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块式无砟道床施工组织设计(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行。 ②均枕:按照组装平台上枕块的定位线均枕,并对轨枕表面进行清理。 为了节省轨排组装时间,要再次检查调整轨枕位置。 ③上轨道排架:龙 门吊将轨排架放在组装平台上,人工用撬杠移动轨枕,使扣件铁垫板螺栓孔与轨枕上螺栓孔位置对齐,然后安装锚固螺栓。 ④复查轨枕位置并上紧扣件。 安装扣件注意事项:安装前检查螺栓孔是否有杂物,螺栓螺纹上是否有砂粒等,螺栓涂抹专用油脂,将螺栓放入螺栓孔内,用手试拧螺栓,看是否能顺利旋进,若出现卡住现象,则调整后重新对准、放入,按照扭矩要求用专用扳手上紧螺栓,扣件与轨枕顶、钢轨底必须密贴。 复查轨排的螺栓安装质量及轨枕间距。 (T型螺栓 W1型弹条安装时扭距约 120N. m,锚固螺栓扭距为 300~ 350 N. m)。 ⑵轨枕安装检 查方法及标准 参见表 2. 表 2 轨枕铺设允许偏差及检验方法 序号 检查项目 允许偏差 检验方法 1 轨枕间距 177。 5mm 尺量 2 相邻轨枕承轨台中心高差 177。 水准仪 16 3 轨枕承轨台底坡 1/35~ 1/45 专用量具 4 每轨两承轨台相对翘曲度 1510mm 100mm 范围内四点误差< 专用量具 轨排就位 ⑴轨道排架就位 根据底板测设的轨道中心点位,两侧边墙高程控制点,将组装好轨排吊运就位,龙门吊用低速档位,在轨排落地之前,螺栓支腿完成 PVC 套管安装。 误 差控制:高程 10mm~ 0、中线 10mm。 充分利用相邻的两轨排间距允许误差范围调整轨缝。 ⑵粗调 轨道的精度调整由轨排支腿和千斤顶完成。 其中轨 1435mm 和 1: 40的轨底坡度为定值不调。 原则先中线后水平顺序进行。 高程调整:先拉水平线,旋转竖向调节螺杆将轨排调整到规定标高。 中线对位:利用直尺找出轨道中心位置,在中心位置吊锤球,用千斤顶调节轨排使锤球与放样中心点重合为止。 粗调精度一般为:中线允许偏差可控制在 5mm,轨面高程允许偏差控制在0~ 5mm,两个指标最大均不超过。 同时一定要注意轨排架前后位置,不得越过施工放样测量的 的点位里程,以免造成相邻道床板轨枕间距的误差过大。 ⑶夹板连接 粗调完成后,轨道排架间使用钢轨专用夹板,每接头按 1342 顺序拧紧螺栓。 综合接地 17 ⑴道床板板间接地 每两块相邻道床板设计有不锈钢接地端子。 纵向接地钢筋的两个端头各设有一个接地端子,端子的接口面朝上,口面与道床板顶面齐平,每两块道床板相邻的接地端子之间的中心距离不得大于 30cm(不锈钢连接钢缆设计长度 40cm)。 接地端子固定:将端子的尾部钢筋和上层纵向接地钢筋焊接完成。 接地端子设置万州方向的左侧。 ⑵单元接地 纵向每 100m设计一个接地单元,与贯通地线单点 “ T’ 型连接一次, “ T’型连接设置在接地单元的中部,单元之间的纵向钢筋不连通。 模板安装 ⑴工艺方法及步骤 侧模安装:有砟道床结构地段采用 2[18 槽钢,无砟道床结构地段采用 [30槽钢。 安装轨排后安装钢模,钢模安装后不加固,待轨排精调完毕后进行模板加固,采用Φ 16钢筋与轨排定位,间距 2m。 模板与电缆槽之间采用 5cm*5cm方木支撑,间距 2m。 伸缩缝安装:采用两块钢板夹泡沫,钢板顶部采用角钢加强。 轨排粗调后安装伸缩缝模板,轨排精调完毕将模 板调整正确位置后用钢筋卡卡住模板并固定。 ⑵工序标准及验收 ①模板与地面密贴,相邻模板间接缝严密,模板安装及加固不能扰动轨排。 18 ②模板安装质量检查项目:纵向模板干净;脱模剂分布均匀;变形模板不能使用;混凝土保护层最小厚度;目测纵向模板与下部结构顶面保持垂直。 ③道床模板安装质量标准和检查方法符合表 3 规定 表 3 模板安装误差表 序号 项 目 允许偏差( mm) 备注 1 顶面高程 177。 5 采用尺量检查,每块板检查三处 2 宽度 177。 5 3 中心位置 2 轨排精调 ( 1)步骤 A、确 定全站仪坐标。 每工作面配备 1 台具有自动搜索、跟踪、计算、传输数据功能的全站仪。 全站仪采用自由设站法定位,通过观测附近 8 个固定在隧道边墙上的控制点棱镜,自动平差、计算确定位置。 改变测站位置,至少要交叉观测后方利用过的 6 个控制点。 B、测量轨道数据。 全站仪测量轨道精测小车顶端棱镜,小车自动测量轨距、超高。 C、反馈信息。 接收观测数据,通过配套软件,计算轨道平面位置、水平、超高、轨距等数据,误差值将迅速反馈到精测小车的电脑显示屏幕上,指导轨道调整。 D、调整中线。 采用双头调节扳手,左右同时调整轨向锁定器。 19 E、调 整高程。 用普通六角螺帽扳手,旋转竖向螺杆,调整轨道水平、超高。 高度尽量往上调整,不下调。 ( 2)方法 为了得到更为准确的测量数据,轨道检测小车需要 “定点定位,两点一线,由远及近,顺序进行”的使用原则,并结合“测点距离、平差精度、同测点的测量绝对偏差值”来综合判断测量数据的精度。 A、步骤:将轨检小车放置在轨排架上,在轨排架支撑柱处停放小车,拧紧刹车;全站仪精确照准轨检小车上的棱镜,使用全站仪精测模式测量出轨检小车的几何定位情况,通过轨检小车内的传感器计算出轨道定位的几何偏差;使用调整系统调整轨排架。 B、 精调顺序:对某两个特定轨排架(见图 3)而言,精调顺序为: 1→ 3→ 1→ 2→ 3→ 2→ 3→ 4→ 5→ 3→ 4→ 6→ 4→ 5→ 6→ 5→ 6 图 3 精调顺序 C、顺接过渡方法:以两个设站区间(见图 4)为例。 相邻设站点间隔 60m,精调测量区间为距设站点第 10~ 80m范围,每两个设站点之间各留有 10m 的顺接段和顺接过渡段。 原理: 20 ①因使用了不同的 CPⅢ控制点,全站仪设站测量平差的精度也有所不同,对过渡段的三个点使用不同的设站进行测量的时候,所得到的轨道偏差数据有所不同; ②因为同点位,不同设站点测量得到的数据不同,为保证 轨道的高平顺性,需要对顺接段后的测点进行顺接过渡处理; ③顺接过渡段的设置长度同两设站点测量的同测点绝对偏差值大小有关,根据测量偏差值的大小来确定顺接过渡段的长度,测量偏差量越大,过渡段段设置长度越长,一般可取 4~ 10m(图中以 10m为例)。 图 4 设站测量平面示意图 顺接过渡方法: 一般来讲,在 CPⅢ点精度、设站精度、全站仪精度、轨检小车精度符合规范要求的情况下,两设站点测量同测点的绝对偏差值不会大于 2mm;顺接段在站点 2 测量的偏差值不大于 2mm 时,不必进行调整;顺接段在站点 2 测量的偏差值大于 2mm 时,则需要检查设站点 1 和设站点 2 的设站精度,如设站精度没有问题,则需要对 CPⅢ控制点进行复测,以确保 CPⅢ点的整体精度;过渡段从顺接段后的第一个轨排架开始,依次比上一个轨排架偏差 ,直到绝对偏差约为零为止。 ( 3) 工序质量标准及验收检验方法 21 表 4 轨排精调控制表 项 目 允 许 偏 差值 轨距允许偏差 177。 1mm(铺长轨后的偏差为 2 +1mm),变化率不得大于 1‰ 水平允许偏差 一般按照 mm控制(铺长轨后的偏差为177。 2mm) 轨向允许偏差 2mm/10m弦 高低允许偏差 2mm/10m弦 轨枕间距允许偏差 177。 5mm 轨面高程允许偏差 一般按照177。 mm控制(铺长轨后的偏差177。 2 mm) 轨道中线允许偏差 一般按照177。 mm控制(铺长轨后的偏差 2mm) 线间距允许偏差 一般按照 +2, +5mm控制(铺长轨后的偏差 0, +5mm) 两次设站的测量数据差值 一般宜小于 ;允许最大的差值可不大于 2mm。 ( 4) 精调注意事项 ①所有测量仪器必须按相关标准实行定期标定。 ②测量区域尽量减少其它施工作业。 ③轨排精调后就采取防护措施,严禁踩踏和撞击。 ④轨排精调后应尽 早浇筑混凝土,如果轨排受到外部扰动,或放置时间过长。 或环境温度变化超过 15℃时,必须重新检查确认仍合格后,方能浇筑混凝土。 ⑤在工作方面狭窄的隧道内施工,必须加强调度指挥、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 ⑥每次精调测量前,都必须对轨道检测小车的轨距、水平进行检查确认是否需在校核。 ⑦为减少误差,测量时应记录精调时的全站仪设站位置和测量段落,以和后期调整时的测量保持一致。 混凝土浇注 ⑴工艺步骤 22 ①准备工作:清理底板浇注面内杂物。 为确保轨枕与新浇混凝土的结合良好,需在浇筑前在轨枕表面洒水。 用防护罩覆盖轨枕、 扣件。 检查螺杆调节器螺杆是否出现悬空,隔离套是否装好。 ② 浇筑混凝土前,如果轨道放置时间过长(超过 24 h),或环境温度变化超过 15℃ (钢轨长度 15 m 时),或受到外部条件影响,必须重新检查或调整。 ③混凝土输送:按照配合比配制混凝土,利用混凝土运输车将混凝土运至施工现场后,检测每车混凝土的坍落度和含气量及温度等指标。 采用 输送泵浇注 混凝土,浇注时的坍落度以 16cm 为宜。 ④混凝土浇筑 采用泵送时,橡胶泵管口应在轨排上方且下料方向基本垂直轨排。 通过移动下料管控制混凝土标高。 ⑤移位:混凝土需 1 个轨枕间距接 1 个 轨枕单向连续浇筑,让。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