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过程控制与管理(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企业内、外部优势集成在一起,加强协作,构成“虚拟企业”去承担并完成市场需求的产品或项目,一旦完成,虚拟企业立即解体,需要时再重组;第四,最大限度地调动和 发挥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用继续教育来提高职工的素质和创造能力,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习题 1.简述生产和生产系统。 2.生产系统的三个主要的结构单元是什么。 3.简述生产管理的目标和内容。 8 第 2 章 生产系统与生产过程组织 生产系统布置 任何企业的生产都是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以一定的组织方式进行的。 因此,生产系统的布置是企业生产管理的重要内容,它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有着重要而长久的影响。 生产系统的布置如果不合理,往往是难以通过其他措施弥补的,所以在进行生产系统的布置时,应予以充分重视。 生产 系统布置是指应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对组成企业的各个部分、各种物质要素进行合理的配置和空间及平面布置,使之形成有机的系统,以最经济的方式和较高的效率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服务。 一般来说,生产系统布置的内容包括:厂址选择、工厂总平面布置、车间布置以及工作地布置等。 厂址选择是工业生产力布局的最基层一环,又是厂区总平面布置的前提之一,它所反映的是在特定的建厂地区、地点范围内,对工厂坐落的具体位置和四周的考虑。 厂址选择最根本的要求是满足拟建厂生产建设与工人生活的需要,又不给所在城镇、流域、环境 造成危害。 影响厂址选择的因素很多。 主要有:资源供应条件、 生产环境条件 、 气候与地理条件。 出于成本和供应方面的考虑,许多对原材料依赖性较强的工厂应尽可能接近原材料产地。 许多耗能大户,建厂地点应选择在动力基地,如钢铁厂耗电耗水量极大,应建在电源、水源充足的地区。 在城市办企业,劳动力较易得到保证,但城市生活水平较高,工资也就较高,在郊区、农村办企业,则往往需自行兴建宿舍及其他生活设施,基建投资较大,并且职工生活不如城市方便,将影响职工队伍的稳定。 运输量较大的工厂则应考虑建在铁路、河流等运输条件较为便利 的地方。 对于一些技术密集企业,尤其是高科技企业,应选择建在科技人员集中的地区,以利依靠雄厚的科技力量开发新产品。 厂际协作是现代化企业专业化程度提高后的必然要求,“小而全”或“大而全”都不可能充分发挥投资的效益。 因此,厂址选择应尽可能与协作厂保持适当的距离及有方便的运输条件。 选址时应考虑企业可能给环境造成的危害,尽可能特企业建在对环境影响最小的地方。 比如著名风景区就不宜建厂,噪音大的工厂不应建在居民区附近。 选址时应尽可能接近产品的目标市场,以利于产品的迅速投放和运输成本的降低。 厂址不应建在地震中心和易道洪水 及大雨淹灌的地方、更不能接近阴河或废弃的矿坑上。 地质条件应能满足未来工厂的载重等方面的要求。 选址时应考虑到有可以扩展的空地以备企业进一步发展,在城市中办企业尤其要注意这一问题。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各种因素对于不同企业、不同产品的生产有着不同的影响和不同的要求。 在某些企业看来是主要影响的因素,而在另一些企业则可能成了次要因素。 因此,在选址时,应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确定需要考虑的因素。 并分清主次,对主要因素要重点考虑。 9 厂区平面布置是指在已经选定的厂址范围内,按照地形状况,对组成 工厂的各个部分进行合理布置,确定其平面和立面位置,并相应地确定物料流程、运输方式和运输路线。 这一涵义包含了以下几个概念: (一) 工厂的生产结构 1.工厂生产结构的内容 工厂的生产结构,一般由以下几部分构成: ①基本生产车间,即直接从事企业主要产品生产的车间。 ②辅助生产车间,即为基本生产提供辅助产品和劳务的车间。 ③附属生产车间,即生产企业附属产品的车间。 如包装材料车间等。 ④副业生产车间,即生产企业副产品的车间。 ⑤生产服务部门,即为企业的生产活动提供服务的全厂性单位。 包括原材料仓库、半成品仓库、成品仓库 ,运输设施部门,公用设施部门,行政福利部门,环保部门等。 2.影响工厂生产结构的主要因素 ①产品结构和工艺特点。 不同的产品和工艺加工方法决定着不同的生产结构,比如一个机械制造厂和一个电子厂所设置的车间显然是不同的。 即使是同样的工厂,工厂内部生产结构也不会完全一样。 ②生产规模。 企业的生产规模大,生产车间就可能比较多、比较大。 ③专业化和协作水平。 企业生产的专业化程度越高,协作就越广泛,有些零件或工艺就可依靠外协加以解决。 这样,可以简化本企业的生产结构,避免因“大而全”、“小而全”带来的人力、物力上的严重浪费 ,管理的复杂和经济效益的下降。 (二) 合理布置 合理布置就是对一个系统内所有占据空间位置的要素进行总体安排,使之在有限空间范围内各得其所,相互协调,能够最经济、最有效地实现系统的共同目标。 在进行厂区平面布置时,必须要有一个“系统”的观点。 企业是一个大系统,有总目标。 这个大系统是由许多子系统构成的,这些子系统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并以生产作业系统为中心。 它们之间发生的关系是处于动态之中的,不断地有各种资源、信息的输入和输出。 有了这个“系统”观点,在进行厂区平面布置时,就可以从整体出发,统筹兼顾、全面规划、合 理布置,求得整体的最佳效果。 这样就可以避免只讲局部,不顾整体,给生产以及今后发展带来不必要的困难。 (三) 确定工厂各组成部分的平面与立面位置 表现各组成部分的建筑物和构筑物 (指不直接在里面生产和生活的建筑物,如水塔、烟囱等 )放在什么空间位置上,既有平面布置问题,也有立面布置问题。 平面布置要解决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方式,立面布置是指把它们布置在什么高度上适合。 这样布置后,工厂的每一个建筑物和构筑物的空间位置就具体了。 10 ( 四 )厂区平面布置的目标 及原则 厂区平面布置的总目标是要使企业能从厂区平面布置提供的 服务中获得最 大的效益。 具体目标可表现为: 最 短的运输路线意味着使未来的生产经营成本尽可能低 ; 灵活、富有弹性的布置 ;最 有效的面积利用越来 越 重要 ; 最良好的工作环境 ; 最合理的发展余地。 因此,合理的厂区平面布置也应能为企业的发展提供适当的余地,那种不考虑远景发展的短视眼光在厂区布置中是十分有害的。 要满足生产工艺过程的要求,运输路线尽可能短。 厂区平面布置要符合生产工艺的顺序,使产品生产能顺流而下,有单一的流向,有较短的运输距离、较少的装卸次数。 生产联系和协作关系密切的车间和部门要尽量布置在一起,以便联系和缩短运输距离。 不仅要满足 近期生产的需要,还要考虑生产长远发展的需要,留有必要的扩展余地。 要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 , 要尽量减少人的活动量和物的运输量,要 最 充分地利用地面 和空间面积,使投资费用和投产后的运行费用最小。 一般说来,工厂占地面积小,总平面布置紧凑,则建厂时的土方工程量就小,运输线路、工程管道和道路等里程也较短,因而基建投资费用就低,建成投产后的生产成本也较低。 要有利于保证安全和职工的健康,厂区平面布置时,应切实保障职工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保护国有资产不受损失,保护环境不受污染。 安全要求是多方面的,包括防火、防爆、防毒、防盗 等等,在厂区布置时均应予以妥善考虑,如有易燃、易爆物品的部门应布置在厂区边远地带,要认真考虑“三废”的处理问题,严格执行国家制订的环保法规;为了给职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工厂布置应注意整洁美观,在厂区内多种树木花草,绿化、美化厂容。 要有利于同周围环境相协调,企业应牢固树立自已是社区的一个成员,应造福于社会的思想。 在进行厂区布置时,应使厂区环境、建筑物的色彩和式样与周围的社区环境相协调,尤其是在历史名城或风景区附近更应注意这个问题。 车间是生产性企业最重要的组成单位之 一,它是企业进行产品 生产或其他业务活动的主要场所,是生产力三要素 的聚集地。 车间布置就是要按一定的原则,正确地确定车间内部各组成部分 (如工段、班组 )以及工作地、设备之间的相互位置,从而使它们组成一个有机整体,实现车间的具体功能和任务。 车间布置一般分为两部分:一是车间总体布置,二是车间的设备布置。 车间总体布置就是确定车间各组成部分 (如基本生产部 分,辅助生产部分、仓库部分、过道部分、车间管理部分及服务部分等 )的相互位置。 车间总体布置的要求、程序与方法雷同于厂区平面布置,不过更具体一些,规模小一些而已。 (一)车间设备布置的形式 工艺布置也称按机床类型布置或工艺专业化布置。 它是将设备按功能进行分类,把同一类型的设备和工作地集中进行布置以实现一定的工艺功能。 在按这种形式布置的基本生产单位内 11 (车间、工段或班组 ),集中了相同类型的机器设备和同工种的工人,对需生产的各种零部件,进行相同工艺方法的加工。 每一个基本生产单位只能完成产品生产全过程中的部分工艺阶段或部分工序的加工任务。 工艺布置的优点是非常灵活,能较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多变的状况;设备和工人的负荷率相对较高,部分设备停歇不会影响全过程的生产。 缺点是其生产管理工作相对困难复杂 ,在制品的运输距离较长,对工人的技术水平要求也较高。 如果企业的专业方向未定,生产的产品不稳定,专业化程度较低,生产类型属于多品种、单件小批生产或成批生产,而且同类型设备又较多的企业,则采用工艺布置较为有利。 产品布置也称按工艺流程布置或对象专业化布置。 它是按某种产品 (或零部件 )的加工顺序来排列各种不同的 设备或工作地,其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流水线。 在产品布置的生产单位内 , 集中了为制造某种产品 (或零部件 )所需的各种不同类型的生产设备和不同工种的工人 , 对其所负责的产品 (或 零 部件 )进行不同工艺方 法的加工。 每个生产单位基本上能独立完成该种产品 (或零部件 )的全部或大部分工艺过程,不用跨越其他的生产单位。 产品布置的优点是产品加工 的 运输路线短、生产周期短;生产过程连续性强,生产效率高 ,管理工作相对简单,在制品的占用较少及对工人的技术要求不高。 但产品布置的最大缺点是适应性差,设备利用率也相对较低。 如果企业的专业方向已经确定,产品结构、产量、品种比较稳定,工种和设备比较齐全配套,生产类型属于大量大批生产 , 生产的自动化程度较高,则采用产品布置的形式是适宜的。 在企业的实际工作中,上述两种布置形式,往往是结合 起来应用的,即兼有两种布置形式的优点,而避免其缺点。 例如,有些大型的或需要隔离起来的设备就采用工艺布置的形式,而对大量生产的零部件就采用产品布置的形式。 此外,有些企业还采用一种成组布置的形式,它是按照成组技术的原理,把设备和工作地按照一定的零件族 (组 )的工艺要求进行布置以实现一定零件族 (组 )的加工。 这种布置方式融合了产品布置和工艺布置的优点,既有一定的连续性 ,又有较高 的 柔性。 (二) 车间设备布置的原则与方法 进行车间设备布置应遵循的主要原则有: 第一,尽量使产品通过各设备的加工路线最 短。 多设备看管 时,工人在设备之间的行走距离最短。 第二,便于运输。 加工大型产品的设备应布置在有桥式吊车的 车 间里。 加工长形棒料的设备尽可能布置在车间的入口处。 第三,确保安全。 各设备之间,设备与墙壁、柱子之间应有一定的距离。 设备的传动部分要有必要的防护装置。 第四 , 充分考虑机床的精度和工作持点, 使 加工设备尽可能布置在光线充足和振动影响小的地方。 第五,充分利用车间的生产面积。 在一个 车 间内、可 因 地制宜地 将 设备排列成纵向的、横向的或斜角的,不要剩下不好利用的面积。 12 车间设备布置的方法有许多 ,下面仅介绍一种 最 常用的方法 —— “从至表法”。 从至表是一种试验性的用于设备布置的方法。 它是根据各种零件在各工作地和设备上加工的顺序 , 编制零件从某工作地 (设备 )至另一工作地〔设备 )的移动次数的汇总表,经有限次试验性改进,求得近似最优的设备布置方案。 生产过程组织 生产过程组织,就是要以最佳的方式将各种生产要素结合起来,正确处理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对生产过程的各个阶段、环节、工序进行合理安排,使其形成一个协调的系统。 这个系统的目标就是要使产品在生产过程中行程最短、时间最省、耗费最少,并能按市场的需要,生产出适销对路的合格产品。 (一)生产过程及其构成 工业产品的生产过程是指从准备生产该种产品开始,到把它生产出来的全部过程,即指围绕完成产品生产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产活动的运行过程。 它的基本内容是人的劳动过程、即在劳动分工与协作的条件下,劳动者利用一定的劳动工具,按照一定的方法、步骤,直接地或间接地作用于劳动对象,使之成为具有使用价值产品的过程。 在某些生产技术条件下,生产过程的进行还需要借助于自然力的作用,使劳动对象发生物理的或 化学的变化。 这时,生产过程就是劳动过程和自然过程相结合。 按照生产过程各组成部分的性质和作用,可将生产过程分为: ①生产技术准备过程 这是指产品投入生产前所进行的全部生产技术准备工作过程。 主要包括:产品设计、工艺设计、工艺装备的设计和制造、新产品的试制和试验等。 ②基本生产过程 这是指直接改变劳动对象的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质,使之成为企业主要产品的过程。 如钢铁企业的炼铁、炼钢、轧钢过程;机械企业的毛坯准备、机械加工、装配过程等。 ③辅助 生产过程 这是指为保证基本生产过程的正常进行所从事的各种辅助性生产活动过程。 如机械制造企业中的动力生产、工具制造以及设。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