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物流管理scm库存3-2(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分利用因特网的优势,在供需双方之间建立一个畅通的信息沟通桥梁和联系纽带。 ( 4)建立利益的分配、激励机制 要有效运行基于协调中心的库存管理,必须建立一种公平的利益分配制度,并对参与协调库存管理中心的各个企业(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或批发商)进行有效的激励,防止机会主义行为,增加协作性和协调性。 2. 发挥两种资源计划系统的作用 为了发挥联合库存管理的作用,在供应链库存管理中应充分利用目前比较成熟的两种资源管理系统:MRPII和 DRP。 原材料库存协调管理中心应采用制造资源计划系统MRPII,而在产品联合库存协调管理中心则应采用物资资源配送计划 DRP。 这样在供应链系统中把两种资源计划系统很好地结合起来。 3. 建立快速响应系统 快速响应系统是在 80年代末由美国服装行业发展起来的一种供应链管理策略,目的在于减少供应链中从原材料到用户过程的时间和库存,最大限度地提高供应来年的运作效率。 快速响应系统在美国等西方国家的供应链管理中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管理策略,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为商品条码化,通过对商品的标准化识别处理加快订单的传输速度; 第二阶段是内部业务处理的自动化,采用自动补库与 EDI数据交换系统提高业务自动化水平; 第三阶段是采用更有效的企业间的合作,消除供应链组织之间的障碍,提高供应链的整体效率,如通过供需双方合作,确定库存水平和销售策略等。 目前在欧美等西方国家, QR系统应用已到达第三阶段,通过联合计划、预测与补货等策略进行有效的用户需求反应。 美国的 Kurt Salmon协会调查分析认为,实施快速响应系统后供应链效率大有提高:缺货大大减少,通过供应商与零售商的联合协作保证 24小时供货;库存周转速度提高 1~2倍;通过敏捷制造技术,企业的产品中有 20%~ 30%是根据用户的需求而制造的。 快速响应系统需要供需双方的密切合作,因此协调库存管理中心的建立为快速响应系统发挥更大的作用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4. 发挥第三方物流系统的作用 第三方物流系统 (Third Party Logistics, TPL)是供应链集成的一种技术手段。 TPL也叫做物流服务提供者 (Logistics ServiceProvider. LSP),它为用户提供各种服务,如产品运输、订单选择、库存管理等。 第三方物流系统的产生是由一些大的公共仓储公司通过提供更多的附加服务演变而来,另外一种产生形式是由一些制造企业的运输和分销部门演变而来。 把库存管理的部分功能代理给第三方物流系统管理,可以使企业更加集中精力于自己的核心业务,第三方物流系统起到了供应商和用户之间联系的桥梁作用,为企业获得诸多好处: ◇ 减少成本; ◇ 使企业集中于核心业务; ◇ 获得更多的市场信息; ◇ 获得一流的物流咨询; ◇ 改进服务质量; ◇ 快速进入国际市场。 面向协调中心的第三方物流系统使供应与需求双方都取消了各自独立的库存,增加了供应链的敏捷性和协调性,并且能够大大改善供应链的用户服务水平和运作效率。 第四节 基于供应链的信息管理 一 .供应链中的信息流控制 二 .供应链下信息技术应用 三 .供应链下的信息系统 一 .供应链中的信息流控制 (一)供应链中的信息流 供应链信息管理就是要通过供应链中的信息系统,实现对供应链的数据处理、信息处理、知识处理的过程,使数据向信息转化,信息向知识转化,最后形成企业价值。 采用信息技术前的信息流特点 信息流滞后于物流 信息加工通常在部门与部门交接处存在着重复加工处理的情况 信息的传递是沿着企业内部的递阶结构(权力结构)传递 信息在层层传递中通常存在着失真的现象 滞后和失真的信息达不到有效地控制和调节物流的效果 —— 企业决策层仅了解结果,而不了解过程。 采用信息技术后的信息流特点 信息流的采集与物流的过程同时发生。 信息采用计算机集中存储,统一加工处理,消除了部门与部门交接处的冗余加工处理。 用计算机传递、加工处理信息及时、准确。 能够快速反馈信息并由此控制和调节物流。 —— 决策层不仅了解结果,而且也了解过程,实现信息的可追溯性、能做出准确的判断和实时的决策。 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信息流特点 信息的传递不是沿着企业内部的递阶结构(权力结构),而是沿着供应链不同的节点方向(网络结构) 传递。 供应链企业之间信息的交互频率也比传统企业信息传递的频率大得多,其信息流模式也是并行的。 (二)供应链管理下的信息流控制 信息流的控制模式 分散控制 集中控制 综合协调控制 分散控制模式 A B C D 分散控制模式的特点 各部门对信息的流向及内容有决定权,能灵活掌握信息需求及信息传播的时间、地点和方式,但企业不能从整体上把握信息的流向及内容,缺乏宏观调控能力并导致信息流的混乱及无序,管理效率下降,严重的情况将会是导致管理失控。 集中控制模式 A 中央数据库 C B D 集中控制模式的特点 信息的流向及内容完全由一个中心所控制,大部分情况下,信息流是固定的,如果需要改变信息流,无论是改变信息的内容或是流向,都需经过中心的同意,缺乏信息流动的灵活性。 综合协调控制模式 A 中央数据库 (甲) 中央数据库 (乙) B C 综合协调控制模式的特点 第一,它兼具分散控制的灵活性以及集中控制的宏观协调能力,使管理效率得以极大的提高。 第二,它符合供应链管理的群体决策机制,物流、信息流能够顺畅、快捷地流动,无论是物质还是信息,都可使正确的人在正确的时间和地点以正确的方式获得。 信息流控制模式对企业决策的影响 分散控制强调代理方的独立性,对资源的共享程度低,缺乏宏观调控,很难做到供应链的同步化。 集中控制模式把供应链作为一个整体纳入一个系统,采用集中方式决策,但轻视了代理的自主性,容易产生依赖思想,对不确定性的反应比较迟缓,难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综合协调控制模式中各个代理一方面保持各自的独立性运作,另一方面参与整个供应链的同步化运作体系,保持了独立性与协调性的统一。 二 .供应链下信息技术应用 (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现代信息技术是一个内容十分广泛的技术群,它包括微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感测技术、控制技术、显示技术等。 最近几年,技术创新成为企业改革的最主要形式,而信息技术的发展直接影响企业改革和管理的成败。 信息技术革新已经成为企业组织变化的主要途径。 (二)信息技术在供应链中的应用 企业内部网络 战略规划 产品方面 市场营销 会计业务 生产过程 客户 /技术服务 供应链设计 人力资源管理 产品设计、产品工程流程计划 工厂和设备的选择、 安装 、 配置 供应链设计 专家系统 CAD/CAE 原材料 、 产品生产 、获得定单 、 产品装配 CAPP MRPⅡ Inter 战略 流程 规划组织战略和行为问题 产品经营 、 质量保证 、 售后服务 服务 多媒体 Inter 产品成本、买卖决策财务 人工 智能 数据库 EFT 招聘 、 培训 、 薪酬激励 、 行为评估 用户满意度 、 市场研究预测 、 产品组决策 市场营 销与销售 EDI 三 .供应链下的信息系统 (一)供应链管理与信息系统的关系 管理信息系统 决策支持系统 基于知识的系统 (二)企业内供应链信息系统的逻辑结构 MIS的基本结构模型 MIS对数据、信息处理的逻辑结构模型 供应链管理作业层、电子数据处理层、商业应用层 (三)企业间信息系统( IOIS) (一)供应链管理与信息系统的关系 企业 主管信息系统 营销信息系统 财务信息系统 人力资源信息系统 信息资源信息系统 制造信息系统 ( MRP、 MRPII ) MIS、 DSS、 KBS EntIS或 ERP 企业 主管信息系统 营销信息系统 财务信息系统 人力资源信息系统 信息资源信息系统 制造信息系统 ( MRP、 MRPII ) MIS、 DSS、 KBS EntIS或 ERP IOIS 供应链管理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管理信息系统( MIS) 实。现代物流管理scm库存3-2(编辑修改稿)
相关推荐
1 2 3 4H ] G G GG H G H G H G H G H G H [1 G H G H G H G H G H ] G G G H 共有 4 个单回路: n4i i 1 2 3 4i 1 i 11 2 3 4 5 6 1 2 3 2 4 5 3 3 4 4L L L L L L G G G G G G H G G H G G H G G H
拉伸螺旋弹簧 压缩螺旋弹簧 有限元上主要受扭转应力的弹簧 扭杆弹簧 弹簧垫圈 蜗卷螺旋弹簧 有限元上主要受拉压应力的弹簧 —— 环形弹簧 卡紧弹簧 有限元上主要受复合应力的弹簧 弯曲螺旋弹簧 受横向载荷的螺旋弹簧 这种分类方法在螺旋弹簧最易说明间题,表 3 一 1 是螺旋弹簧的载荷状态 11 和将它分成若于有限元后,每个有限元上所受的主要应力。 表 3— 1 螺旋弹要受力状态和有限元上的主要应力
指标要力求定量化,对于难于定量的也应给出文字说明。 清洁生产指标涉及面比较广,有 些指标难以量化。 为了使所确定的清洁生产指标既能够反映项目的主要情况,又简便易行,在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指标体系的可操作性,因此,应尽量选择容易量化的指标项,这样,可以给清洁生产指标的评价提供有力的依据。 满足政策法规要求和符合行业发展趋势 清洁生产指标应符合产业政策和行业发展趋势要求,并考虑行业特点。 ◆
用水单位、矿区绿化、井下洒水抑尘、黄泥灌浆等。 矸石堆场 500m 范围内不应有居民区。 矸石堆场宜布置在远离居民区、风景名胜区等敏感区,应布置在居民区等敏感区的下风向、以地下水作为水源的取水口的下游地区。 第二组问题(本人补充): ,环评应做哪些工作。 A 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及应采取的措施。 ,应采取哪些保护措施。 应采取 哪些主要保护措施。 17 调查、分析整合的可行性、给出整合或关闭名单
G 流失 式中:∑ G 投入 — 投 入系统的物料总量 ∑ G 产品 — 产出产品总量 ∑ G 流失 — 物料流失总量 工程分析中常用的物料衡算有:①总物料衡算②有毒有害物料衡算③有毒有害元素物料衡算。 生态影响型项目工程分析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分析 (掌握 ) (1)工程组成完全 (2) 重点工程明确 (3)全过程分析 将全过程分为:选址选线期、设计方案、建设期 (施工期 )
检修时排放一定量天然气,产生少量废水和废渣。 对于已识别的这些主要环境影响因素,可按环境要素分别进行影响预测。 运营期的主要环境影响问题是事故性天然气泄露,伤害人群,伴生 /次生火灾爆炸事故造成严重污染和生态影响。 五、环境保护措施分析 针对主要的环境影响,按照预测结果分时段(可研、初设、施工期、运营期)提出环保措施。 在每个时段中,可按环境要素(生态影 响、水环境、噪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