沥青砼生产报告书(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回收粉和矿粉累加计量;沥青秤量采用变流量控制系统,二次秤量控制。 ( 9)除尘系统:根据中国国情,石料含土量大,配置了效果最好的重力+布袋二级除尘系统,除尘能力充分,能够适应各种工况,达到国际城市排放标准:楼体采用负压防灰设计,工作环境良好,没有灰尘等泄漏,有效降低了工作环境污染。 ( 10)成品提升存储系统:经过全面优化设计的提升小车,结构合理,不积料;提升采用变频调速系统,上升速度仅为 米 /秒,有效的降低了提升功率和停车冲击,确保系统工作的稳定性。 采用光点脉冲编码器和无触点接近开关的位置控制技术,有效精确的使小车定位在工作位置;料仓结构采用能有效防止离析的矩形截面设计,最有效的防止了离析产生。 精心制造的保温和防粘结设计,有效的保证成品仓工作的可靠和 24 小时的保温要求。 综上述,该项目 LB4000 搅拌站所采用的生产工艺较先进,单位产品污染物指标、原材料指标、资源指标较低,基本符合清洁 生产的要求。 1搅拌站为 MAP120E190 沥青砼拌和站,根据无锡锡通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同类生产设备类比调查,该设备配套布袋除尘器,经过除尘处理后的粉尘排放浓度为 83mg/m3,设备环境噪声值为 ,可以达到 JT/T2701995《沥青混合料搅拌设备通用技术条件》的要求,其清洁生产程度配国内一般水平。 23 清洁生产建议 ( 1)从原材料入手,选择质量优良的进口沥青,减少沥青油烟中有毒有害气体成份,从源头上控制污染物产生。 ( 2)在生产设施中应配套沥青油烟处理设施,确保沥青油烟排放达到 《 沥青工业 污染物排放标 》( GB 491685)中一级排放标准,即8小时允许排放平均浓度小于 150mg/m 3。 ( 3)对沥青罐接口处装卸时偶而泄漏的沥青要使用容器装接,充分做到 100%返回利用。 ( 4)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计工作,通过清洁生产审计,达到:; 、数量以及类型,确定废弃物消减的目标,通过过程控制手段制定经济有效的消减废弃物产生的对策; 的认识和意识; d. 判断企业效率低的瓶颈部位和管理不善的地方;e.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产 品质量。 ( 5)使用优质轻柴油,较少大气污染物排放量。 ( 6)目前国内正在修订 JT/T2701995《沥青混合料搅拌设备通用技术条件》,新的《强制间歇式沥青混合搅拌设备交通行业标准》即将公布实施。 因此,项目在设备选型中应充分考虑安全和环保方面的要求,选择清洁生产工艺,较少对周边环境的污染。 24 3. 环境概况 自然环境概况 地理位置 沥青股份有限公司 选址 市快安延伸区魁岐段福马路北侧,东经 119176。 2439。 ,北纬 26176。 0139。 项目所在区域地处闽江下游三角洲,背靠鼓山。 项目 拟建地距离闽江口约 40km,西至 市中心约18km,陆路可通过福马铁路和福马公路与 市及省内外各地相联,水路可通过闽江与国内外港口相通,交通便利。 地理位置见图 21。 地形、地质 该项目所在区域背面为低山丘陵,海拔高度在 100400m 之间,属新华厦系第二复式隆起带东缘,处于长乐 诏安断裂带( NE)与乌龙江断裂带( WE)交汇部位,基岩为晚中生代变质火山岩和花岗岩。 该区域地质为软土地质,大部分用地系闽江冲积和海浸淤积形成,每平方米土壤承载力为 58 吨;部分为丘陵,每平方米土壤承载力在 20 吨以上。 气候、气象 该区域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终年暖热湿润。 平均气温在 ℃之间,一月份平均气温 ℃,七月份平均气温℃,极端最高气温 ℃,极端最低温度 ℃,相对湿度 81%。 该区冬、夏平均风速为。 该区夏季的主导风向为东南偏南风,频率达 %,次主导风向为东南风,频率为 %。 冬季的主导风向为西北偏西风,频率为 %,次主导风向为西风,频率为 %。 25 该区夏季的静风频率较高,频率为 %,冬季较低,只有 %,该区冬、夏两季 的主导风向与河流的走向相近。 受闽江口海陆风的影响,静风频率较高,达 %,稳定度以 D 类为主,其次为 EF类。 该地区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为。 水文特征 项目所在区域与闽江紧邻,闽江江面宽 12001800m,水面宽度为 5001000m,有效过水江宽约 300600m,河床断面呈 W 型,较稳定。 水流通畅,河岸规整。 河床标高 (罗零),最大流速可达 1m/s 以上。 该江段属感潮河段,潮汐为正规的半日潮,实测罗星塔附近进潮量可达上亿立方米,涨落潮平均流量为上游径流量的几倍 到十几倍。 平均涨潮历时 小时,落潮历时 小时,每月两次大潮,相隔约 15 天,涨潮流速大于落潮流速,平均高潮位 (罗零),平均低潮位 (罗零),平均潮差。 闽江径流量随季节变化, 48 月为丰水期, 911 月为平水期,闽江年平均流量 541 亿立方米,平均流量 1713m3/s,最大洪峰流量为 1963 年 6月 19 日,达 29400 m3/s,最小枯水流量 196 m3/s,( 1971 年),平均洪峰流量为 17400 m3/s。 淡水界在快安附近, 江段常年是淡水回潮,平均含盐量约为 %,只有在极枯水季节,大潮涨潮时,该江段才偶尔波及。 土壤 该区域的土壤属于沿海低山丘陵红壤区,土壤发育于花岗母岩上。 山地丘陵地带酸性红壤, ,呈酸性或未酸性反应。 在 26 低丘下部村庄附近人类活动较多的区域土壤呈中性或微碱性。 从土壤含水量分,有三种类型:土层瘠薄,侵蚀严重的土壤和沿江砂土,其含水量低于 10%;土壤含水量中等,约在1018%,本区大部分土壤属此类型,水分来源主要靠天然降水;土层较厚,保水性较好,含水量在 2027%的土壤。 植被 本区在 全国植被分区上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 由于人为活动频繁,植被长期遭受破坏,原生植被几乎绝迹。 主要植被类型有常绿阔叶林;常绿针叶林,是本区的广布类型,以 松为主;相思树为主的类型;白茅为主的类型;引种的人工林――黑松群落;木麻黄群落;本区低丘和村庄附近零星分布的一些亚热带果树。 社会环境概况 项目拟建于快安工业区内,快安工业园由快安、上德、下德、朏头、六江、中洲、濡江等自然村组成,总面积。 该区域水陆交通便利,福马公路与福马铁路自西向东贯穿了该片中心,便利了陆路交通,闽江则为该区域的水 路交通提供了便利。 铁路线、水运、公路运输、航空运输组成的完整交通体系,为区内、区际的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该区水、电充足,对岸不远处有筹东火力发电厂;沿江下游有 自来水厂,供水能力为 10 万吨。 快安工业区属于 经济技术开发区, 经济技术开发区于1985 年 1 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是全国首批 14 个沿海开发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之一。 经过十几年的开发建设,高科技企业、台港日 27 韩投资和港口优势已成为该区外向型经济主要特色和发展重点,并初步建立电子信息、水产饲料、机械冶金、交通运输、轻工纺织、造船工业、 食品工业等 7 大产业簇群。 2020 年,该区域实现国内生产总值 亿元,完成财政总收入 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 亿元。 28 4. 环境空气影响评价 污染气象特征 风场特征 ( 1)地面风场 该区冬、夏两季的地面风场具有明显的季节、地形与海陆特征。 ① 主导风向与平均风速 该区夏季的主导风向为东南偏南风,频率达 %,次主导风向为东南风,频率为 %。 冬季的主导风向为西北偏西风,频率为%,次主导风向为西风,频率为 %。 该区夏季的静风频率较高,频率为 %,冬季较低, 只有 %,该区冬、夏两季的主导风向与河流的走向相近。 当天气尺度的系统风较小时,该区风向有明显的日变化,即有海陆风出现。 该区冬、夏平均风速为。 ② 污染系数 污染指数综合表示某一方位的风向和风速对其下风向地区污染影响的程度。 平均风速风向频率污染系数= 各风向的污染系数见表 41。 表 41 快安地区冬、夏污染系数 风向 N NNE NE ENE E ESE SE SSE S SSW SW WSW W WNW NW NNW 污染系数 夏季 5 2 4 2 7 冬季 快安地区夏季东北及东北偏北方向的污染系数最小,而东南偏 29 南方向污染系数最大,故其下风向西北偏北方位最易遭受污染。 冬季东北偏东方向的污染系数最小,而正西方向污染系数最大,所以其下风方位正东方向最易受污染。 综合冬夏两季污染系数分布可得出,该区域西北偏北及正东方位受污染的机会最多。 空间 风场 ( 1)空间风速轮廓线 冬、夏两季 300m 以下平均风速随高度分布近似幂指数规律。 夏季关系式为: Zu ; 冬季关系式为: Zu。 式中: u――风速( m/s); Z――高度( m)。 ( 2)各高度层风频分布 夏季各高度层风频基本上以偏南风( SESSW)为主,不过随高度上升主导风向逐渐顺时针偏转,由东南渐次转为西南;冬季150m 以下各高度层以西-西北偏西风为主, 150m 以上各高度层以片东北风为主,其主导风向也随高度顺 时针偏转,由西渐次转为东北偏东。 ( 3)风速幂指数 风速幂指数是表示大气层内湍流交换强弱的一个标志,幂指数愈小,表示气层内湍流交换愈活跃。 快安工业区 200m 以下气层内各时刻的风速幂指数 m 值见表 42。 30 表 42 各时刻的风速幂指数 m 值 时刻 季节 5 时 7 时 15 时 20 时 夏季 冬季 从表中可以看出,冬、夏两季 200m 以下各厚度层风速幂指数m 值的日变化有共同的规律:午后( 15 时)的 m 值最小,清晨或夜晚的 m 值最大,这意味午后湍流交换活跃,有利于污染物垂直混合稀释,而清晨及夜晚则相反。 另外,从表中可发现,该区域夏季各时刻的 m 值反而较冬季为大,这与夏季静风频率远高于冬季有关,该区域夏季的大气垂直扩散能力反而不如冬季。 温度场特征 变化规律 该区域冬夏两季地面温度及低空大气温度垂直递减率 R具有同样的日变化规律,午后温度高,温度垂直递减率大,该时刻有利于对流发展及湍流的加强,有利于污染物的垂直扩散,而深夜及清晨则相反。 该区域上空 1000m 以下,夏季平均温度垂直递减率为 ℃/100m,冬季为 ℃ /100m,该区冬季的 R 值略大,故冬季的扩散能力反而比夏季略强。 逆温特征 ( 1)接地逆温 该区域夏季接地逆温出现的频率为 %,冬季仅 %。 接地逆温的平均厚度为 ,冬季为 ,平均强度夏季为 ℃ 31 /100m,冬季为 ℃ /100m。 夏季接地逆温出现的频率及平均强度均比冬季大,但平均厚度较冬季小。 ( 2)非接地逆温 该区域依山傍水,地形复杂,逆温出现多层性。 夏季非接地逆温有三层,冬季则达五层。 第一层出现在 100m 以下,第二层出现在 1000m1500m 之间。 其它层则出现在 1500m 以上。 第一层逆温出现频率最高,随着层次升高,出现频率则渐次减少。 冬季非接地逆温出现的频率远高于小计,见表 43。 表 43 各逆温层特征 季节 层次 层结要素 第一层 第二层 第三层 第四层 第五层 夏季 Δ H r f(%) 冬季 Δ H r f(%) 说明: Δ H――逆温层平均厚度( m); r――逆温层平均强度( ℃ /100m); f――出现逆温的探测时次占探测总时次的百分比(%)。 ( 3)逆温层顶高分布 逆温层顶高与污染轻重关系密切。 若排放源高于逆温层顶,则逆温层对地面起屏障作用,污染物只能向上扩散,地面污染减轻。 若有效源高位于逆温层内,则污染物很难超越逆温中心或层顶,只能向下扩散,使地面污染加重。 日出后短时间还会产生熏烟天气,造成地面高浓度污染,见表 44。 表 44 冬、夏两季逆温层顶高分布状况 高度( m) 0100 100200 200300 300400 400500 500 出现次数 夏季 14 1 3 3 1 52 冬季 4 6 11 4 5 123 32 占总次数的百分比(%) 夏季 冬季 夏季顶高低于 100m 的逆温出现次数为 14 次,占逆温出现总次数的 %,远高于冬季。 ( 4)逆温层生消特征 该区域冬、夏两季的低空逆温一般均 于 17 时开始生成,而接地逆温则于 18 时后开始出现。 深夜 23 时至翌日 7 时,近地层( 200m以下)逆温频率最大,日出后逆温层底部抬升,强度、厚度均减小,中午前后,近地层逆温消失。 大气稳定度 各类稳定度的频率分布 快安地区冬季以中性天气为主,频率大 %,夏季则以稳定天气( E+F)为主,频率达 %,见表 45。 表 45 各类稳定度频率表(%) 稳定度 季节 A B C D E F 夏季 冬季 不同稳定。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