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虫防治毕业设计(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这给蔬菜出口单位带来严重损失。 6080 年代,蔬菜食品主要是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对蔬菜生产主要是追求量的扩大,质量意识淡薄,不考虑投入品对产品是否会产生不良的后果。 80 年代以后,蔬菜生产虽得到较大的发展,但由于人们膳食结构的变化,市场对蔬菜食品的需求量仍不断加大,一个时期内曾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生产者为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努 力追求蔬菜产量,在生产过程中使用化肥、高毒农药,以达到高产目的。 高毒农药的反复使用 导致 蔬菜 病虫害抗药性增强,进一步加重了高毒和剧毒农药的大量使用,生产过程形成了 恶性循环,特别是 80 年代后期,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 蔬菜生产模式演变为 以最大限度增加蔬菜单位面积 产量获得较高 经济利益,大量 高毒 剧毒农药、化肥等有害物质广泛应用于蔬菜生产。 蔬菜 农药残留情况普遍,部分严重超标,对人身体健康危害严重。 中毒事件时有发生,如果长期食用有毒物质超标 蔬菜,会导致慢性积累中毒, 出现奇病、怪病和疑难杂症等,给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极大损害,也给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因此在蔬菜病虫害防治上发展无公害防治, 是大势所趋, 也是农民增收的途径。 本研究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济南地区韭菜迟眼蕈蚊幼虫抗药性进行研究,以 期 找到能够代替高毒农药的高效低毒低残留的药剂来防治该 3 虫,减少蔬菜的农药残留污染,提高蔬菜的质量,保证市民的食品安全,保障农产品生产安全和卫生,使农产品在市场中更具竞争能力。 通过研究和推广,以达到提高经济 效益 和社会效益之目的。 分类地位和种的鉴定 韭菜迟眼蕈蚊 ( Bradysia odoriphaga Yang et Zhang ),隶属双翅目 (Diptera) ,长角亚目 (Nemaiocera) ,蕈蚊 总科 (Mycetophiloidae),眼蕈蚊 科 (Sciaridae),迟眼蕈 蚊属 (Bradysia )[1]。 曾出现过的异名有 :黄脚蕈蚊 (Phoredonta flavipes Meigen)又名煎菌蚊 [2]. 在韭蛆的鉴定中,《中国农作物病虫害》下册 1981 年版中“韭蛆”的学名为 (Sciara sp) , 1985 年杨集昆等对韭蛆进行定名为韭菜迟眼蕈蚊(Bradysia odoriphaga Yang et Zhang)和陆氏迟眼蕈蚊 (Bradysia luhi Yang et Zhang),两者混合发生,前者是优势种 [1,6,7]。 两者的一般特征很相似, 陆氏迟眼蕈蚊 较韭菜迟眼蕈 蚊的体型略小 ,颜色 较淡,田间较难区分,鉴定主要以成虫期的形态特征为依据,以触角的长度,雄虫第四鞭节的长宽比例,下聘须的基节刚毛的数量,中节的长宽比与毛的数量,端节与基节长,前足胫节端部的胫梳数量,以及翅脉等来区分 [1]。 地理分布 韭菜迟 眼蕈 蚊 是我国特有的害虫种类。 解放前就有韭菜迟眼蕈蚊 在北京为害的记录 [1],该虫是北方蔬菜生产上的 一种重要害虫,主要分布在华北、东北、西北和山东、江西、台湾等地 [8,9],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该虫分布越来越广,包括湖北、四川、浙江、江苏等省 [10],几乎全国各地都有发生 [11]。 韭菜迟眼蕈蚊的形态特征与识别 卵 长椭圆形,长 ~0. 28mm,初产时白色透明,后变污白色,堆产,少数散产,孵化前一端变黑,为幼虫的头壳。 幼虫 共 4 龄,体细长,透黑色,全头式,咀嚼式口器,气门在口器下方前胸前端,体壁光滑半透明,无足,老熟幼虫长 6~9。 蛹 长 3~4mm,也有报道长 7 ~8mm,长椭圆形,裸蛹,初为黄白色,后转黄褐色,羽化前灰黑色,无光泽,腹部可见 10 节,三对足和翅芽平齐 [5,4,11,12]。 成虫 外形似蚊子,雌成体长 3. 2~4. 1 mm,雄成稍瘦小体长 2. 6~3. 2mm,体背黑褐色,腹面暗灰黄色。 头小,胸背部高度隆起,把头伸向前方。 复眼黑色,半球形,上端突伸,两复眼在头顶相接成桥状。 触角丝状, 16 节,漆黑色,有微毛。 下唇须 3 节,下唇吸盘状,舌氏吸式口器。 前翅透明有蓝色闪光具缘毛,前缘脉及亚前缘脉较粗,中脉干细弱分 2 支,后翅退化为平衡棒。 足细长,黄褐色,前足端部具有一个距,中后足具两个距。 雄 4 虫腹部较细长,腹末有一对钳状抱握器,雌虫腹末粗大,并生有一对分支的尾状物。 韭菜迟眼蕈蚊 的发生规律 生活史 由于各地区气候和蔬菜栽培方式不同,韭菜迟眼蕈蚊 年生活史也不尽相同。 天津露地 4 代,温室 5 代,露地以第 4 代幼虫于 10 月下旬至 11 月初越冬,保护地韭蛆无越冬现象,韭蛆发生世代重叠,成虫发生一年有两个高峰, 4 月下旬至 6月上旬, 10月上旬至 11月上旬,夏季高温数量削减[12], 2020年赵省三等报道天津韭菜迟眼蕈蚊 在保护地栽培下 1年发生 10代,第一代幼虫在 2月初,第十代幼虫在 12 月下旬至 1月上旬 [13],相隔短短 6年,保护地韭菜迟眼蕈 蚊发生代数增加 4代。 河北省中南部地区一年发生 5代,为害高峰为春、秋两季, 3 月底 4月初为越冬代成虫, 5 月上旬为第一代幼虫高峰, 6 月中旬为第二代, 7 月下旬为第三代, 9 月中旬为第四代, 11 月下旬以后第五代幼虫越冬。 温室中一年发生 6 代,冬季扣棚后是该虫为害高峰,而掀棚后从春季到秋季这段时间,成虫和幼虫发生量很小,为害极轻 [6] 杭州市全年发生 6 代,每年 4~6 月、 9月下旬至 11月虫量多,呈春、秋两季为害高峰。 幼虫发生盛期为,第 1 代 4 月上旬。 第 2 代 5月下旬。 第 3代 6月中旬。 第 4代 9月下旬末至 10月初。 第 5代 10月下旬。 第 6 代 11月下旬。 第 6 代幼虫在 12 月中、下旬越冬, 2 月下旬化蛹, 3 月上旬开始羽化 [14]。 山东一年发生 6代,保护地蔬菜周年发生,北京室内饲养超过 10 代,在保护地和菇房可周年发生,在华北地区每年发生 3~4 代,无滞育特性,在温室、大棚、阳畦内冬季可继续为害 [4,2,11]。 该虫多以幼虫在韭菜根茎,鳞茎及根部周围土中群集越冬,少数分散,越冬深度在土表下 5~24cm 居多。 越冬期北方比南方早,北方为 10 月中下旬 ~11 月中下旬,南方为 12 月中下旬。 南方越冬幼虫翌年 2 月下旬开始化蛹, 3 月中旬为羽化高峰,北方 3月中下旬开始化蛹, 4月上中旬达羽化高峰。 该虫露地危害呈春秋季两个危害。 近年来南方发生渐 重,而南方地区对该虫的研究较少,发生年度间有差异,以及不同种植方式下发生情况更是差异大,因此,应对南方韭蛆的发生规律作进一步研究。 生活习性 成虫 成虫活动能力差,不善飞翔,但善爬行,在韭根间隙和韭叶上停歇,偶尔飞翔, 1次扩散距离达 4m[11,14]。 但另有报道认为,成虫善飞翔,间歇扩散距离达百 米 左右 [9]。 成虫畏光、喜湿、怕干,喜在阴湿处活动, 9~11 时最为活跃,为交尾盛期,雄虫较雌虫活跃,成虫有多次交尾现象,下午 4时后至夜间栖息于韭菜田土缝中,不活动。 成虫产卵集中,每次产卵几粒 5 到几十粒不等。 卵多产在距地表以下 lcm 处韭菜根部纤维状鳞片上,或较湿的土块上。 幼虫 初孵幼虫分散,先危害韭菜叶鞘幼茎及芽, 2, 3 龄时,把茎咬断蛀入其内,并转向根茎下部危害,导致鳞茎腐烂干枯,被害植株地上叶片瘦弱,枯黄,萎蔫,断叶甚至腐烂成片死亡, 4 龄幼虫成熟后,停止取食,多数爬到距地面 1 2cm 处土中化蛹,少数仍留在小鳞茎或根茎内化蛹 [12],虫大发生时,可在土表见到大量虫羽化后留下的白色蛹壳。 环境因子对韭菜迟眼蕈蚊 的影响 非生物因子 温度 在非生物 因子中以温度对韭菜迟眼蕈蚊的影响研究较多,主要涉及温度对韭菜迟眼蕈蚊的生长发育和种群动态影响方面的问题。 韭菜迟眼蕈蚊卵期随温度升高而缩短,据王学利等报道 20℃时卵期 67 天 [12],另据梅增霞等报道在恒温 15℃,约为 9天, 20℃时约为 5 天, 25℃时约为 4 天, 30℃时约为 天 [15],与前面结果稍有差异,但与潘秀美等报道的结果 [16]基本一致。 幼虫较耐低温, 10℃即可活动,最适温度在 2025 C a 20℃以下,发育速度显著减慢, 15℃时,幼虫期平均为 天, 20℃时平均为 天, 25℃时平均为 天,而 30℃时仅为 天 [15]。 各龄历期不同,在℃下,虫龄依次为 5, , , 天。 蛹期随温度升高而缩短,℃时为 ~ 天, ~℃时为 ~ 天, ~℃时为 ~ [15,16]。 湿度 韭菜迟眼蕈蚊在自然界中,受湿度影响也较大。 韭菜迟眼蕈 蚊卵发育适宜土壤含水 17%~20%、幼虫为 7%~15%、蛹为 5%~20%,土壤含水 量 低于 5%或高于 20%,其存活率显著下降 [16]。 另据报道韭菜迟眼蕈 蚊 幼虫适宜土壤湿度为 15%~24%,土壤干燥或过湿,均不利其存活和发育,特别是化蛹和羽化不利 [12]。 其它 韭菜迟眼蕈 蚊在自 然界中,还受其它因子的影响。 田间调查发现施过多的有机肥韭菜迟眼蕈蚊发生重,这与韭菜迟眼蕈 蚊对有机肥中挥发的含硫气味有趋性有关 [17]。 生物因子 寄主 韭菜迟眼蕈蚊 寄主广,严重为害百合科、菊科、葬科、十字花科、葫芦科、伞形花科中多种蔬菜的地下嫩茎、主根,也为害地面附近的皮下组织,其中以生长期的韭菜、回葱、大蒜、葛芭为主,也为害黄瓜、南瓜、菜豆的 幼苗,寄主多达 7 科 30 多种蔬菜 [1],也能为害多种食用菌、花卉和 6 中草药 [2,3,11,18]。 韭菜迟眼蕈蚊 对寄主的选择是有差异的。 昆虫在寻找其寄主植物的过程中,主要依靠嗅觉感知来自寄主植物及周围环境的挥发性气体,决定其选择寄主的趋性 [19]。 试验证明韭菜迟眼蕈 蚊对不同寄主存在明显选择性,韭菜迟眼蕈蚊 成虫对韭菜、大蒜、圆葱、大葱 4 种寄主植物中韭菜是其最喜食和成虫选择产卵的最佳 寄主,韭菜迟眼蕈蚊 成虫在韭菜上落卵量最多[17]。 试验进一步证明韭菜、大蒜、圆葱、大葱 4 种寄主植物对韭菜迟眼蕈蚊 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存 在差异,幼虫取食韭菜最有利其生长发育和繁殖,取食大蒜和圆葱对其生长发育和繁殖明显不利,主要表现为幼虫死亡率增加,幼虫期延长,蛹重减轻,单雌产卵量降低。 试 验还表明大蒜、圆葱的乙醇提取物和人工合成的大蒜素均对韭菜迟眼蕈蚊 1 龄幼虫有不同程度的杀虫活性 [20]。 韭菜迟眼蕈 蚊的人工饲养 在进行防治韭蛆低毒药剂筛选和生物学特性观察工作中,需要大量虫龄一致的幼虫进行室内实验,这就要求从田间采回的虫源需在室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