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龙地区复杂储层流体识别方法研究_论文(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建立了古龙南地区 葡萄花油层 的油水层识别图版 给出古龙南地区 葡萄花油层 的油水层定性识别图版 完成 电阻率模型参数确定方法研究 提出一种岩心电阻率测井刻度方法,利用刻度的岩电实验数据,确定了电阻率模型的实用参数 确定电阻率模型参数 完成 资 料处理与方法评价 处理与解释了 4 口密闭取心井资料 和 60 口测井资料 实际井资料解释与评价 基本 完成 7 三、 低阻油层测井评价研究与进展 低阻油层 评价一直是测井领域亟待解决的难题,多年来一直困扰着测井科技工作者。 许多测井科技工作者对 低阻油层 测井解释评价工作进行了大量较深入的研究,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 低阻油层的成因 、 低阻油层电阻率解释模型、 储层流体性质识别方法。 1. 低阻油层的成因机理研究与进展 低电阻率油气层的含义可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种是油气层的电阻率低于或接近邻近水层或泥岩的电阻率;另一种是油气层的电阻率虽然 高于邻近水层和邻近泥岩层的电阻率,但比正常油气层电阻率范围 ( 3~100 m )要 低,电阻增大率小于 3,造成从电性曲线很难区分油气、水层。 低电阻率油气层的成因非常复杂 ,成因类型多。 因此,系统了解低电阻率油气层成因,对利用测井等资料评价低电阻率油气层很有意义。 198 1988年, Givens[1,2]认为油层的低电阻率是由导电矿物、粘土、微孔隙水引起的。 1991年,曾文冲 [3,4,5]通过对大量国内外资料的研究分析,归纳出 油层低电阻率主要是由微孔隙发育、高矿化度地层水 、富含粘土等因素引起的。 1993年,常 国贞 [6]对孤东油田东营组低阻油层的成因进行了研究,认为该地区低阻油层的成因主要为地层水矿化度高、盐水泥浆深侵、泥质附加导电、微孔隙发育。 1994年,秦瑞 宝 [7]根 据 J油田大量岩心分析资料,应用油藏流体分布理论和毛管压力计算方法,研究该油田低电阻率油气层的形成原因,认为地层水矿化度高 (多数 20万 ppm)、微细孔隙发育、束缚水含量高、粘土矿物含量高且分布在碎屑颗粒表面等是形成低电阻率油气层的主要原因。 1996年,孙建孟 [8]等人通过对渤海岐口油田低阻油层分析,得出该 地区 油层的低电阻率成因为粘土附加导电、微孔隙发育及油层地层水矿化度高于水层地层水矿化度。 1996年,樊政军 [9]等人针对塔北低阻油气储层的测井特征,分析了低阻成因机制,认为该地区低阻油层的成因为高地层水矿化度、高束缚水含量。 1997年,李翎 [10]等人针对新疆某油气田三叠系出现的低电阻率油气层,分析了低电阻率油气层的形成原因,认为低阻油气层形成的主要原因有两个:高地层水矿化度和高束缚水含量。 1997年,赵德勇 [11]等 人依据 低阻油层的地质、测井、测试和化验分析资料,分析了双河油田低阻油层的形成机理,认为岩性细、 岩石颗粒表面粗糙、泥质含量大、油层薄、油层内存在泥质夹层以及泥浆滤液的侵入等是形成低阻油层的主要原因。 1997年,金秀珍 [12]等 人分 析了曲堤油田沙三、沙四段低电阻率油气层的岩性、物性、含油性及电性特征,认为形成曲堤油田低电阻率油气层的主要原因是岩性细、微孔隙发育、束缚水含量高、地层水矿化度较高、含粘土矿物、岩石亲水等。 1998年,孙建孟 [13]等人 在广泛收集低阻油气层资料的基础上对低阻成因进行了划分 , 进一步明确了低阻油气层的概念与分类,将 低阻油层成因分为内因和外因,内因是指油气层本身岩性物性变化包括由骨 架导电、粘土附加导电、微孔隙发育、岩石强亲水引起的;外因是指非地层因素变化包括由油气、水层对比条件不同,深侵入与测 8 井探测范围有限引起的。 1998年,张筠 [14]对川西浅层低阻气层的成因进行分析,认为低阻气层的成因主要有高束缚水含量和粘土附加导电。 1999年,李国政 [15]等 人在综合研 究了塔里木盆地桑塔木油气田低阻油气层的测井、地质、测试、化验分析等资料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低阻油气层的形成条件,认为岩性、矿化度、孔隙结构、束缚水含量、导电矿物、填 (胶 )结物、泥岩夹层和泥浆性能等是直接影响形成低阻油气层的重要因 素。 1999年,毛志强 [16]等人通过对塔里木盆地解放区吉南 4井区的低阻油层岩样部分实验数据的初步分析表明,粘土附加导电作用是塔里木盆地油气层低阻的主要原因,且含高矿化度地层水的储层粘土附加导电性不可忽视。 2020年,杨青山 [17]等人经分析对比大庆长垣西部油田低电阻率油气层的测井、地质、测试等资料,认为引起该地区油层低电阻率的主要因素为高束缚水、泥质附加导电作用强、砂泥岩薄互层、泥浆侵入。 2020年,关振 良 [18]在国内外低阻油层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丘陵油田的生产实际,认为形成丘陵油田低阻油层的主要成因为 微孔隙发育、高矿化度地层水、粘土附加导电作用强、高束缚水饱和度。 2020年,潘和平 [19]等人 结合国内外油气田低阻油气层的实际情况,归纳了低电阻率油气层成因,由油气层本身岩性、结构、物性及地层水等内因形成的低电阻率油气层,以及由钻井液的侵入,油气、水层对比条件发生变化,侵入与测井探测范围有限等外因形成的电阻率油气层。 2020年,谢然红 [20]研究了吉林高台子油层低电阻的成因机理,根据对大量岩心所测的物性参数、比表面、润湿性、阳离子交换容量、粘土矿物成份和含量、孔径分布、粒度分布、核磁特性、扫描电镜等实验结果 的分析,认为粘土附加导电和高束缚水是吉林高台子低阻油层的主要成因。 2020年,耿生臣 [21]等人 通过对岩样分析化验等基础资料的研究 ,分析了曲堤油田沙河街组低电阻率油层的形成机理,认为该地区油层低电阻率的主要成因为粘土的附加导电作用、润湿性及高矿化度地层水。 2020年,邵维志 [22]等人通过分析普通薄片、粒度、压汞、 X衍射物、扫描电镜、物性、相渗透率、润湿性、阳离子交换、束缚水饱和度、岩电实验等测量资料,研究了大港白水头地区低阻油气层的成因,表明该地区低阻油层的主要成因为束缚水含量高、地层水矿化度高、钻井液 的侵入。 2020年,谢然红 [23]等人在研究低阻油层成因及特征的基础上,从岩石物性参数实验入手,分析确定了吉林大老爷俯油田高台子低电阻率油层的成因为粘土的附加导电和高毛管压力作用。 2020年,吕新华 [24]分析认为,骨架颗粒较细、链桥状粘土、微孔隙、高含量的束缚水、高矿化度孔隙水与低幅度构造,是胡状集油田低电阻率油层形成的主要原因。 2020年,刘承红 [25]等人通过对大王北油田大 32块沙二段低电阻率油层的测井、地质、试油试采测试等资料的分析,总结了引起油层电阻率偏低的 5种因素,即低骨架电阻率,高泥质含量、薄 储层的低阻围岩影响、低阻泥浆深度侵人、高地层水矿化度。 2020年,赵国瑞 [26]等人利用岩电实验手段,分析了华北油田赵县地区和文安地区影响油层电阻率高低的因素为束缚水饱和度、泥质含量、孔隙结构和阳离子变换量,且各因素在不同地区作用的强烈程度不同。 2020年,王洪亮 [27]等人针对准噶尔盆地低阻油层的特征,研究了陆梁油田低阻油层的成因为粘土附加导电作用强,微毛细管发育、 9 束缚水饱和度高,高矿化度泥浆滤液深侵,油层与水层矿化度不同。 2020年,高楚桥 [28]等人通过对东濮凹陷油气层低电阻率成因分析研究,认为地层水 的矿化度高与束缚水含量高是形成东濮凹陷低阻油气层的主要原因。 2020年,刘维林 [29]等人对大庆油田葡西区低阻油层的成因进行了分析,总结了该地区油层低电阻率的成因为地层水矿化度相对较高,微毛细孔隙相对发育。 2020年,刁刚田 [30]等人 对胜利油区低电阻率油层物性、岩性和电性等特征进行研究,将胜利油区的低电阻率油层的成因分为微孔隙发育、粘土附加导电、导电矿物、高矿化度地层水、砂泥岩薄互层、泥浆侵入等因素形成的低电阻率油层。 2020年, 宋帆 [31]等人分析了塔里木盆地三套油组低阻油层的成因,其中,轮南侏罗系 JⅣ 油组低电阻率的主要成因是富含黄铁矿;吉拉克三叠系 TⅡ油组低电阻率的主要成因是高矿化度地层水和粘土的附加导电作用,且研究表明高矿化度地层水的油层粘土附加导电作用不可忽略;哈得逊石炭系 CⅢ油组低电阻率的主要成因是高矿化度地层水和微孔隙发育。 2020年,任广慧 [32]等人研究了马寨油田低电阻率油层的主要原因,归纳为地层岩性粒度细,微毛细管发育,使储层内束缚水含量增高;高矿化度地层水使地层导电能力增强,电阻率降低,形成低含油饱和度、低电阻率油层。 2020年,陈学义 [33]等人对辽河油田滩海地区低阻油层的成因进行了研 究,认为引起该地区油层低电阻率的主要因素为泥浆深侵、微孔隙发育、泥质的附加导电作用。 2020年,李争 [34]等人分析了吉拉克油田 — 解放渠东油田低阻油层的成因,认为 粘土矿物离子交换引起的附加导电,以及储层孔隙结构复杂化,使薄膜水和喉道滞留水发育,束缚水含量增加,是造成油层低电阻率的主要原因。 2020年,刘复屏 [35]通过对长庆油田 H井区正常油区与低电阻率油区的实验资料、电性资料、试油结果的分析对比,确定了形成油层低电阻率的主要因素是高总孔隙度、高含水饱和度。 2020年,葛秋现 [36]等人利用测井、岩心资料对文 南油田低阻油层的成因进行了分析,该油田的低阻油层主要由高束缚水饱和度、高地层水矿化度,以及高泥质含量引起。 2020年,郭振华 [37]等人运用多元线性回归等方法研究临南油田夏70块沙河街组沙三段低电阻率油层的形成机理,认为该区低阻油层的主要因素是高束缚水饱和度和高地层水矿化度,润湿性的影响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2020年,穆龙 新 [38]等人对 A油田低电阻率油层岩心常规和特殊的实验结果表明,该油田的低电阻率油层主要有 3个影响因素,储层中粘土矿物蒙脱石和伊蒙混层的高阳离子交换量直接导致了电阻率的降低;储层中大 量微孔隙的存在导致了高的束缚水饱和度,也影响了储层的电阻率;微量黄铁矿的存在使储层电阻率降低。 2020年,徐卫良 [39]通过扫描电镜、 x衍射、铸体薄片、泥质含量、地层水电阻率等资料的分析,认为造成溱潼凹陷阜宁组阜三段砂岩油层电阻率低的主要因素是:岩性细、富含粘土矿物及复杂孔喉结构,导致束缚水含量高,而高矿化度地层水直接导致了油层电阻率的绝对值比较低,富含导电金属矿物是次要影响因素。 2020年,张小 莉 [40]对泌阳凹陷王集油田低电阻率油层的成因进行了研究,认为油层低电阻率的主要成因为微孔隙发育导致的束缚水饱 和度增高,油层地层水矿化度比水层的地层水矿化度高。 2020年,訾庆居 [41]等人通过对桩西油区浅层低电阻 10 油层成因的研究,认为该地区低阻油层是由于泥浆侵入影响、泥质含量较重、油层束缚水含量高和地层水矿化度偏高引起的。 2020年,李薇 [42]等人通过对 Y油田低电阻率油层测井、录井、岩心及试油等资料研究,结果表明其低电阻率油层成因主要是岩性较细、泥质含量较高使储集层的微孔隙发育从而导致束缚水饱和度较高,低孔、低渗以及咸水钻井液侵入也是重要原因。 2020年,李辉 [43]等人根据正理庄油田的地质特征、物性特征、沉积环 境及实验结果分析了低电阻率油层的形成机理,指出构造幅度低、岩性细、地层薄、双峰孔隙结构和岩石的亲水性等特征是造成该油田油层低电阻率的主要成因。 2020年,麻平社 [44]等人分析了鄂尔多斯盆地姬塬 — 白豹地区低电阻率油层的成因,认为地层水矿化度高、储层物性的变化、储层孔隙结构的变化、储层岩石颗粒的变细是延安组低电阻率油层的主要成因;而储层物性的变化、储层孔隙结构的变化、储层岩石颗粒的变细、储层泥质含量的相对增高是延长低电阻率油层的主要成因。 2020年孙建孟 [45]等人利用逾渗网络模型研究了济阳坳陷低电阻率油层电 性微观影响因素及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低电阻率油层形成的微观因素主要有微孔隙发育状况、孔隙连通性、地层水矿化度以及粘土的含量和类型等,对于不同的油田,各因素对电阻率影响的相对强弱不一样。 2020年,陈桂菊 [46]等人认为发育低幅度构造、储层岩性细、地层水矿化度变化大以及钻井液的侵入是吉林大情字井油田低阻的主要成因。 2020年,颉永琛 [47]等人分析了柴达木盆地南八仙油气田低阻油层的成因,认为引起低阻油层的主要因素有沉积环境、高束缚地层水、导电矿物、构造位置、钻井泥浆 等。 2020年,韩芳芳 [48]等人根据 塔河南油田特点,在对大量实验数据资料分析对比的基础上,对塔河南油田中低阻油气层成因机理进行了分析,认为储层电阻率低的原因主要有:地层水矿化度高;岩性细,相对束缚水含量较高;粘土类型和附加导电性;油藏圈闭幅度低,油气充满程度低等 . 2020年,欧阳华 [49]等人总结了八面河油田低电阻率油层形成的原因为高 极高地层水矿化度和低幅度油藏,富含泥质以及存在导电矿物,并通过分析岩石特征和电性特征,建立了八面河油田低电阻率油层的测井解释模型和流体识别图版,解释符合率达到 95%以上。 2020年,司马立强 [50]等人通过对 川中广安地区的储层特征分析后认为,该地区须家河组低电阻率气层的类型定义为具高矿化度 — 高束缚水饱和度且含特殊导电矿物的低电阻率气层。 2020年,淡申磊 [51]对双河油田的地质、测井资料分析研究,总结出该油田低阻油层形成的主要因素为束缚水含量高,地层水的矿化度高。 2020年,郑宇霞 [52]以胡状集油田胡 5断块为例,从地质特征和储层性质方面对低阻油层的成因进行了分析,认为该块地层平缓、泥质含量重、束缚水含量高、岩石亲水是产生低电阻率油层的主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