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农业观光旅游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优秀甲级资质可研报告(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元,乡镇工业总产值6633 万元,为年计划的 13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4100 万元,为年计划的 10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796 万元,为年计划的 176%,农民人均纯收入 4063 元,为年计划的 109%。 财政税收完成 万元,为年计划的 198%。 粮食总产量 12349 吨,为年计划的 92%,农业总产值 11619 万元,为年计划的 118%。 作为 某某 经济发展潜力巨大的产业,旅游业经过多年来的发展已经成为 某某 区的重要产业,在全区经济与社会生活中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在“十一五”期间, 某某 区旅游业的 发展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等难得的机遇,并且有区位、交通和市场优势,具有旅游业发展壮大的巨大潜力。 1998 年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党中央做出了把旅游业列为中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的决策,国家旅游局提出了到 2020 年建设成为旅游强国的目标,使其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经国务院审批的《城市总体规划》将 某某 区定位为生态涵养区和城市发展新区,旅游业及生态友好型产业是重点发展的产业。 发展旅游业也是 某某 区优化经济结构的必然选择。 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根据我国加大西部大开发和成为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 套改革试验区之时,依据《市城市总体规划( 20202020)》、《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市优势农产品发展布局规划》、《市农业“八大体系”建设规划》和《市“十一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等。 抓住机遇,决定在 某某 区 某某 镇建设: 某某 山生态农业观光园,园内总体规划为建设六区一村一廊,六区分别为优质林果花卉区、现代农业区、特色作物区、特种养殖区、农产品加工区、高级生态林休闲区;一村一廊为民俗文化新村和绿色长廊。 使之成为“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并进的观光休闲度假观光园,为旅游事业上新台阶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三章 项 目 建设规模与产品方案 一 、 指导思想 遵循“市场导向,政府引导,突出特点可持续发展”为原则,按照“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基本方针,把握农业及旅游业的重大发展的机遇,依托国内外知名旅游胜地,以农业生态和民俗文化为主体,把生态农业园建设集观光旅游休闲渡假和生态农业于一体的综合性农业风景旅游区提升改造传统的农业产业,使之成为中国现代化农业和农村的窗口,国内一流的高档优质无公害旅游食品供应基地和展示当地农家风貌和民俗风情的观光休闲胜地。 实施旅游带动战略,推动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充分发挥农业景观的旅游功能,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 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丰富旅游业内涵,拓宽旅游业发展瓴域,实现高效农业生态农业和旅游农业的有机结合,形成旅、农共生发展的新型高效产业,带动和促进 某某 区乃至市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 二 、 建设目标 总体目标 通过生态农业园建设,全面管理和恢复园区旅游生态环境,按照旅游兴区战略,合理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开发农业自然资源,提高生态农业系统的产业水平,建立一个适合区情的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高效农业系统。 园区建成后年接待国内外游客 10 万人次,年均增长5%;特色农产品及加工年产值 7400 万元,年均增长 8%;旅游及 其它总收入 4928 万元,年均增长 10%左右,旅游资源和环境保护达到世界要求的标准水平。 采用现代生物技术、农业装备、农业科技开发特 色资源,建设与这地区中心城市相匹配的生态农业园。 经过 5— 10 年的建设,把园区建设成为中国现代农业和农村的窗口,优质特色农产品的展示园,国内一流的农业观光休闲基地,国内一流的城郊生态农业基地国内一流的高科技农业示范基地,国内一流的高档优质无公害旅游农产品生产基地,市域内围绕旅游调整农业和农村结构的样本。 把旅游观光农业培植成 某某 区国民经济的重点产业。 阶段目标 规划期为 10年 规划建设期 5 年(即 2020— 2020 年),市场推广及培养期 5 年(即2020— 2019 年)。 第一阶段( 2020— 2020 年):启动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进行水电路的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建设。 生态农业园区建设初见成效,完成现代农业区特种养殖区、林果花卉区三大主体工程建设。 启动民俗文化新村和绿化长廊两在工程。 到 2020 年,完成农业工程建设,现代农业区科技与生产水平达到市先进水平,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 50%以上,农产品优质率达到 90%,园区收入达到 4000 元。 第二阶段( 2020— 2020 年):完成生态农业园 全部建设工程,形成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功能区,与旅游形象协调的生态农业园风格初步形成。 完善生态旅游设施的配套供给,调整旅游产品结构,完成民俗文化新村、绿色长廊工程建设,初步建成旅游设施完善旅游产品结构合理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接近国际标准的农业旅游示范区。 到 2020年,园示范功能开始发挥作用,园区农业科技与生产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 60%,良种化程度农产品优质率达 到 95%,土地生产效率达到每亩 万元以上,园区收入达到 4000元以上。 第三阶段( 2020— 2019 年):园区成为旅游繁荣 地带和旅游热点景区之一,成为国内一流的生态农业旅游示范区基地。 推出生态农业园的郊野乡村生态旅游和健身性旅游项目,现代生态农业旅游示范功能进一步完善,带动全区乃至市农村经济的发展。 园区整体科技与生产水平达到国内先进,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 65%,土地生产率达到每亩 万元以上,实现园区农业收入 5000 万元以上,实现园区旅游收入 5000 万元以上,年均增长率达 10%,实现预期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目标,经济社会综合竞争力达到全市先进水平。 三 、 项目建设规模 某某 山生态农业观光旅游项目建设规模为:六区一村一廊 优 质林果花卉区 规划用地 700 亩,其中水果经济林 500 亩,花卉苗木园 200 亩。 果林园,布局在园区坡度为 25176。 — 35176。 的缓坡区域。 花卉园布局在坡度 25176。 以下的适当区域。 花卉园应用现代移栽技术、生物技术、繁育技术,探索驯化方法和栽培技术,开发特色森林资源,建立苗圃和成林园,为山区绿化和西部大开发提供绿化种苗。 年产林木种苗 100 万株。 果木园应用现代生物技术,驯化改造野生果树,引进栽培特色水果,培育具有风味的地方果品,繁育适合当实际又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特色鲜果种苗,满足山区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 450 亩种植特色鲜果, 50 亩为果树繁育基地。 每亩年产水果 吨,年产繁 育种苗 50 万株。 花卉园规划用地 200 亩,应用替代嫁接技术适当环割技术,利用露地栽培和自动控温栽培方式,开发盆花盆景。 规划设计生产能力年产花卉 3 万盆。 年收入达 460 万元。 现代农业区 规划建设果蔬种植园 200 亩,其中现代农业蔬菜大棚 100 亩。 主要以反季节特色蔬菜及无公害有机蔬菜为主,布局在园区平地区域。 无公害蔬菜小区建设智能温室,引进高产栽培技术,采用滴灌溉技术,常年生产特种蔬菜山野菜,繁育蔬菜果用瓜种苗。 繁育种苗面积 10亩,年产蔬菜种苗 15 亿株,种植无公 害蔬菜 90,每亩年产蔬菜 4000公斤以上。 达产后预计年产值达 210 万元。 特色作物区 规划用地 700 亩,绿色植物园(麻竹及楠竹等) 700 亩;蘑菇种植 200 亩。 根据“以需定产,择优安排,因地制宜,适当集中”的原则,积极发展具有 某某 特色的特种作物,采用苗木移植或大笼分植科学的管理和采收加工技术,达到特种作物生长快,产量高,质地纯,提早收获的要求,主要生产麻竹、楠竹笋等食用植物。 主要布局在园区 45176。 以上的坡地的区域。 达产后预计年产值达 510 万元。 特种养殖区 梅花鹿养殖 鹿园用地 250 亩;巴马香猪 园 150 亩;观鸟园用地 200 亩,水产园 50 亩。 采用生态环境模拟技术(主要以林下生态养殖)、人工繁育 技术,收集驯化繁殖野生动物,为野生动物养殖产业化开发探索道路。 布局在果林园、绿色植物园等区域,探索林下养殖模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增产增收。 达产后预计年产值达 975 万元。 农产品加工区 规划占地 20 亩,规划建筑面积 万平方米。 建设以市场为导向农产品加工厂,带动园区种植和养殖实现规模经营和系列开发,形成产业优势。 达产后预计年产值达 3000 万元。 高级生态林休闲区 1)现状 园区随处可见的茂密森林是都 市区人们难得一见的风景,身处此处可随时看到周围绿色风景和林中各种小动物的身影,能让人充分放下忙碌的心情去尽情的享受森林的恬静。 2)规划理念 本项目以“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理念,挖掘当地自然风景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的内涵,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以及部分人工林种植为主, 恢复亚热带季雨林景观原貌,并引种国内外热带、亚热带 优势 树种,美化林相。 3)规划目标 生态林休闲区根据科学布局,通过生物多样性的恢复、资源保护的措施,争取达到植被恢复、土质改良、小气候调节的生态功能。 在生态保护前提下,营造休闲避暑山庄、 养老休闲、户外拓展基地等项目,给人们一个能亲近自然感受自然的环境。 争取达到建筑、人与自然浑然一体的和谐生态空间。 丰富园区景观和当地物种文化,开展生态保健活动,进行生态多元化发展研究。 规划占地 400 亩。 利用园生态森林区用营造休闲避暑山庄、养老 休闲、户外拓展基地等项目,恢复林中古庙、古刹及古寨等景点,发展园区森林旅游。 达产后预计年产值达 2980 万元。 民俗文化新村 规划占地 30 亩。 由家庭旅馆群落民俗文化广场和生态农业园管理中心和特色产品展销中心组成,布局在 XXXX。 积极挖掘推介民俗风情文化,包括民居饮食、 节庆礼仪等方面特有的喜好风尚传统和禁忌,对这些有形和无形的民俗风情,要保护挖掘开发利用好。 开发森林野菜土特名产和传统工艺品。 重点建设农舍改造工程,把生态农业园内的改造成为具有特色的家庭旅馆。 农舍改造工程做到九个一,即一栋农家楼,一套特色接待室,一个手工作坊,一块菜园,一块果园,一圈禽,一栏猪,一个停车位,一个沼气池。 规划年接待旅游客人达10 万人次以上,年收入达 1000 万元。 绿色长廊 绿色长廊工程指自林官垭起至土地垭的园区主干道路及次干道,全长约 18 公里,道路两侧视野范园内的山地,采取退耕育林封山育林补 充造林低产林园改造,实行绿色美化。 规划沿道路建设四个绿化观光休闲接待站,即山坡绿化带公路山花带溪河景观带水库风光带。 第 四 章 生态农业观光园 市场分析与预测 一 、 生态农业观光园概况 生态农业观光的涵义 生态旅游是从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发展起来的。 生态旅游不仅被定义为一种适应市场机制的以自然为基础的旅游;它还是国家政府机构用来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种有效工具。 目前,最流行的关于生态旅游的定义有两个: 1)生态旅游是一种对环境负责的旅游和观光行为,主要通过对环境的保护,达到使当地的生态和人口得以持续发展的 目的。 2)生态旅游是在一定自然地域中进行的有责任的旅游行为,为了享受和欣赏历史的和现存的自然文化景观,这种行为应该在不干扰自然地域保护生态环境降低旅游的负面影响和为当地人口提供有益的社会和经济活动的情况下进行。 3)近年来,伴随全球农业的产业化发展,人们发现,现代农业不仅具有生产性功能,还具有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人们提供观光休闲度假的生活性功能。 随着收人的增加,闲暇时间的增多,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竞争的日益激烈,人们渴望多样化的旅游,尤其希望能在典型的农村环境中放松自己。 于是,农业与旅游业边缘交叉的新型产业 —— 生态农业观光应运而生。 各地掀起发展观光农业的热潮:有的选择已有的自然风景区或旅游景点为依托,兴建“观光果园”或珍稀动物养殖场;有的以种养殖场为基础,再造人工景观游乐设施;有的集科研技术开发观光旅游于一体,兴建“水果世界”等等。 4)生态农业观光是一种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的新型旅游业,有狭义和广义两种涵义。 狭义的仅指用来满足旅游者观光需求的农业;广义的观光农业应涵盖“休闲农业”“观赏农业”“农村旅游”等不同 概念,是指在充分利用现有农村空间农业自然资源和农村人文资源的基础上,通过以旅游内涵为主题的规划设计与施 工,把农业建设科学管理农艺展示农产品加工农村空间出让及旅游者的广泛参与融为一体,使旅游者充分领略现代新型农业艺术及生态农业的大自然情趣的新型旅游业。 生态农业观光始于二战后的欧美国家,后在日本台湾等地充分发展并日趋成熟。 由最初的小规模的观光果园形式发展到统一规划的集观光休闲娱乐教育为一体的有组织的生态农业观光园区观光农业带,走向多元化多层次规模经营,成为国际旅游业发展的重点。 它改变了传统农业仅专注于土地本身的大耕作农业的单一经营思想,把发展思路拓展到“人地共生”的旅游业与农业结合的理想模式。 生态农业观光 园的主要类型 生态农业观光园是把观光旅游与农业结合在一起的一种旅游活动,它的形式和类型很多。 其中规模较大的主要有 5 种: 1)观光农园在城市近郊或风景区附近开辟特色果园菜园茶园花圃等,让游客人内摘果拔莱赏花采茶,享受田园乐趣。 这是国外观光农业最普遍的一种形式。 2)农业公园即按照公园的经营思路,把农业生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