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经济学基础设施与经济发展(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大的项目。 平衡增长是目标,不平衡增长是手段。 基础设施发展战略理论分析 赫尔希曼 把经济活动区分为社会间接资本(即基础设施)与直接生产活动或者是直接性生产投资。 社会间接资本过剩条件下的发展 社会间接资本短缺条件下的发展 ( 一 ) 基础设施超前发展论 ( 二 ) 基础设施滞后发展论 (一)基础设施超前发展论 罗森斯坦 罗丹 基础设施应优先于直接生产性投资,超前发展。 基础设施存在供给的不可分性 基础设施超前发展的原因 ( 1)基础设施是直接生产部门赖以发展的基本条件。 ( 2)基础设施是外在经济最重要的源泉,为厂商和社会各个部门带来种种便利,提高获利能力。 ( 3)基础设施具有间接生产性,其最重要的产品是增加其它产业的投资机会。 基础设施供给的不可分性 ( 1) 基础设施存在配置上的初始集聚性。 基础设施项目规模宏大、配套性强,必须同时建成才能发挥作用,因而一开始就需要有大量投资作为创始资本。 例如,要建成一个水力发电站,不仅要整修河道、建筑水坝和水库,而且需要建设电站建筑,购买电机设备,修筑公路,安装通讯设施,建造有关生活服务设施等等。 ( 2)基础设施建设有较长酝酿期 与直接生产部门比较,基础设施建设周期长,投资资金难以在短时期内回收。 以交通运输业为例,一般铁路线路的建设需要5~8年时间,加上建设前期的准备工作,往往需要10年以上时间。 大型运输网的建设则往往需要几十年的时间。 ( 3)基础设施提供的服务不能进口或购买 非贸易品,不能进口。 基础设施产业必须优先于那些能更快地产生收益的、具有直接生产性的投资。 发展中国。发展经济学基础设施与经济发展(编辑修改稿)
相关推荐
到 L0 时,假定总产出曲线为水平线,即表示劳动力增加总产出并没有增加。 这时,劳动的边际产出曲线与横轴重合,平均产出曲线逐渐下降并与 C0 曲线相等。 不难看出 ,当 AP = C0 时, TAO = TAC, TAS= 0。 然而,随着剩余劳动力转移,尽管 ,总产出维持不变, 但人均产出则逐渐上升,在人均粮食消费保持不变时,农业剩余逐渐产生并增加。 可见,在 MPL= 0 时,如果将 L0-
形式多样 * 大类可以分为物质资本、金融资本、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 SIAS UNIVERSITY 发展经济学 (5)外援的动机 人道主义 * 宗教信仰、人文关怀等 * 政治、军事动机 * 历史动机 * 经济动机 * SIAS UNIVERSITY 发展经济学 (6) 外援的效果 正面的效果 负面的效果 SIAS UNIVERSITY 发展经济学 正面效果 卡森( Cassen,
则由企业和政府瓜分。 企业储蓄占 GDP比重 1992年为 11. 3%, 2020年升至 22. 9%, 而中国家庭储蓄与 GDP之比无明显提高。 ( ——清华经管学院白重恩, 2020。 ) 目前,中国许多税种无立法基础 ( —— 除个人所得税 /企业所得税外) “ 纳税人 ” 与 “ 交税者 ” :权利比较: 前者: ——选出代表与政府谈判; 要求政府节约使用税收收入;
为 92万美元, 2020年 351万, 2020年 411万 外商的大资金并购上升,如汇丰保险 亿美元增持平安保险股份;印度米塔尔钢铁公司 %的股份 斩首行动的隐患 什么是外债 发展中国家外债的现状 外债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发展中国家预防和解决外债问题的方案 外债的定义 外债的种类 关于外债的几个相关概念 根据国际清算银行、 IMF等的定义
1950~ 1979,总和未超过 10亿美元 1980,为- 亿美元 1981~持续增长 目前, 总量达 一万亿美元,超过日本, 居世界第一; 人均量仅 $ 600, 不足日本人均量的 1/10. 【《 经济学消息报 》 07, 03, 02. (6)】 (完) Lorenz 曲线 ( Lorenz Curve) 【 图示 】 纵轴 ——收入百分比; 横轴 ——人口百分比;
化 国外的经验( 2) 转折期的始点就是刚跨入工业化中期阶段的时间。 以钱纳里和赛尔昆等设计的标准国家模式为基准,按照从最不发达国家到最发达国家变化过程完成 1/3时界定为进入 工业化中期阶段 , 这时国民经济结构的“阈值”为 : 人均 GNP 超过 200美元 (注:为 1964年按汇率换算的美元。 ); 人口城市化率超过 %; 国内生产总值产业结构: 农业低于 39%,工业超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