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及应对策略所有专业(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聊城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4 内隐的,这一点是由 性别差异决定的。 第三 , 要考虑学生的人格特质因素。 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表现与其身体的心理特质,如能力、气质、心态、情绪等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在心理学上,将 个体 的人格特质划分为胆汁质、多血质、粘液 质和抑郁质等四种,不同的人格特质对应着不同的性格和行为表现。 ① 胆汁质的学生压抑力量较弱,当受到外界的刺激时很容易失去控制,从而诱发各种课堂 问 题行为;粘液质的学生正好相反,他们的自我控制力较强,能够忍受强烈的刺激,不容易生气和过分愤怒,因而在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问题行为相对较少; 有抑郁质人格 的学生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情绪稳定、好静,不爱交际,不喜欢刺激,而喜欢有秩序的生活和工作,极少发脾气 ,在课堂上常表现出退缩行为; 多血质特质的人情感丰富、外露但不稳定,思维敏捷但不求甚解,缺乏耐心和毅力,稳定性差, 容易产生 各种问题行为。 第四 , 生理障碍和心理缺失同样会引发课堂上在学习方面的问题行为。 如有些学生可能在视听方面存在缺陷,这样就会使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减弱。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可能会出现上课不专心听讲、烦躁、低 沉、易疲劳等现象,那些沉默者在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退缩行为有可能就是 生理上的缺陷造成的。 2. 学生群体方面的因素 在对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进行学生方面的归因时,需要特别注意的就是在学生当中非正式群体的存在。 所谓学生中的非正式群体,是指一些学生在彼此有好感,兴 趣和爱好相似或某种利益关系 相同的基础上,自由组合,自发 形成的群体。 ② 非正式组织的存在是一个班级组织的必然现象,与班级小组等正式群体相比,它们具有自发性、相似性、相容性、和权威性等特点。 处于这个小组之中的成员通常具有相同的目的,相同的行为方式和很强的小群体意识,这个群体中的核心人物具有很高的权威,对其成员有很强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一般说来,任何行政性的措施都不能阻止这种群体的存在和发展,如果对其加以限制和约束,那么就有可能引发对立情绪,并促使其活动更加隐秘,凝聚力更强。 非正式群体具有它消极的一面,如果放任自流,就有可能扩大势力范围,与正式组织分庭抗礼,并诱发各种课 堂问题行为,如上课制造混乱,故意向老师责难等。 ① 皮连生 .学与教的心理学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② 马和民 .新编教育社会学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20. 聊城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5 (二 )教师方面的原因 新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 ,但 不同教师 对这句话的理解和运用却不一而同。 在基础教育阶段, 部分教师教育理念落后、教学能力不强也是导致小学生产生课堂问题行为的一个重要诱因。 首先, 部分教师的教学 理念 不当可能会引发小学生课堂上的问题行为。 教师缺乏正确的教育 理念 ,会直接影响教师的教育方式,从而引发学生的问题行为,例如有些教师片面重视智育而忽视了德育或者只顾着完成教学任务而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就会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压力 过大,这些压力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就容易导致学生出现问题行为,尤其是那些内隐形的问题行为。 其次,教师的专业素养不过关也会导致课堂上问题行为的发生,教师的专业素养主要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感三个方面。 ① 一是专业知识,一个博学多识的老师在给学生上课时必然会 有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资源,这样也会很容易产生对学生的吸引,认真听老师的课,在这种情况下,课堂问题发生率自然也就会减少。 然而现在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是,我国很多小学特别是农村地区的小学 ,教师结构老龄化严重,再加上缺乏对教师进行在职培训, 使 很多教师的知识 储备已不能满足教学的需求,由此造成许多学生觉得老师所讲的内容索然无味,不再愿意听讲,课堂上出现你问题行为也就在所难免了;二是专业技能,如教师的教学方法呆板,千篇一律,枯燥乏味,不善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表达能力差,语言和要求含糊不清等。 这些教学上的偏差易使学生感到学习是不愉快的、烦闷的、挫折的和疲惫的,久而久之小学生就会产生对学习的厌倦感,易使 他们 产生课堂问题行为;三是专业情感,也就是说老师爱不爱自己的职业,爱不爱自己的学生,只有老师对自己的职业和学生投入充分的感情,才会千方百计的去把课教好,也才能得到学 生的爱戴与尊重, 相反,如果老师仅仅把学生当作一群等待灌输知识的容器,而不是从内心里去了解他们,去接纳他们,那么师生之间的关系也必然难以处理好,由此可能产生各种课堂上的问题行为。 第三 , 教师的课堂管理能力较弱会导致学生产生课堂问题行为。 在学校系统中,教师既是教育者也是管理者,小学生是教师的直接管理对象,在前面提到过小学生由于生理心理等各方面的原因,自制力较差,当小学生有产生问题行为的 ① 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 [M]. 人民教育出版社 . 1999. 聊城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6 倾向时,老师能否很好的知觉并做出反应也是影响小学课堂产生问题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四 ,教师对学生问题行为的错误认识与归因 会导致 已有课堂问题行为的恶化和长期存在。 部分 小学教师特别是新手教师对学生问题行为的 归因 存在明显误区,例如当学生问题行为发生时,他们会更多的将其归因为家庭和学生等这些外在的不可控的因素而不去找自身的原因,这种归因倾向一般被认为是 归因 防御机制的结果。 此外还有研究发现,如果学生在课堂上出现问题行为,教师采取经验性的提醒、批评、表扬等方式进行解决,但 课后 却不去了解他们心理方面的深层次的原因,这就导致了学生问题长期性的出现和延续。 第五,师生关系处理不恰当也会引发小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通常情况下,我们认为和谐的师生关 系会有利于良好课堂秩序的维持 ,诚然如此,但是有时候师生之间的关系过于亲密也会导致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发生,主要表现为小学课堂秩序的随意化,教师对小学生而言缺乏应有的威严,使得小学生视上课为儿戏,各种问题行为也就随之产生了。 (三 )环境方面的因素 这是影响学生的外在的条件性因素,主要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个方面。 家庭环境例如家庭的人口结构,家庭内部成员之间的关系,家长的教育方式和父母的控制方式等都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有可能会间接影响学生在学校的行为表现;学校环境主要指学校的文化,校纪校风,学校的管理水平 ,学校领导和教师的风貌以及课堂内部环境如拥挤程度、通风、光线、色彩、温度、噪音的强度、清洁卫生状况及座位编排方式等, 这些会对课堂问题行为产生明显的影响;社会环境主要是指舆论和大众传媒方面,不良的社会风气,经常观看暴力性的影视等都会增强学生的暴力倾向,也是诱发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重要原因。 四 、 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策略研究 我们在对学生的问题行为进行处理时,所希望看到的结果通常有以下几种,一是问题行为的终止,也就是是学生回复的原来的正常状态,而不至于影响教师的讲课;二是问题应为不受感染,要避免因处理一个学 生而没有顾及其他学生的 聊城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7 利益,引起班内全体学生的反感;三是和谐的人际关系得以维持,也就是既解决了问题,又不会对各方造成感情上的伤害;四是增强教学效果,对 问题 进行处理的本身就富有很大的教育性,有时还。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