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欺负行为与人格倾向关系的研究(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学校和家庭的成人对欺负行为的关注度也显著影响欺负行为的发生。 智银丽等人的研究发现因为在许多成人看来,小学儿童由于年龄还比较小,情感丰富,行为易于冲动,不太善于处理同学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因此认为儿童间有打骂等欺负现象 存在,是他们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现象,不必特别大惊小怪。 张敏等人的研究发现: 在得知孩子受到欺负后,和儿童“没有谈过”此事者占% ,“谈过”的占 %,即置之不理的成人人数远多于关注此事的人数。 在学校方面, 学校是否有反欺负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欺负的普遍性。 不 同的学校风气和学校准则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儿童的欺负发生情况 此外,此外, Olweus(1993)的研究发现,课余时间监督的教师越多,欺负的发生率就越低。 在家庭方面,家长是否进行过反欺负的教育,对待儿童欺负行为的态度 对欺负行为都有显著影响。 欺负在性质上是集体性的,它以群体内的社会关系为基础。 同时,行为双方某些消极的人格特征也可能在此互动中得到加强,已经形成的欺负者和受欺负 地位反过来 可能成为自我实现的预言,将他们作为欺负者和受欺负者的角色固定下来。 特定的人格倾向会促使某些儿童选择与该倾向相应的环境。 受欺负者的焦虑、被动、软弱、不成熟和较强的依赖性都可能成为欺负行为的促动因素,一方面,儿童的这些特征可能使儿童的社会悦纳性降低,获得的社会性支持减少,另一方面,这可能进一步导致其消极的自我概念,自卑、自暴自弃,甚至认为自己应该受欺负。 同时,对控制他人的较高期望、社会认知的偏差、对欺负的认同和肯定、冲动性或情绪性及其力量上的优势感又可能推动欺负者选择那些软弱可欺的儿童作为欺负的对象。 在遇到挫折(如受到家长或老师的批评)而又不能直接指向目标时,欺负者的攻击倾向极易转到并不危险的儿童 受欺负者身上,使之成为 替罪羊。 一些研究者指出,在缺乏适当干预的条件下,欺负者和受欺负者之间的这种 互补 有可能逐渐发展成为固定的关系模式。 四、 研究部分 问卷调查研究: (一) 方法 1. 被试 长沙市某小学 四 年级 三 个班的学生 共 181 名 ,男生 88 名,女生 93 名 2. 工具 ( 1) 采用天津师范大学陈世平修订的 Smith版儿童欺负问卷小学版。 测 试以匿名形式进行,但需要写上相应的编号,以便于筛选出合适 的被试 进行进一步的实验研究。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评定儿童在欺负行为中的地位,主要参照问卷中的两个问题 :“本学期你在学校里被其他同学欺负过吗 ?”备选答案有 : (1)没有。 (2)偶尔。 (3)有时或经常。 (4)每周一次。 (5)每周数次。 以及“本学期以来你是否欺负过或参与欺负过别的同学 ?”其备选答案有 : (1)没有。 (2)偶尔。 (3)有时或经常。 (4)每周一次。 (5)每周数次 ( 2) 艾森克人格问卷(儿童卷) 艾森克 人格 问卷为英国伦敦大学 和 Eysenck 博士在 先前的几个个性调查表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该问卷分为成年版和幼年版,分别适用于 16 岁以上的成人和 7 至 15 岁的儿童。 本 文所采用的艾森克个性问卷 (幼年版 )是由湖南医学院龚耀先等 (1983 年 )主持修订的,整个问卷共 88 题,包括 4 个分量表或维度,即精神质 (P, Pychticism)、内外向 (E, ExtroversionIntroversion)、情绪稳定性或神经质 (N, Neuroticism)和测谎或掩饰性 (L, Lie),其中测谎分量表共包括 22 题,用于测 量被试的“掩饰”倾向或回答的诚实性,测谎分数可用作检测问卷有效性、筛选有效被试的一个标准。 精神质、内 外 向情绪稳定性是该问卷的三个人格维度其中精神质分量表 包 括 18 题,内外向分量表包括 25 题,情绪稳定性分量表包括 23 题。 各维度的得分呈连续分布,即从高度的典型的精神质到不典 型 的精神质、从典型的外向到典型的内向、从典型的情绪不稳定 到 典型的情绪稳定都是“连续体”。 不同个体的各种人格倾向的 程 度可能不同,但每个个体都处于该连续体的特定位置。 极端 外向、情绪不稳定、精神质并不多见,更多的人处于中间状态。 1981 年和 1982年龚耀先等人对全国 13 个省市 3901 名儿童进行研究表明,该问卷具有较好的效度和较高的信度 (内部一致性重测信度 )。 3. 研究程序 施测前,主试先按照指导语对被试进行说明,并对“欺负”的概念进行详细解释 :“这里所说的一个小朋友被欺负是指当另外一个小朋友、或一群小朋友对这个小朋友说脏话或难听的话。 或对这个小朋友进行恶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小学生对于欺负 /被欺负问题的内隐态度研究意地取笑。 或故意排斥这个小朋友,不让这个小朋友参加游戏和活动。 或对这个小朋友进行拳打脚踢。 或进行威胁吓唬。 或故意毁坏这个小朋友的物品。 或在背 后说这个小朋友的坏话,使其他小朋友都不喜欢这个小朋友。 当这种情况发生时,这个小朋友很难进行自卫或反击。 但是小朋友之间相互开玩笑不叫欺负,两个力量均等的小朋友之间打架或争吵也不叫欺负。 ” 主试逐个念题,被试做答,全部完成后统一回收。 另外为防止“社会赞许效应”的出现, 采用学生提名法,即问卷上 要求 学生 写下班级欺负儿童和被欺负儿童的名字,作为筛选的参考依据。 同时与教师评定的方法相结合。 向教师详细解释“欺负”的定义,并提供通过问卷筛选出来的学生的名单,请教师根据日常观察进行评定。 取二者相符合的部分。小学生欺负行为与人格倾向关系的研究(编辑修改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