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经济学考研真题及答案详解(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换其他产品,即形成对其他产品的需求。 每个人实际上都是在用自己的产品去购买别人的 产品,所以卖者必然也是买者。 一种产品的供给增加,实际上也是对其他产品的需求增加;一国供给能力增加 1 倍,所有商品供给量增加 1 倍,购买力也同时增加 1 倍。 一个自然而然的结论是:总需求总是且必定是等于总供给,经济总能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 需要指出的是,萨伊定律并不否认局部的供求失衡,他只是否定全面生产过剩的失衡。 萨伊定律以完全竞争市场为前提,认为依靠自然的经济秩序,所有的问题会得到完善的解决,经济总能处于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 在政策主张上,萨伊则主张放任自流的经济政策,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而凯恩斯主义则主张政府干预。 “萨伊定律”的根本错误是把资本流通和简单商品的流通相等同,又把简单商品的流通和物品之间的交易相等同,忽视了存在于简单商品流通和资本流通之间的各种矛盾冲突。 二、经济学中经常将商品的需求曲线看作一条直线,这样做有没有什么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 ( 15 分) 答: 需求曲线是需求函数的图像表示。 在理论上,需求曲线可以是直线型的,也可以是曲线型的,当需求函数为线性函数时,相应的需求曲线是一条直线,直线上各点的斜率都是相等的;当需求函数为非线性函数时,相应的需求函数是一条曲线,曲线上各点的斜率是不相等的。 而且,在实际的市 场中,非线性的需求函数是占大部分的。 但是,在实际的微观经济分析中,为了简化分析的过程,在不影响结论的前提下,大多使用线形需求函数。 第 9 页 共 27 页 三、为什么劳动力供给曲线向后弯曲。 ( 15 分) 答: 劳动力供给曲线( l ab or su pp ly cu rv e ), 人们提供的劳动和对劳动所支付的报酬之间的关系表现为劳动供给曲线。 假设每一个劳动力的供给都只取决于工资,则劳动供给曲线可用图表示。 此图是向后弯曲的劳动供给曲线。 这是因为,当工资较低时,随着工资的上升,消费者为较高的工资所吸引将减少闲暇,增 加劳动供给量。 在这个阶段,劳动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但是,工资上涨对劳动供给的吸引是有限的。 当工资涨到足够高 ( 例如 W 0 ) 时,消费者的劳动供给量达到最大,此时,如果继续增加工资,劳动供给量不会继续增加,反而会减少,如,当工资从 W 0 提高到 W 1 时,劳动供给则从 L 0 减少到 L 1。 具体理由从以下三方面来阐述: ( 1 )劳动的供给曲线之所以向后弯曲,是劳动工资率产生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综合影响的结果。 劳动者在不同的工资率下愿意供给的劳动数量取决于劳动者对工资收入和闲暇所带来效用的评价。 消费者的总效用由收入和闲暇所提供。 收入 通过消费品的购买为消费者带来满足:收入越多,消费水平越高,效用满足越大。 同样,闲暇也是一种特殊的消费,闲暇时间越长,效用水平越高。 然而,可供劳动者支配的时间是既定的,所以劳动者的劳动供给行为可以表述为:在既定的时间约束条件下,合理地安排劳动和闲暇时间,以实现最大的效用满足。 ( 2 )一般而论,工资率越高,对牺牲闲暇的补偿也就越大,劳动者宁愿放弃闲暇而提供劳动的数量也就越多。 换言之,工资率提高,闲暇的机会成本相应也就越大,劳动者的闲暇时间也就越短。 因此,工资率的上升所产生的替代效应使得劳动数量增加。 同时,工资率的提高,使得劳动者收入水平提高。 这时,劳动者就需要更多的闲暇时间。 也就是说,当工资率提高以后,劳动者不必提供更多的劳动就可提高生活水平。 这说明,工资率提供的收入效应使得劳动数量减少。 ( 3 )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是工资率上升的两个方面,如果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那么,工资率提高使得劳动数量增加,即劳动的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反之,工资率的提高会使劳动数量减少,劳动供给曲线向左上方倾斜。 在工资率较低的条件下,劳动者的生活水平较低,闲暇的成本相应也就较低,从而,工资提高的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劳动的供给曲线向右上方 倾斜。 但是,随着工资率的进一步提高和劳动时间的增加,闲暇的成本增加,替代效应开始小于收入效应,结果劳动供给数量减少。 基于以上原因,劳动的供给曲线呈现出向后弯曲的形状。 四、试证明:劳动和资本的产出弹性为常数当且仅当生产函数具有 Cobb - Do ul go u s 的形式时即 F ( L , K )= AKαLβ( 15 分) 证明: 已知劳动的产出弹性LLLAPMPQLLQE  资本的产出弹性LkKAPMPQKKQE  ( 1 ) 由LAKKLF ),(可得 : 第 10 页 共 27 页 11  LAKAPLAKMPLL,  LAKAPLAKMPKK11  , 所以 11LAKLAKAPMPELLL LAKLAKAPMPELKK11 可知:当生产函数具有 C o bb - D ou l go us 的形式时,劳动和资本的产出弹性为常数。 ( 2 )设 KLEE ,其中 ,均为常数。 则有 kKLLAPMPAPMP, 即)( KLFLAPLMPLL,  )( KLFKAPKMPKK,  其中KAPLAPKLFKL)( ,为生产函数。 所以KLMPKMPL  即KKLFKLKLFL)()( , 解此二元微分方程可得: LAKKLF )( ,( A 为常数) 综合( 1 )、( 2 ),可得劳动和资本的产出弹性为常数当且仅当生产函数具有 C o bb- D ou l go us 的形式时,即LAKKLF )(。 五、试论述囚徒困境对于经济学的意义。 ( 15 分) 答 : “囚徒困境”是博弈论的一个经典 案例。 它是著名经济学家塔克最早修改而提出的一个例子。 囚徒困境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警察抓住两个偷窃的嫌疑犯,并分别把他们隔离在两个审讯室中进行审问。 警察知道这两个人除此次人赃俱获的偷窃外,还犯有其他罪行,但缺乏足够的证据定罪。 于是,警察想就此机会,让嫌疑犯彻底坦白其罪行,其方法是分别私下告诉每一个嫌疑犯如下的出路:如果只有他一人坦白而对方抵赖,那么,坦白者释放,抵赖者被判 9 年徒刑;如果两人都坦白,各判 5 年,如果两人都抵赖, 当然就只能以现有证据,各判 2 年。 在这种情况下,每个嫌疑犯都只有“坦白”或“抵赖”两 种策略选择,并面临着四种可能的结局。 表 11 — 2 刻画了这两个嫌疑犯面对的博弈。 其中,每格前一个数字代表 A 的支付 ( 即被判的刑期 ) ,后一个数字代表 B 的支付。 这种 第 11 页 共 27 页 博弈的结果将是:如果每个嫌疑犯都只是想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 亦即被判的刑期最短 ) ,且无法影响对方的行为,那么,惟一可能的答案就是:两人都坦白交代,各自被判 5年徒刑。 因为在此案例中 , 当参与者力图使其损失最小化时,他就只能遵循“最小最大”的决策标准, 即“最大损失中求取最小损失”的决策 , 参与者将选择那种能使可能的最大损失最小化的策略。 对于囚犯 A 来说,最大损失 中求取最小损失的策略是“坦白”,对 B 来说,同等的策略也是“坦白”,从而建立起一种策略均衡。 在这种均衡中,“坦白”是他们每个人的超优策略。 表 11 2 囚徒困境 嫌疑犯 B 坦白 抵赖 坦白 ( 5 , 5 ) ( 0 , 9 ) 嫌疑犯A 抵赖 ( 9 , 0 ) ( 2 , 2 ) 其实在“囚徒困境”中,最好的结局是都“抵赖”,各判 2 年徒刑,但这是不可能的。 因为不论是嫌疑犯 A 还是 B ,只要单独改取“坦白”的策略,就会由 2 年的徒刑改为释放,因而存在着偷换策略的诱惑,处于不稳定的状态。 在右上角,如果 B 改取“坦白”的 策略,刑期就可以从 9 年减为 5 年,因而也存在着偷换策略的诱惑,处于不稳定状态。 同样的道理,左下角也处于不稳定状态。 概言之,“抵赖”是一种劣策略。 理性的参与者当然不会选择这种策略。 如果嫌疑犯在决定是否坦白之前可以交流信息,结果不会有差异。 假设他们认识到警察已经发现他们的隐瞒之事,但他们在被抓之前有几分钟时间进行理性的讨论。 嫌疑犯 A 一开始就指出,虽然每个人都有一个超优策略,但“坦白”会导致一个帕累托无效率的结果,所以,为什么不一致否认罪行呢 ? 嫌疑犯 B 也有此思想,并同意这样做。 但是,两个小时后,他们最终会 背叛同盟,坦白认罪,形成各判 5 年的结果。 因为,虽然有口头协议,但它却不具有约束力。 每个囚徒都希望对方抵赖,自己坦白而释放。 当他们都这样想并这么做时,就形成 ( 坦白、坦白 ) 的策略组合, ( 坦白,坦白 ) 的策略组合是一个纳什均衡。 可以从上述讨论中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超优策略均衡虽然是惟一可以预见到的结果,但这种策略组合却不一定是帕累托有效率的策略。 在“囚徒困境”中, ( 坦白、坦白 ) 是帕累托无效率的策略,因为每个人都被判 5 年徒刑,并不是博弈者共同的最优结果。 他们共同的最优结果应该是各判 2 年,但却是无法实现的。 于 是乎,“囚徒困境”常常被经济学家作为一个经典案例来说明:自利的个人理性行为并没有导致一个社会的最佳结果,亦即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冲突。 当然,在重复博弈中,囚徒困境可能会出现非合作性的共谋。 尽管每个囚犯冒着被其他囚犯出卖的风险,但如果他选择不合作,就会失去获得长期合作收益的可能性,如果博弈重复的次数足够多,未来收益的损失就会超过短期被出卖的损失,因此,可能会出现参与者彼此合作的情况 , 采取帕累托有效的策略 . 六、某人有 10 万元的存款,存入银行可以获取 2 %的利率。 他可以将一部分钱投入股票市场,现在假设股票市场仅仅存在一种股票,收益率和方差服从正态分布 N ( 0 .1 , 1 ),他对于均值和方差的偏好为 U ( μ , σ )= 10 μ - σ2,他应该将多少钱投放到股票市场上。 ( 15分) 解: 设此投资者将 X 比例的钱投资放到股票市场上,则他存入银行的比例为 1 - X。 这样,可以把其投资看成是含有一种风险资产的投资组合。 其中,无风险利率%2fr,风险资产的期望收益率%10mr,标准差1m 第 12 页 共 27 页 则投资组合的期望收益 率fmXrxxrr )1(  %2)1(%10  xxx 标准差 xnmx  则对投资组合的偏好可表示为: 2)(10)( xxrUxx, 2 xx 投资者追求效用最大化,应满足: ),(39。  xrUxx 得: X = 即投资者应将 (万)元的钱投放到股票市场上。 七、某国国内对于某产品的需求和供给具有如下形式: 需求函数: Q = 16000/P2 供给函数: Q = P2/10 ( 1 )求完全竞争情况下的社会福利。 ( 2 )如果政府对该产品实行 P = 25 元的最低限价,社会福利的损失是多少。 ( 3 )假设国际市场上该产品的价格是 10 元,其生产成本远远低于国内。 该国政府为了保护国内的生产者,对于进口的每单位产品征收税收 5 元。 与不征收关税相比,社会福利的损失为多少。 ( 15 分) 解:( 1 )DS 得101 6 0 0 022PP解得20P 此时 40Q 社会福利为 33 2 0 0)101 6 0 0 0(400dQ ( 2 )当25P时,25160002Q 社会福利损失为60)1016000(40dQ ( 3 )如图所示 QS 20 15 QD 10 40 第 13 页 共 27 页 由图可知阴影部分为社会福利的损失: 5 4)101 6 0 0 0(151022。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