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经济学基础设施与经济发展(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大的项目。  平衡增长是目标,不平衡增长是手段。 基础设施发展战略理论分析  赫尔希曼 把经济活动区分为社会间接资本(即基础设施)与直接生产活动或者是直接性生产投资。  社会间接资本过剩条件下的发展  社会间接资本短缺条件下的发展  ( 一 ) 基础设施超前发展论  ( 二 ) 基础设施滞后发展论 (一)基础设施超前发展论 罗森斯坦 罗丹  基础设施应优先于直接生产性投资,超前发展。  基础设施存在供给的不可分性 基础设施超前发展的原因  ( 1)基础设施是直接生产部门赖以发展的基本条件。  ( 2)基础设施是外在经济最重要的源泉,为厂商和社会各个部门带来种种便利,提高获利能力。  ( 3)基础设施具有间接生产性,其最重要的产品是增加其它产业的投资机会。 基础设施供给的不可分性  ( 1) 基础设施存在配置上的初始集聚性。  基础设施项目规模宏大、配套性强,必须同时建成才能发挥作用,因而一开始就需要有大量投资作为创始资本。  例如,要建成一个水力发电站,不仅要整修河道、建筑水坝和水库,而且需要建设电站建筑,购买电机设备,修筑公路,安装通讯设施,建造有关生活服务设施等等。 ( 2)基础设施建设有较长酝酿期  与直接生产部门比较,基础设施建设周期长,投资资金难以在短时期内回收。  以交通运输业为例,一般铁路线路的建设需要5~8年时间,加上建设前期的准备工作,往往需要10年以上时间。 大型运输网的建设则往往需要几十年的时间。 ( 3)基础设施提供的服务不能进口或购买  非贸易品,不能进口。  基础设施产业必须优先于那些能更快地产生收益的、具有直接生产性的投资。  发展中国。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