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经济学工业化农业进步与经济发展(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到 L0 时,假定总产出曲线为水平线,即表示劳动力增加总产出并没有增加。 这时,劳动的边际产出曲线与横轴重合,平均产出曲线逐渐下降并与 C0 曲线相等。 不难看出 ,当 AP = C0 时, TAO = TAC, TAS= 0。 然而,随着剩余劳动力转移,尽管 ,总产出维持不变, 但人均产出则逐渐上升,在人均粮食消费保持不变时,农业剩余逐渐产生并增加。 可见,在 MPL= 0 时,如果将 L0- L1 数量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制造业和服务业等非农产业部门,就将产生出数量为 C0 L0 - C0 L1 (= TAS) 的农业剩余。 W. ,并将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 、 农业剩余转移 和 工业化资本积累 三者联系起来考察,揭示了工业化的初始资本积累机制。 (三)市场贡献 ( Market contribution) 作为 卖者 —— 出售 农产品 市场 贡献 作为 买者 —— 购买 工业品 传统 生产要素 本部门 生产资料 构成 / 来源 现代 生产要素 工业部门 基本 生活资料 本部门 消费资料 构成 / 来源 日用消费品 工业部门 耐用消费品 在 工业化 初期 ,由于农业和农民的 生产资料 和 消费资料 基本上由 农业部门 内部提供。 此时,农业 “ 市场贡献 ” 主要表现为: —— 以 “ 供给者 ” 身份,向 工业 或 城市 提供 粮食 和 原料,从而为工业部门的发展提供来自 供给方面的 “ 推力 ” ; 只有在 农业 生产率水平 和 农民收入水平 显著提高,农业 (农民) 才会作为 “ 需求者 ” ,成为工业品的 购买者( 消费者),从而为工业部门的发展提供来自 需求方面的 “ 拉力 ”。 【 附录: 】 农业市场贡献的度量 指标 1: 农业(农民)对工业品的购买支出占工业品购买总支出的比重; 指标 2: 非农产业活动人口对农产品的购买支出占其总购买支出的比重。 这样,农业市场贡献之大小将受以下因素影响 : 短期:( a)农村人均收入水平; ( b)农村人口购买量和比重 长期:农业的市场贡献将相对下降;但就绝对意义而言,仍可能大幅度上升。 ( 2) “ 市场贡献 ” 的 代价: ( a)当农民 出售 农产品时,市场呈 “ 买方垄断 ”(即 价格由买方决定),因而被迫接受 低价 ; ( b)当农民 购买 工业品时,市场呈 “ 卖方垄断 ”(即 价格由卖方决定),因而被迫接受 高价。 显然,农业和农民 在作出 “ 市场贡献 ” 时, 自身作出了牺牲、 付出了高昂代价。 【 思考题: 】 ( 1) 为什么在工农业产品价格变动和工农业产品相交换时农业和农民总是处于不利地位。 ( 2)分析我国经济增长缺乏 “ 拉力 ” 的 深层原因。 【 附录 2: 】 (a)19521990年,按 农业部门购买工业品支出占全部工业品销售额的比重 计算,农业的市场贡献达 %。 这就是说,我国工业品近一半是在农村市场销售的,换句话说,没有农业、农民和农村这个市场,我国国内市场将要缩小近一半规模。 除非能大量出口,否则,工业部门的发展将会因市场需求不足而严重受阻。 (b)迄今为止,我国农民对消费品的支出远远高于其对生产资料的支出(前者约为后者的 )。 迄今为止,在许多LDCs ,农业的市场贡献(从需求角度看),主要表现为消费资料需求,而对生产资料的需求,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将处于抑制状态。 (参见: —— 郭熙保 《 农业发展论 》 ,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5,第 86 页。 ) 然而, ( c )如果继续上述研究,可能会发现农民的生产资料支出比重已经(或将要)超过消费资料支出。 90s末期以来,我国经济开始出现 ——生产(或产品)尤其是消费品的生产相对过剩、市场相对饱和、卖方市场逐步转向买方市场的现象, ——即经济 “ 紧缩 ”。 然而,这种经济紧缩与市场经济国家经济周期中的紧缩不同,它是战后发展中国家在二元经济结构不断强化背景下,即城市和工业进一步快速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则逐步衰败所产生的后果。 导致这种 ‘ 紧缩 “ 的直接原因是: ( 1)一方面, 90年代终后期以来,城市居民收入水平提高缓慢,使其消费需求增长缓慢;另一方面,由于教育体制、以及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失误,造成城市居民巨大的后顾之忧,使城市居民在收入水平没有明显增长情况下,又形成较强的防护性和安全性储蓄倾向,从而一种抑制了城市较忙消费需求的增长; ( 2)从农村看, 1996年以后,农业生产以及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增幅下降,而农民负担日益增加,使农村和农民的潜在市场需求难以变为现实的市场需求。 进一步的分析思路: ( 1) 影响城市居民收入水平及消费水平的因素分析; ( 2)影响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及消费水平的因素分析。 结论 : —— 农业的 市场贡献 ,不仅是 LDCs 工业化初期( ——作为农产品的提供者),也是工业化继续推进并完成的( —— 作为工业品的需求方或消费者)的重要条件。 (四) “ 外汇贡献 ” ( Foregin exchange contribution) 实现途径: 出口 外汇收入 ; 农产品生产 进口 外汇支出。 第三节 农业与工业:相互关系及变动趋势 在 工业化的不同阶段, 农业 与 工业 的相互关系及变动趋势如下: 一、在 工业化 初期 ,两者关系可概括为: —— “以农促工 ”。 即 农业为工业化做出巨大贡献 (参见: “ 四大贡献 ” )。 二、在 工业化 中期 ,工农业关系应当是: —— “以工促农 ” 或 “ 工业反哺农业 ”。 即 工业部门从 技术 和 组织 /制度 两 方面对 农业 生产 和 农业 劳动 产生积极影响。 ( 1) 对 农业生产 的积极影响 : 1)工业化为农业提供了 现代生产技术手段 ,使农业生产从 手工劳动 向 机械化生产 转变; 2)工业化使 人均收入水平 逐步提高,从而导致人们 消费格局 的改变,进而引起 农业生产结构 的改变; 3)工业化提供了(包括现代化的交通运输手段、现代企业制度、金融制度、市场和服务体系等)现代经济的组织、管理等制度形式,这些将对农业生产的组织、经营和管理方式的变革产生巨大影响。 ( 2) 对 农业劳动 的积极影响: 1)工业化将促进农业生产技术手段的进步和农业生产率水平的提高,导致农业生产对劳动力需求的减少; 2)工业化将引起农业生产中劳动投入的减少、以及资本投入的增加( 因为,与劳动相比,资本供给弹性较大 ),从而在农业总收入中,劳动收入份额将减少。 【 正如张培刚先生指出的,如果将工业化看作是社会生产过程中资本使用的 “ 宽化 ” 和“ 深化 ” 的过程。 那么,农业劳动及其收入份额的下降,在技术上是必然的,在经济上也是必要的。 因为,只有当资本的边际生产率高于其他因素的边际生产率,只有当资本变得相对丰富和廉价,而劳动力变得相对稀缺和昂贵时,才能有效和有利的引进和使用资本,才能全面推进工业化。 】 【 思考题: 】 当前我国工业化处于何阶段。 我国现阶段工农业之间的相互关系怎样。 [ Data: ] 我国中央政府对农业直接补贴( “ 值补 ” ): 2020年 2020年 2020年 427 (亿¥) (其中, 2020年, 对 农资 值补达 276 亿元;对 粮农 值补达 151 亿元。 ) ( —— 来源 : sohu 网, 2020,3,22. ) 三、在 工业化 后期 ,工农业的相互关系及其变动 趋势为: 第一, 农业( 在国民收入中)的 收入 份额 将下降 (但 绝对量 大幅度增长 ); 第二, 农业( 在社会总就业中)的 就业 份额 将下降 (表现为 绝对量 和 相对量 均 将 下降 )。 但 农业, —— 作为 国民经济 “ 基础 ” 的作用, 不仅丝毫没有动摇,反而更加巩固。 【 解释: 】 关于 ” 农业收入份额下降 ” : ( 1)从需求方面看。 由于 粮食需求 的收入弹性较低,因此当人均收入上升到一个合理水准后,人们对粮食的消费需求 将下降 ; 另外,由于 合成材料 的出现,工业部门对 农产品的原料需求 呈 下降 趋势。 ( 2)从供给方面看。 由于农业生产要素(主要指 Ld Lr)的供给弹性较低、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弹性较低、农业生产技术的生产率,以及农业生产的报酬率较低,因此,农业部门的积累率和扩张率也较低。 这样,农业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份额也呈下降的趋势。 关于 ” 农业就业份额下降 ” : ( 1)从要素供给弹性看。 尽管劳动力的供给弹性大于土地,却小于资本,这样,在农业生产中,劳动投入将逐渐减少,资本投入将相对增加。 ( 2)从农业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看,工业化促进了农业生产技术进步和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从而导致农业部门对劳动力需求的下降; ( 3)从工业部门对劳动力的需求看,现代制造业的发展将扩大对劳动力的需求。 这样,在工业化过程中,农业和工业分别对劳动力产生了 “ 推力 ”( Push )和 “ 拉力 ” ( Pull),实现了劳动力由农业向工业部门的职业性转移。 总之, 在工业化 初期: 农业 支撑着 工业的发展 ; 在工业。发展经济学工业化农业进步与经济发展(编辑修改稿)
相关推荐
形式多样 * 大类可以分为物质资本、金融资本、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 SIAS UNIVERSITY 发展经济学 (5)外援的动机 人道主义 * 宗教信仰、人文关怀等 * 政治、军事动机 * 历史动机 * 经济动机 * SIAS UNIVERSITY 发展经济学 (6) 外援的效果 正面的效果 负面的效果 SIAS UNIVERSITY 发展经济学 正面效果 卡森( Cassen,
则由企业和政府瓜分。 企业储蓄占 GDP比重 1992年为 11. 3%, 2020年升至 22. 9%, 而中国家庭储蓄与 GDP之比无明显提高。 ( ——清华经管学院白重恩, 2020。 ) 目前,中国许多税种无立法基础 ( —— 除个人所得税 /企业所得税外) “ 纳税人 ” 与 “ 交税者 ” :权利比较: 前者: ——选出代表与政府谈判; 要求政府节约使用税收收入;
而且,人的生存需要一定的自然环境,如气候、温湿度、 空气等。 ) —— 即 人与自然的 共生性 与 和谐性 , 以及 地理因素对人类状况的 决定性 影响。 其次, 人 在自然界允许 的范围内 , 能创造 出各具特色 的 生产和生活方式 ,以及 社会、经济和文化的 不同结构。 —— 即 人 能适应自然, 并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 最后 , 科技进步在一定程度能 改变 和 减少 地理环境 对
大的项目。 平衡增长是目标,不平衡增长是手段。 基础设施发展战略理论分析 赫尔希曼 把经济活动区分为社会间接资本(即基础设施)与直接生产活动或者是直接性生产投资。 社会间接资本过剩条件下的发展 社会间接资本短缺条件下的发展 ( 一 ) 基础设施超前发展论 ( 二 ) 基础设施滞后发展论 (一)基础设施超前发展论 罗森斯坦 罗丹 基础设施应优先于直接生产性投资
为 92万美元, 2020年 351万, 2020年 411万 外商的大资金并购上升,如汇丰保险 亿美元增持平安保险股份;印度米塔尔钢铁公司 %的股份 斩首行动的隐患 什么是外债 发展中国家外债的现状 外债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发展中国家预防和解决外债问题的方案 外债的定义 外债的种类 关于外债的几个相关概念 根据国际清算银行、 IMF等的定义
1950~ 1979,总和未超过 10亿美元 1980,为- 亿美元 1981~持续增长 目前, 总量达 一万亿美元,超过日本, 居世界第一; 人均量仅 $ 600, 不足日本人均量的 1/10. 【《 经济学消息报 》 07, 03, 02. (6)】 (完) Lorenz 曲线 ( Lorenz Curve) 【 图示 】 纵轴 ——收入百分比; 横轴 ——人口百分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