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设计算书(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321233321/63971461341/2774 μ=ΣΔμj=侧移验算:由表可知,对于框架结构,楼层层间最大位移与层高之比的限值为1/550。 本框架的层间最大位移与层高之比在底层,其值为1/2774,满足: 1/27741/550要求,框架抗侧刚度足够。 四、地震作用下的位移验算在进行位移验算时,考虑以下方面的因素1. 填充墙与隔墙的存在增加了框架结构本身的重量,本设计将各层重量增加5%来考虑这种影响。 2. 填充墙的存在使得框架结构整体抗侧刚度提高,当计算出的层间位移与规范相差不大时,可以认为满足规范的要求。 层次Vj/KN/(KN/m)Δμj/mΔμj/h51233321/524241233321/295731233321/205921233321/15801461341/636μ=ΣΔμj=对于框架结构,楼层层间最大位移与层高之比的限值为1/550。 本框架的层间最大位移与层高之比在底层,其值为1/6361/550,此框架结构中含有填充墙能提高框架抗侧刚度,因此可以认为设计满足位移要求。 五、内力计算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内力分配法,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内力计算采用D值法由于分层上,下柱的远端为固定是与实际情况有出入,因此,除底层外,且其传递系数有1/2改为1/3。 (1) 计算简图:(竖向荷载)注:图中集中荷载值单位KN,分布荷载值的单位kN/m,均为标准值;(2)分别做恒载及活载下的M,V,N图。 运用分层法。 力矩分配时,底层柱的弯矩传递系数取为1/2,其他各层柱的弯矩传递系数取为1/3。 ① 恒载作用下A,顶层框架A 恒荷载在顶层的传递: KNm KNm其他住端弯矩计算方法相同,恒荷载在框架中的分配见下图恒荷载在顶层分配过程在集中荷载作用下引起的固端弯矩 KNm KNm 叠加得 KN m KNm恒载在中间层的弯矩分配过程(kNm)恒载在底层的弯矩分配过程(kNm)由于分配后的节点弯矩不平衡,所以进行弯矩二次分配。 考虑到实际情况的塑性,对梁端弯矩下调20%恒荷载作用下弯矩图项目AB梁剪力层次跨度集中力M1m2剪力①②③④②(②+④)/① 项目CD梁剪力层次跨度集中力M1m2剪力①②③④②(③+④)/① 项目A轴柱轴力层次跨度集中力M1m2轴力①②③④②(③+④)/① 1010. 项目C轴柱轴力层次跨度集中力M1m2轴力①②③④②(③+④)/① 活载作用下的内力图计算方法同上。 A,顶层框架活荷载作用下框架结构的弯矩图活荷载作用下弯矩图项目AC梁剪力层次跨度集中力M1m2剪力①②③④②(②+④)/① 项目CD梁剪力层次跨度集中力M1m2剪力①②③④②(③+④)/① 项目A轴柱轴力层次跨度集中力M1m2轴力①②③④②(③+④)/① 项目C轴柱轴力层次跨度集中力M1m2轴力①②③④②(③+④)/① (D值法)3)风水平荷载标准值下的内力计算。 框架结构风荷载下的内力用D值法计算。 受力简图:风荷载作用下受力简图① 求侧移刚度 D=④风荷载标准值下的内力计算A,B轴柱反弯点位置计算表顶层柱端弯矩柱顶: 柱底:底层柱端弯矩:柱顶:柱底:A 轴柱层次/kNy//54321C轴柱层次/KNy//54321⑤ 已知各柱间剪力和各反弯点位置,算出内力。 内力图如下风荷载作用下的弯矩图项目AC梁剪力计算层次跨度lM1M2④VAB①②③①*③/(②+③)③/④ 项目CD梁剪力计算层次跨度lM1M2VCD①②③②/① 项目A轴柱剪力计算 层次yhMbMTVA①②③②/① 项目C轴柱剪力计算层次yhMbMTVC①②③②/④ 36 项目AC梁轴力计算层次(1y)hMbMTVAC①②③③/④ 项目CD梁轴力计算层次(1y)hMbMTVCD①②③③/④ 36 项目A轴柱轴力计算层次跨度lM1M2④NA①②③①*②/(②+③)②/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