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酵乳的生产技术(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度降至 10 摄氏度时所用的时间 产品在保质期内的质量变化情况 成品的 微生物、物理化学及感官指标 若该批成品各项指标符合国家法规及本生产单位对该产品的 各方面要求,该产品方可放行进入市场。 成品运输条件必须符合保鲜 制品运输条件(食品卫生及温度条件)要求。 教 案 首 页 授课顺序 7 学时 2 日期 20 年 月 日 班级 课题 第二章冰淇淋的生产工艺 167。 21 绪论及冰淇淋原辅料 目的要求 了解:分类 掌握:冰淇淋的原辅料 重点难点 教学过程 讲新课(另附) 教学挂图 无 课后分析 第二章冰淇淋的生产工艺 167。 21 绪论及冰淇淋原辅料 一、冰淇淋的定义 二、冰淇淋的成分 初期:稀奶油、鲜乳、糖类、稳定剂 种类:乳脂肪 非乳固 糖类 稳定、乳化 总固性物 高档 10~14 8~10 〉 15 ~ 39~45 中档 8~10 10~11 〉 15 ~ 35~39 低档 6~8 11~12 13~15 ~ 30~35 三、冰淇淋的分类 ( 1)高级奶油冰淇淋 脂 14~16% 总固 38~42% ( 2)奶油冰淇淋 脂 10~12% 总固 34~38% ( 3)牛奶冰淇淋 脂 6~8 % 总固 32~34% 砖状冰淇淋 杯状 锥状 异型 装饰 ( 1)果仁( 2)水果( 3)糖果( 4)豆乳( 5)布丁( 6)酸味( 7)巧克力( 8)蔬菜 ( 1)夹心( 2)涂层 四、冰淇淋的主要原料 ( 1)牛乳 ( 2)乳粉 色泽:淡黄粒大脂↑,较黄,含水 5% 气味 颗粒状态 含水量 2% ~3% 溶解度 ( 3)炼乳 ( 4)奶油 ( 1)鲜蛋( 2)蛋粉 ( 1)稳定剂必须具备的条件 ( 2)稳定剂必须具备的性能 ( 3)长用稳定剂 五 、冰淇淋生产工艺 一、冰淇淋的生产工艺流程及配方 (一)生产工艺流程 见图 13 1。 原料检验、称量 ↓ ↓ 配制混合原料 50 60 ℃ 冷 却 ↓ ↓ 均 质 50 60 ℃176。 15 18MPa 老化成熟 ↓ ↓ 巴氏灭菌 77 ℃176。 15min 加香精、色素 85 ℃ 15 30s ↓ 冰棍 凝 冻 ↓ ↓ ↓ ↓ 灌纸杯 浇模 浇模 ↓ ↓ ↓ 加盖 脱模 脱模 ↓ ↓ ↓ 包装 切块 涂巧克力层 ↓ ↓ ↓ 硬化 软质冰淇淋 包装 包装 ↓ ↓ ↓ 检验 硬化 硬化 ↓ ↓ ↓ 成品 硬化 检验 (纸杯) ↓ ↓ 成品 紫雪糕 图 13 1 各种冰淇淋的工艺流程 教 案 首 页 授课顺序 8 学时 2 日期 20 年 月 日 班级 课题 167。 22 冰淇淋配方设计与计算、 混合料配制、均质及杀菌 目的要求 了解:冰淇淋配方设计 掌握:冰淇淋配方计算、混合料配制、均质及杀菌 重点难点 教学过程 讲新课(另附) 教学挂图 无 课后分析 第二章冰淇淋的生产工艺 167。 22 冰淇淋配方设计与计算、混合料配制、均质及杀菌 一、冰淇淋的配方设计 合理的配方设计,有助于配料的平衡恰 当,并保证质量的一致。 配方设计的一般原则 ( 1)主要成分的控制 乳脂肪 8% ~14% 非脂乳固体 8% ~12% 糖类 13% ~16% 稳定剂 % ~% 乳化剂 % ~% 总固性物 32% ~40% (2)主要成分的来源和作用 ①乳脂肪(最昂贵) a 来源:鲜稀奶油(最好)、炼乳、牛乳、全脂乳粉、纯奶油。 b 作用:形体柔润、组织细腻、风味润后、香味剂良好载体和增稠剂。 ②非脂乳固体 a 来源:蛋白质、乳糖、矿物质 b 作用:蛋白质:质地紧密、防止松软粗糙 乳糖:对甜味有轻微促进作用 矿物质:增添咸味,赋予风味 一定范围 矿↑风味 ↑ C 非脂乳固体添加量 非脂乳固体含量= 100非脂乳固体除外的总固性物/ A 100% A周转条件系数 周转快时 A= 周转慢时 A= 乳脂 11% 蔗糖 15% 稳定剂 % 乳化剂 % 100( 11+15++) / 100%=% ( 3) (糖类 ) 来源:蔗糖 作用: 提供甜味 赋予可口性 增加乳香 增加黏度和总固性物含量 不超过 16%,超易产生冰晶且发黏,凝冻 硬化变慢 ( 4)稳定剂 来源:动植物,人工合成 作用:质地柔滑和成型,但不影响冰点。 ~,过量易产生冰结晶使混合料溶解度降低 ( 5)乳化剂 来源:人工合成 作用:降低两相界面的表面张力和乳化作用。 过量产生溶解缓慢和形体及质地上不足,≤ % ( 6)总固性物 来源: 作用: 增加黏度和营养价值,改进质地和形体 能增大膨胀率 阻止润滑,品质也将提高 减少凝东硬化所需热量 注意 :过多混合料黏行将会过大,产生不良冰晶,使质地劣化,不超 42% 二、冰淇淋的配方计算 简单配料计算(原料均是由单一成分组成) 例 31:配制 100kg 混合料,使其中含乳脂肪 10%的稀奶油, 98%非脂乳固体的脱脂乳粉。 蔗糖、稳定剂和水各多少 解:( 1)列出配方成份表 成分名称 含量 数量 kg 脂肪 10% 10 非脂乳固体 10% 10 糖类 15% 15 稳定剂 % ( 2)列出原料成分表 原料名称 配方成分 含量 % 稀奶油 脂肪 40 脱脂乳粉 非脂乳固体 98 蔗糖 糖 100 明胶 稳定剂 90 ( 3)计算原料数量 ①稀奶油用量 10/40%=25(kg) ②脱脂乳粉用量 10/98%= ③蔗糖用量 15/100%=15kg ④明胶用量 ( 4)列出所需原料数量表 原料名称 配料数量 /kg 脂肪成分含量 /% 非脂乳固体 糖 总固体 稀奶油 25 10 —— —— 10 脱脂乳 粉 —— 10 —— 10 蔗糖 15 —— —— 15 15 明胶 —— —— —— 水 —— —— —— —— 合计 100 10 10 15 三、混合料的配制程序 领取原、辅料 按照配方要求及生产能力,计算每次原、辅料的数量,并据此取料 原、辅料的处理 鲜牛乳:在使用鲜牛乳前应经过滤除杂质除例,可用 120 目筛进行过滤 冰牛乳:应先击碎成小块,然后热溶解,过滤再泵入杀菌缸中 乳粉:先加入水溶解,有条件的可用均质机一次,使乳粉充分溶解 奶油:(包括人造奶油和硬化油)应先检查其表面有无杂质,若无杂质时再用刀切成小块,夹道灭菌缸中 稳定剂:(明胶或琼脂)先将其浸入 10min,再加 热至 60~70℃,配制 10%的溶液 蔗糖:在容器中加乳加适量水,加热溶解成糖浆,并经 100 目过筛 蛋类:鲜蛋可与鲜乳一起混合,过滤后均质,冰蛋要先加热融化后使用 蛋黄粉:先于加热到 50℃的奶油混合,再用搅拌机使其均匀分散在油脂中 果汁:果汁一般静置存放会变得不均匀,在使用前应搅匀或均质处理 混合料的酸度控制 混合料的酸度对成品的风味、组织状态和膨胀率有很大关系,酸度随其所含分支乳固体的多少而异。 其数值可将非脂乳固体百分比 (系数) 来计算(如: 11% =%) 酸度来源 蛋白质 无机盐 溶解气体 酵母菌发酵→乳酸 正常酸度 %%(以酸度计) 过高产生的影响: 黏度过高 在生产加工过程中易产生结块现象 配料设备及工具的消毒 配料设备的消毒 导管的消毒 混料配制基本顺序 配料顺序 ( 1)先往配料缸中加入鲜乳,脱脂乳等黏度最低的原料,及半量左右的水 ( 2)加入。发酵乳的生产技术(编辑修改稿)
相关推荐
中起重要作用 新型发酵工业:年产量 115 万吨;产值 150亿;利税 50亿。 酿酒工业(不包括酒精):年产量 2020 万吨左右;产值 450 亿;利税 120 亿。 2,科技进步,技术水平提高 例如:糖化酶的发酵液酶活力由 7000u/ ml 提高至 3000040000u/ ml;味精和柠檬酸三个主要指标:产酸率、转化率和提取率提高 5%左右。 3,积极开发新产品 特鲜味精;无水柠檬酸
TSP ― 环境空气现状评价 ( 1)评价因子: SO NO TSP 三项 ( 2)评价标准:执行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30951996 中二级标准浓度值。 ( 3)评价方法:采用单项标准指数法。 标准指数 Pi计算表达式: Pi=Ci/Coi 式中: Pi—— i种污染物标准指数值; Ci—— i种污染物实测浓度值, mg/Nm3; Coi—— i 种污染物标准浓度值, mg/Nm3。
电气设备交接试验标准》(GB501502006)《工程建设强制性条文》(电力工程部分)第三篇电气 输变电工程《防止电力生产重大事故的二十五项重点要求》(国电发[2000]589号)3 试验前的条件和准备工作 根据试验性质,确定试验项目,组织作业人员学习作业指导书,使全体作业人员熟悉作业内容、作业标准、安全注意事项。 了解被试设备出厂和历史试验数据,分析设备状况。
牛乳迅速降温至 45℃ 以下,接入发酵剂的量为原料乳量的 1%~ 3%。 采用混合菌株发酵时,总接种量不变,两菌株等量接种。 5. 分装、封口、发酵: 接种后,分装于消毒过的酸奶瓶或其它容器中,加盖或封口后送培养箱或发酵室保温发酵 3~ 6h。 6. 冷却后熟: 经检查,酸奶已达到凝固状态 (pH 达 4. 2~ 4. 3)时,取出置 2~5℃ 条件下冷藏 24h 即得成品。 品尝自己制作的酸奶
程 三茅活 动 平台 HR的借力成 长 通道 : 12 劳动争议的特点 劳动争议案件数高速增长 其他性质企业劳动争议案件数明显高于国有企业 劳动者的申诉率高,胜诉率也高 经济发达地区劳动争议多于经济发展滞后地区 依法裁决比重进一步加大 三茅活 动 平台 HR的借力成 长 通道 : 13 劳动争议的原因 宏观原因 法律观念淡薄 法规制定滞后 劳动力供过于求 长期遗留问题 劳动争议的原因
洗脱两种可被吸着的离子时,其被洗脱的能力则决定于各自的洗脱反应的平衡常数。 2020422 ( 3)双电子层理论 • 一切能被含有电解质的溶液润湿的固体表面,都可以吸附这种溶液中某一异性离子而形成双电子层。 • 内层:固体离子运动时,内层也随之运动。 • 外层:外层离子,随着外面溶液浓度和 pH的变化而改变着。 2020422 • [离子 ]降低时,双电层厚度加大; [离子 ]升高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