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科基础知识培训讲义(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250毫克 ,1天 3次 c,快速静脉点滴 20%的甘露醇 250毫升 (半小时内滴完 )  2. 眼压正常后择期手术  鉴别诊断:急性胃肠炎 , 颅压增高。 对诊断不清的病例应慎用阿托品解痉 , 因为使用阿托品后引起瞳孔散大 , 挤压房角 , 瞳孔阻滞 , 房水回流障碍 , 加剧青光眼恶化。 眼内压 白内障  定义:晶体浑浊 , 伴有视力逐渐下降  分类:老年性白内障 先天性白内障 代谢性白内障 并发性白内障 后发性白内障 外伤性白内障  症状 /体征:  1. 视力逐渐下降  2. 晶体浑浊  3. 用手电筒照射黑眼球 , 发现瞳孔区发白  治疗:  1. 对于不成熟的白内障或者对视力影响不大者 , 门诊随访  2. 对于成熟期白内障或者视力下降到影响到正常生活工作时 , 手术治疗。 目前白内障手术治疗是一项比较成熟的技术 , 多在白内障摘除的同时植入人工晶体。 手术方式有标准囊外摘除 , 小切口囊外摘除和超声乳化。  3. 白内障囊外摘除加人工晶体植入术鉴别诊断:角膜白斑,翳状胬肉。 玻璃体浑浊  发病机理:玻璃体浑浊可因临近组织发炎 , 出血 , 炎性产物及红细胞进入玻璃体 , 也可因高度近视 , 老年玻璃体液化而引起。  症状 /体征:  , 片 , 网状或大块的漂浮物 , 在光线强处明显 , 虽眼球运动而运动 , 经过一段时间自行消失或加重 ,严重者可遮挡物体而影响视力  , 线状或片状黑色物 , 可见混浊物浮游飘动  治疗:针对病因治疗 眼球壁: 眼球壁分为三层,外层为纤维膜,中层为葡萄膜,内层为视网膜。  (一 ) 眼球壁外层 ( 纤维膜 ) :  外层:由主要有胶原纤维组织形成眼球完整封闭的外壁 , 前 1/6为透明的角膜 , 后 5/6为乳白色的巩膜。 其生理功能:   共同起到保护眼内组织 、 维持眼球形状的作用   角膜组织学上分五层:上皮层 , 前弹力层 , 基质层 , 后弹力层和内皮层。 角膜中央厚度约为 , 周边部约为 1mm   角膜透明 , 没有血管 , 具有透光 、 屈光的作用   角膜富含有大量的感觉神经纤维 , 感觉非常敏锐   巩膜为眼球壁最外层 , 主要由胶原纤维和弹力纤维致密交织组成。 巩膜前表面有结膜覆盖 ,不与外界直接接触 , 因此巩膜很少患病。  常见角膜病: 角膜病是我国的主要致盲病之一。 角膜疾病主要有炎症 , 外伤 , 先天性异常 , 变性 ,营养不良和肿瘤等。 其中感染性角膜炎占重要地位。 角膜炎  病因:  :佩戴角膜接触镜常为绿脓杆菌性角膜炎的易发因素;眼外伤 , 角膜异物剔除术后常易诱发感染。  2. 病毒性:常见单纯疱疹病毒感染 , 感冒发热后易发  3. 真菌性:常见于眼部植物性外伤 , 如树枝 , 稻草刺伤  症状:疼痛 , 怕光 , 流泪 , 眼脸痉挛 → 角膜刺激症  体征:角膜浸润 , 浑浊 , 水肿 , 溃疡 , 穿孔 , 前房积脓 ,眼内炎  1. 细菌性:片状浑浊  2. 病毒性:早期典型的树枝状浸润  3. 真菌性:浸润欠光滑 , 周围有卫星病灶  治疗:  1. 针对病因使用抗菌素 , 抗病毒和抗真菌治疗。 局部眼药水 4次 /天 , 眼膏每晚使用 , 结膜下注射  , 波及到虹膜睫状体时应早期局部使用散瞳剂 (1%阿托品散瞳 , 3次 /天 ),防止虹膜睫状体炎的发生  :可以减轻免疫炎症反应。 但要严格掌握适应症 , 若使用不当 , 可使病情恶化甚至角膜穿孔。 原则上适用于角膜上皮完整的非溃疡型的病毒性角膜基质炎  4. 服用维生素 B2和维生素 C, 卧床休息 角膜软化症  病因:维生素 A缺乏 , 多见于长期腹泻的婴幼儿。  症状 /体征:夜盲 Bitot斑 ( 睑裂区球结膜上出现的基底朝向角膜缘的三角形泡沫状上皮角化斑 ) 角膜穿孔;晚期可出现角膜白斑 角巩膜葡萄肿  治疗:  , 大量补充维生素 A  : 红霉素 , 四环素 , 金霉素 (1日 4次 )。 润滑眼球和预防感染  , 波及到虹膜睫状体的应早期局部使用散瞳剂。 眼球壁中层 (葡萄膜 )  中层:为葡萄膜 , 又称血管膜或色素膜 , 富含黑色素和血管 ,向眼球提供营养 , 遮光 , 相当于相机的暗室作用。 此层由相互衔接的三部分组成 , 由前到后为虹膜 、 睫状体和脉络膜。 中层生理功能:  1. 虹膜: 虹膜上的瞳孔根据外界光线强弱可以调节进入眼内的光线 , 相当于相机光圈和快门的作用。 通过由交感神经支配的分布在瞳孔周边的放射状的瞳孔开大肌和由副交感神经 ( 动眼神经 ) 支配的分布在瞳孔周边的瞳孔括约肌的活动来完成的。 人在兴奋时由于交感神经兴奋而瞳孔开大 , 人在睡眠时由于副交感神经兴奋而瞳孔缩小。  光照一侧眼球 , 引起双侧瞳孔缩小 , 这种现象称瞳孔对光反射。 其中  直接对光反射:被照射眼瞳孔缩小 , 为直接对光反射  间接对光反射:对侧眼瞳孔缩小 , 为间接对光反射  瞳孔对光反射通路  光 → 视网膜 → 视神经 → 视交叉 → 视束 → 顶盖前区灰质交换神经元 → 双侧动眼神经副核 ( EW核 ) ( 传入通路 )  → 副交感神经 ( 动眼神经副交感支 ) → 睫状神经节 → 双侧瞳孔括约肌。 ( 传出通路 ) 瞳孔开大肌 瞳孔括约肌 1. 睫状体: 睫状体具有产生房水和参与调节的作用   睫状肌:通过舒缩连带晶体悬韧带 , 晶状体共同起调节作用  调节:为了看清近物而改变眼的屈光率的功能。 一般近视眼由于视近清晰而不需要调节。  眼的调节机理:  当眼看近处物体时  睫状肌收缩  悬韧带松弛  晶状体变凸  眼的屈光力增加  近处物体成像在视网膜上  当眼看远处物体时  睫状肌松弛  悬韧带收缩  晶状体变平  眼的屈光力减弱  远处物体成像在视网膜上   睫状突上皮:产生房水。 房水的作用主要是调节眼内压 , 提供营养和排出代谢废物。  1. 脉络膜: 上面密布大量色素和血管 葡萄膜 , 相当于照相机的暗箱。 脉络膜富含黑色素相关抗原 , 且血液丰富且缓慢 , 这些特点使葡萄膜易于受到自身免疫 , 感染 , 代谢 , 血缘性 , 肿瘤等因素的影响。 葡萄膜病的常见病 , 其中以炎症最为常见 , 其次为肿瘤 ,还有先天异常 , 退行性改变等。 葡萄膜的生理功能:  营养外层视网膜  遮光暗房的作用 , 使视网膜清晰成像 晶体 睫状体 晶体悬韧带 病理表现: 瞳孔异常  瞳孔开大 :  1. 青光眼:高眼压致瞳孔括约肌萎缩 , 及对光反射传入纤维受损 ( 与视神经伴行 ) 致瞳孔散大  2. 脑肿瘤 , 脑水肿:压迫 EW核致对光反射传出通路受阻  3. 外伤 ( 眼外伤 , 视神经损伤 , 脑外伤 ) :损伤对光反射传入纤维或传出神经通路  瞳孔缩小:  1. 角膜炎 , 虹膜睫状体炎的炎症刺激  2. 何纳氏综合征: 交感神经 ( 节 /纤维 ) 受到损害时在病变同侧出现的由 眼睑 下垂 ,瞳孔 缩小与半侧面部不出汗各种组合形成的综合征 . 瞳孔缩小是由于瞳孔开大肌 ( 交感神经支配 ) 的功能障碍所致  3. 有机磷农药中毒:有机磷农药兴奋副交感神经 ,瞳孔括约肌收缩而瞳孔缩小  两侧瞳孔大小不等: 是颅内病变的指征。 如脑肿瘤 、脑出血 、 脑疝等  瞳孔变形 : 1. 虹膜前粘连:虹膜与角膜后表面的粘附。 如青光眼 , 外伤。  2. 虹膜后粘连:虹膜与晶体前表面粘附在一起。 如虹膜睫状体炎 , 色素膜炎 , 外伤。 虹膜后粘连容易引起防水回流障碍 , 导致眼压增高而引起继发性青光眼。  梅花状瞳孔:虹膜后粘连。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