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经济学产业结构的变动(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家盐谷佑一利用产业关联理论,对霍夫曼工业化经验法则重新论证。 他采用消费资料和资本资料的产品分类,采用总产值进行数量统计。 其计算结果表明:  ( 1)在较长的历史时期中,霍夫曼比率稳步下降,资本资料工业比重上升是一普遍现象;  ( 2)从霍夫曼比率来看,日本在工业化时期即其重化工业化阶段,下降很明显,与霍夫曼工业化经验法则吻合,但工业化水平较高的国家如美国、瑞典,按其最终产品划分的两部门比率是较稳定的,没有按照霍夫曼工业化经验法则发展,这也说明霍夫曼工业化经验法则不能反映整个工业化过程。  工业部门结构变动规律的研究  钱纳里从经济发展的长期过程考察了制造业内部各产业部门的地位、作用的变化,为了解工业部门结构的变动趋势奠定了基础。 特别是他在运用产业关联理论深入地考察制造业各产业部门地位作用变化的同时,还揭示出制造业结构转换的原因,即产业间存在着产业关联效应。 钱纳里运用截面分析,对 20世纪 50年代具有不同收入水平的国家的工业结构差异进行了比较研究。 他把工业部门分为 3类:投资物品及相关产品、其他中间产品和消费产品。 与霍夫曼相比,钱纳里把中间产品单独分为一类,而在霍夫曼那里,中间产品或归于资本品或归于消费品。 不同工业部门的细分及随人均收入的变化趋势,见表 153。  结构转换与总量增长的关系  产业结构转换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  产业结构转换离不开经济增长过程。 从较长的经济发展过程看,经济的总量增长与产业结构变动是紧密相联和互为因果的。 钱纳里、鲁宾逊等人,以新古典总量增长模型为基础,加进结构变量,以统计分析的方法研究了结构变量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这一研究所设立的多元回归方程为:  GY为总的经济增长( GNP);( I/Y)为投资同 GNP的比率(资本存量增长的替代变量); GL为劳动力的增长;X3为劳动质量(或教育)的度量; XA为劳动力从农业向非农业转移的度量; XE为出口增长的度量; XF为国际收支逆差的度量; XD为发展水平的度量。  结构转换与总量增长的关系  产业关联与总量增长  产业关联就是产业间的联系方式,即产业间的投入产出关系。 投入产出关系构成产业关联的物质基础。 分析产业间投入产出关联最有效的工具是投入产出表 ,它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瓦西里 列昂惕夫( W. Leontief)于 20世纪 30年代创立的。 利用投入产出表可十分清楚地表示在投入产出过程中产业间所发生的一切联系。 见表 155 投入产出平衡表  产业关联  产业间发生联系是源于两种经济活动:  一是该产业的生产投入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