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统计学复习资料上(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 2) 消费部门 (收方) (4)购入作消费 (310) 550 (6) 劳动报酬 (12) 600 (5)储蓄存款 (311) (通过银行增加流通部门的结存) 50 合计 600 合计 600 (支方) ( 3) 流通部门 (收方) (7)期初结存 100 (9) 售给生产部门 (11) 400 (8)本期购入 (13) 1000 (10) 售给消费部门 (24) 550 (11) 期末结存 (25) 150 合计 1100 合计 1100 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形(表)式 一 、 收付式平衡表 反映单一对象的数量平衡关系 , 是最简单 、 最 基本的平衡表。 1. 左右排列式:左收右支 , 总计平衡 2. 上下排列式 ( 可以不设合计栏 ) 二 、 并列式平衡表 同时反映多种对象的数量平衡关系,是多个收 付式平衡表的并列。 同时反映几个部门的收支关系。 便于观察、对比、汇总资料。 主词记产品或部门,在表的左边;宾词记收支往来项目,在表的上边。 三 、 矩阵式 ( 棋盘式 ) 平衡表 反映不同部门或单位之间的收支平衡关系,又称棋盘式平衡表。 主宾词分类项目、排列次序相同。 同时表现多个对象的数量平衡关系,不是简单并 列,而是纵横交错。 国民经济核算的主要方法 一 、 基本统计法 二 、 平衡推算法 三 、 矩阵模型法 投入产出表和模型 资金流量表和模型 国民经济循环矩阵 国民经济平衡帐户 ──收付式平衡表与复式记帐法的有机结合 1. 依据国民经济运行过程设置帐户 2. 运用复式记帐方法记录资料 3. 表内总量平衡 , 表外借贷对应 , 形成帐户体系 国民经济核算矩阵 ──帐户体系与棋盘式平衡表的有机结合 【 本章要点 】 国民经济 国民经济的两种运动与核算框架 SNA与 MPS两大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SNA的五大核算及其相互联系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基本结构 167。 2 国民生产 、 收入分配和使用统计 引例 GDP—世界经济语 、 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167。 国民生产统计的基本问题 一 、 生产范围及生产的界定 二 、 生产活动的主体 三 、 市场产出与非市场产出 四 、 产出的测算方法 167。 生产 (再生产 )核算的范围 一 、 生产核算范围的确定 ( 一 ) 生产的概念 定义及边界 MPS及我国旧核算体系:五大物质生产部门 SNA及我国新核算体系:所有物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 在具体计量社会生产活动总量时 , 还须考虑两个条件: 1. “ 生产性 ” ; 2. “ 社会性 ” 或 “ 市场性 ” ( 二 ) 核算范围 国土原则 ※ 国民原则 ( 三 ) 核算主体 ( 167。 ) ( 四 ) 167。 ( 五 ) 167。 产品法 ※ 企业法 ( 工厂法 ) 167。 国民生产统计的基本问题 • (一)经济生产 • • 经济生产( economic product)是在一个特定的机构单位负责或控制之下为获得产出而进行的生产,即为得到产出而投入劳动、资本和其他货物服务的过程。 • • ( 1)经济生产不包括没有人类参与和管理的纯自然生产。 • ( 2)经济生产不包括人类其他活动(即非生产活动)。 所谓非生产活动主要是指不能由他人替代完成的基本的人类活动;而那些可以由其他人或经济单位提供的活动,或者反过来说,可以提供给其他人或经济单位使用的活动,即使发生在私人空间中,也应该属于一般经济生产的范畴。 • (二)限制性生产观与综合生产观 • 限制性生产观 将生产的范围主要限定在提供物质产品的活动,以及附着在物品之上的服务性活动。 物质生产概念下的产业部门是指五大物质生产部门,即农业、工业、建筑业、货物运输业和商品贸易业。 • 综合生产观 是从有用性即效用角度入手确定生产范围,认为只要一项活动提供了一种对它人的有用性,该活动就具有生产的性质。 因此,综合生产概念下的产业部门不仅包括 物质生产部门,也包括服务部门。 • • 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 ( MPS)以物质生产概念为基础,国民账户体系( SNA)则以综合生产概念为基础,故两个体系所计量的总量指标不可比。 • 现行国民经济核算在 SNA基础上实现了全球一体化,限制性生产观已经和 MPS一起成为历史概念,经济生产在综合生产观意义上得以确立。 MPS—— 按狭义生产概念核算 ; SNA—— 按广义生产概念核算 两者在核算范围上的区别,例: 业主 $200 家庭教师 $200 医生 $200 保姆 $200 SNA核算生产成果: $800 MPS核算生产成果: $200 生产、 再生产 核算范围的研究 一、生产核算的范围的确定 核算的范围 1) 劳动性:纳入生产核算的货物和服务必须是在机构单位负责下,在人类劳动参与或控制下取得的。 2)生产性:纳入生产核算范围内的货物和服务必须是生产性活动的成果。 3)社会性:凡是提供或打算提供给生产者以外的其他单位的货物和服务,为满足他人需要而生产或为满足自己需要而雇用他人生产的货物和服务都有社会性,都在生产核算的范围之内。 核算的主体 1)确定核算主体的标准:“生产经营活动的所在范围” —国土原则,“生产经营活动的归属范围” —国民原则。 国土原则 :以本国领土作为计算范围。 相应计 算的总产值称为社会总产值或国内总产值。 国民原则 :以国民为主体计算的产值 —国民生产总值。 国民原则有两种计算方法:一种是从“生产”方面确定的,一种是从“分配”方面确定的 • (三)生产核算范围的确定 • • ( 1) 市场化生产( 市场产出 ) ,即以有经济意义价格通过市场销售实现的生产。 • ( 2) 非市场化生产( 非市场产出 ) , 通过其他方式实现的生产,具体包括免费或以无经济意义价格向使用者提供产出以及生产者自产自用的产出,后者被称为为自己最终使用的生产,前者被称为其他非市场生产。 • 市场化生产 为自己最终使用的生产 其他非市场化生产 货物 生产 所有生产,无论是否实际出售 所有生产,包括用于自己消费的生产和用于自己积累的生产 所有生产 服务 生产 所有生产,其中包括对住户提供的市场化服务生产 住户自有住房所提供的服务 所有生产 *未被核算的生产 住户内部自给性服务生产 • (四)特定时空的生产核算范围 • • 一般是就一国经济总体进行生产核算,进而也可在地区层面进行生产核算。 • • 生产核算主要提供年度核算数据,也会在更短的时间周期上提供数据。 产出的测算方法 总产值( Gross output )的计算方法 : 1) 产品法 :(直接将产品的实物量*相应价格)本期生产,就计入产出。 如农业总产值 2) 工厂法 (企业法):以企业为总体单位计算总产出。 企业内不允许重复计算;但企业间、部门间允许。 适用于产品品种繁多的,变化大的部门。 如:工业总产值 3)总收入替代法 如:服务经营的部门和企业 (总收入替代总产出) 4)总费用替代法 如:非营利性服务业 P37表 21四种方法所适用的部门 总产值 ( 总产出 ) 核算 ( 一 ) 物质生产部门的总产值 1. 工农业总产值 ① 工业总产值 ──“ 工厂 ( 企业 ) 法 ” ② 农业总产值 ──“ 产品法 ” , 即 “ 产量 价格 ” 之和 2. 建筑业总产值 ──“ 产品法 ” 和 “ 企业法 ” 3. 商业 、 运输业总产值 ① 商业总产值 ──“ 进销差价法 ” ② 饮食 、 运输和邮电业总产值 ──“ 营业收入法 ” ( 二 ) 其他服务部门的总产值 1. 服务企业总产值 ──“ 营业收入法 ” 2. 服务事业总产值 ──“ 平衡匡算法 ” 3. 政府服务总产值 ──“ 成本费用法 ” 4. 有酬家庭服务总产值 ──“ 服务费用法 ” 5. 自有住房使用 ──虚拟房租法 (房屋折旧+维修费 ) 6. 金融服务总产值 ──“ 利息差额法 ” 和 “ 服务费用法 ” 国内总产出 :所有常住生产单位的总产值之和 , 也即以上所有物质与非物质生产部门的总产值之和。 167。 国 民 生 产 条 件 统 计 : 人力与自然资源 一 、 人力资源统计 定义 1. 人力资源统计的口径 ( 法定劳动年龄 ) 2. 人力资源总量规模和构成统计 3. 人力资源变动统计 ( 数量 、 结构 ) 二 、 自然资源统计 167。 国 民 生 产 条 件 统 计 : 人力与自然资源 二 、 自然资源统计 主要是在有形非生产资产下进行 1. 自然资源的种类 2. 对自然资源价值量进行估计 3. 实例:土地 、 森林 、 矿产 、 水资源统计 167。 国民生产总量统计 一 、 国内生产总值的内涵 ★ 定义: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和提供的最终货物和服务的总价值。 ★ GDP核算实际上是社会增加值或社会最终产值(完全价值)核算。 最终产品、最终产值 ★ GDP分配法(收入法)核算具体内容: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 作用 : P45 二、国内生产总值统计的主体 约束为: 一国的常住单位 P46 ( 1)一国的经济领土 ( 2)经济利益中心 三 、 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 补充 价值构成与核算方法 价值构成 总产出的价值构成为 C+V+M. C为生产单位在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产品价值,其价值在生产过程中转移到新产品中,称为转移价值。 由 C1和 C2两项构成, C1为劳动资料的转移价值,即固定资本消耗价值, C2为劳动对象的转移价值,是生产过程中消耗的各种原材料、燃料、辅助材料及各种生产性服务的价值,即中间消耗的价值,又称中间产品。 国内生产总值 ( GDP) : 社会最终产品的完全价值 ( C+V+M) 社会总产品或国内总产出的部分价值 ( C1+V+M) 可以分别从两个角度 , 用三种方法计算: • 中间投入和固定资本消耗核算 • (一)中间投入核算 • • 中间投入( intermediate input)又称中间消耗( intermediate consumption),是指在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非耐用性货物或服务的价值。 • • ( 1)从实物形态看,作为中间投入的货物和服务在生产过程中要么改变了形式,要么被完全用掉。 • ( 2)从价值形态看,中间投入属于在生产过程中一次性地转移到产品价值中去的部分,不是生产者自己创造的价值。 • • ( 1)作为中间投入的货物和服务都是非耐用性货物与服务,不能把作为固定资产使用的耐用性货物消耗计入中间投入。 • ( 2)中间投入要在其进入实际生产过程的时间予以记录,核算的是当期消耗使用额而不是当期购买额。 • ( 3)要注意中间投入和劳动报酬之间的区别。 生产单位向雇员提供的货物与服务,如果是生产活动所必须的,应该作为中间投入;如果属于为雇员直接满足自身需要、由雇员自主使用的,则应该作为实物性劳动报酬。 • ( 4)中间投入核算要与总产出核算保持一致处理,即中间产品的消耗应是包含在总产出中的部分。 • ( 5)理论上中间投入应该采用当期价格估价。 如果涉及到原材料存货变动,则需要针对价格变化进行估价调整。 1. 生产法 GDP= ∑( 各部门的总产出-该部门的中间消耗 ) = ∑各部门的增加值 在总产出确定之后 , 生产法的关键就是如何依据 “ 平衡原则 ”正确计算各部门中间消耗。 增加值 =( C1+C2+V+M)C2 净产值 = (C1+C2+V+M)(C1+C2) 2.。国民经济统计学复习资料上(编辑修改稿)
相关推荐
门的资金余缺 额,也可称为储蓄投资差或净金融投资。 金融交易是资金流量核算的主体部分。 金融交 易核算涉及金融资产和负债,所有发生在机构单位 之间,像机构单位与国外之间的金融交易都要包括在内。 对金融交易的分类主要依据两种标推,即:资产的流动性特征,如可流通性、可转让性或可兑换性;再就是描述债权人与债务人基本关系形式的法律特征。 金融资产是对某种未来收入的一种债权。 金融资
备和主要运行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公司经营区域实现全部联网 资产优良 资产结构合理、质量好,盈利和偿债能力强,内部资源配置效率高,金融和海外资产健康快速增长 服务优质 保障安全、经济、清洁、可持续的电力供应,服务规范、高效,品牌形象好,利益相关方综合满意度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在社会公共服务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 业绩优秀 安全、质量、效益指标在国内外同业中领先,经济、社会和环境综 合价值高
( 6)依法选择中标人; ( 7)本合同履行期间,由于受托人不履行合同约定的内容,给委托人造成损失或影响招标工作正常进行的,委托人有权终止本合同,并依法向受托人追索经济赔偿,直至追究法律责任; ( 8)依法享有的其他权利,双方在本合同专用条款内约定。 受托人的权利 : ( 1)按合同约定收取委托代理报酬; ( 2)对招标过程中应由委托人做出的决定,受托人有权提出建议; ( 3)当委托人
附表 4:临时用地表 附表 5: 平面布置图 附表 6: 施工进度计划 国电宁夏英力特宁东煤基化学有限公司公用工程雨水提升系统建筑安装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第 4 页 共 115 页 第 1 章 编制依据及说明 1. 编制说明 我 们非常荣幸能够参加 国电宁夏英力特宁东 煤基 化学有限公司公用工程雨水提升系统建筑安装工程 施工总承包合同的投标,这是贵单位对我们的极大信任。 对承建本工程
费品 38 58总资本形成 88 9 固定资本形成总额 90 5 库存变化 - 16货物和服务的出口 1 12 4两个帐户的比对按部门编 按产品编 第二章 生产总量核算 (三)国内生产总值帐户反映: 三方等价的关系。 SNA 国内生产总值帐户 使用 来源 总产出 8 5 5 3 减:中间消耗 37 75 劳动报酬 2 5 8 3 生产税净额 6 0 1 固定资本消耗 5 8 9 营业盈余 1 0
/ 借入第五章 投资核算 ( 2)以一种金融资产交换另一种金融资产: A向 B出售持有债券100万元以增加存款; SNA 金融帐户 ( A )资产变化 负债变化净贷出 / 借入金融帐户 ( B )资产变化 负债变化净贷出 / 借入金融帐户 (发行者)资产变化 负债变化净贷出 / 借入金融帐户 (购买者)资产变化 负债变化净贷出 / 借入( 3)以发生负债而创造新的金融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