壮阔,这是我国行政管理学发展的最坚实基础和取之不竭的源泉。 二、建设中国特色行政管理学的原则 坚持国际化、全球化与本土化相结合的原则,要符合中国的国情,并服务于中国建设 强调行政管理研究的内容紧密围绕中国现代化建设以及市场经济下的行政体制改革等政府公共管理问题,促进民主行政的建立和发展,为现实服务 加强与相关学科的结合,坚持多学科的取向和强调各学科间的渗透、融合与交叉 强化创新意识,推动学科建设的创新发展 思考练习题 行政管理与企业管理的联系与区别 论述政治与行政二分理论的意义与产生缘由;并说明 20世纪40年代以后,这一理论在理论研究与行政实务上的发展情形 参考要点: ( 1)提出政治与行政二分理论的社会背景和主要代表人物; ( 2)政治与行政二分理论对建立独立的行政学学科的意义; ( 3)政治与行政二分理论的历史局限性; ( 4) 20世纪 40年代以后西方行政学对该理论的批评和否定; ( 5)新公共管理理论关于决策与执行分离的理论主张; ( 6)在行政实务上,当代西方国家政府改革实行了决策与执行分离,包括英国、澳大利亚、北欧等; ( 7)我国实行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意义,对“行政三分”的说法加以评论; 在公共行政的研究中,历来存在两种不同的取向:一种是宪政主义的取向,它秉承政治学和法学的传统,关注民主、社会公平等价值,强调公共权力的制约和限制;另一种是管理主义取向,它秉承管理学和经济学的传统,关注效率问题,强调公共行政的工具理性。 问题:试论述两种研究取向的主要特征及其代表人物,并提出你个人的看法。 第二章 行政生态与环境理论 第一节 行政环境及其对于行政管理的必要性 行政环境问题是行政生态理论的重要内容,是应用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行政管理学提出的新课题。 我们首先从生态学的观点来分析行政环境的特点和作用。 (一 )行政生态学的兴起 生态学形成于 19世纪末和 20世纪初。 20世纪 50年代后,由于人口剧增、环境污染、食物短缺、能源紧张和资源破坏等环境危机的加深,唤起人们对生态环境问题的普遍关注和高度重视。 拯救环境的强烈呼声促进生态学的更大发展。 行政生态学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兴起和发展的。 1947年,美国学者约翰 高斯发表 《 政府生态学 》 一文,提出了行政生态问题。 1957年和 1961年,利格斯 弗雷德分别发表了 《 比较公共行政模式 》 及在此基础上写成的 《 公共行政生态学 》 ,其后又连续发表了相关论著。 在这些论著中,他把行政现象和行政行为与行政的社会背景、文化背景、意识形态背景等联系起来考察,并从行政的经济环境方面将行政管理区分为三种模式:(1)融合型即农业社会的行政模式; (2)棱柱型即过渡社会的行政模式; (3)衍射型即工业社会的行政模式。 利格斯的论著确立了行政生态学的基本思想,开创了行政管理学研究的一个新途径,被认为是行政生态学的代表作。 此后,行政环境研究就受到行政学界和行政活动家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从20世纪 80年代开始,我国行政学界也以极高热情研究这一问题,并结合我国实际出版了一批有影响的论著。 (二 )行政环境的基本含义 行政环境的含义 行政环境是行政系统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外部条件的总和。 这些条件有物质的、精神的;有有形的、无形的;有自然界的、社会界的。 就整体而言,行政环境是行政系统存在和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 行政外部环境的构成 行政的外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