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染废水采用a47o活性污泥法的调试技术(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降低,随着  从  处开始下降并接近 1 ,则本国进口品价格因贸易壁垒提高而提高,同时没有外国资本进入对本国商品价格产生影响,总的来看,本国价格指数上升。 可以看出,只要市场开放度水平位于“区位调整陷阱”内,单边贸易政策就具有古典理论中的价格含义,即单边贸易保护提高本国的价格总水平,换言之,单边开放降低本国的价格总水平。 当本国的市场开放度  下降到 1 以下并进一步不断下降时,外国资本开始向本国转移,本国生产份额上升,本国价格指数改变原来的上升趋势,开始 下降,这种状况将一直持续到所有工业生产都集中到本国或  达到 0 为止。 引入区位调整成本后贸易保护的价格含义可用图 63表示。 图 63 区位调整成本 与降价效应 资料来源: Ridhard Baidwin, Rikard Forslid, Philippe Martin, Gianmarco Ottavino and Frederic RobertNicoud: “Economic Geography and Public Polic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20, . 图 63表述了本国自 * 开始执行单边贸易保护政策直到将  降为 0对本国价格总水平影响的一个全过程。 A点是两国贸易保护水平相同的初始位置,这时本国拥有一半的工业份额;在市场开放度  下降到 1 这一阶段,资本不转移,工业份额维持不变,不存在降价效应,本国价格总水 平上升;从 B 点开始,随着市场开放度  继续下降,资本开始向本国转移,本国工业份额上升,价格总水平下降,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所有工业集中到本国,这时对应的市场开放度  记为 CP ;在  从 CP 进一步下降到 0这一阶段,由于所有工业已经都集中到本国,价格总水平保持不变。 然而,图 63所示的情形也未必是唯一的,当 外国的保护水平充分高时,即使本国将贸易壁垒提高到最高,也就是 0 ,也不能使工业完全集中到本国,对应到图 中,这意味着不存在大于 0 的 CP。 从中可以看出,如果一国的市场开放度位于“区位调整陷阱”以外,单边贸易保护政策可以降低该国的价格总水平。 在“区位调整陷阱”以外,本国的单边贸易保护虽然可以降低价格指数,但是,下降的起点处的价格指数是高于初始的价格指数的,以图 63所示的情形为例, B点的价格指数一定高于 A点。 这样,我们很自然地会 产生疑问:当本国将开放度从  下降到 0 时,本国的价格指数前后相比是上升还是下降了。 如果上升了,则本国无论怎样单边提高贸易壁垒都将得不偿失,还不如停留在初始位置好。 这个问题比较复杂,但可以简单地归纳为三种情形加以分析。 如果资本流动完全自由,即区位调整成本为零,这实际回到了前面的简单情形下的结论,即本国的单边保护能降低价格指数;如果区位调整成本非常大,资本流动被完全限制,这实际对应着“区位调整陷阱”覆盖整个开放度的情形,本国的 单边贸易保护只会提高价格指数,这就是前面得出的单边贸易保护提高本国的价格总水平的结论。 由此不难推断:在区位调整成本从零增加到百分之百的过程中,一定存在一个临界值,当实际的区位调整成本大于该临界值时,本国无论怎样单边提高贸易壁垒也不能使价格指数降低到初始水平以下,但当实际的区位调整成本小于该临界值时则可以。 总结上面的讨论,则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如果区位调整成本很大,则本国的单边贸易保护政策提高国内价格总水平;如果外国的贸易壁垒非常低以及本国的聚集力很强,则区位调整的市场开放度临界值较低。 这一结论是很直观的 ,当外国市场开放度较高时,企业发现从本国向外国消费者提供产品相对更容易,企业就易于被吸引从而转移到本国来;聚集力的影响也类似,当聚集力较强时,受聚集力自我强化作用的影响,外国资本更易于被吸引到本国来。 进口替代政策失效的原因 贸易保护的降价效应为制定进口替代政策提供了依据,但区位调整成本的存在表明贸易保护的降价效应并非是绝对的,因而,要实行进口替代政策,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 现实中进口替代政策失效的原因除了区位调整成本外,还可能涉及市场规模过小和比较劣势这两个因素,下面简单说明。 ( 1)市场规模 即使 是大力提倡 进口替代政策的学者,通常也承认国家的市场规模很重要。 如果规模经济效应很大但国内市场规模很小,那么单边贸易保护对该国生产的促进作用将很小从而很可能使进口替代政策失效。 对应到上面表述的情形中,如果允许市场规模不对称,当本国的相对市场份额非常小时,本国即使把贸易壁垒提高到完全禁止进口的程度,国内价格指数仍然高于初始贸易壁垒相同时的水平,因此外国资本不会进入,进口替代政策无效。 ( 2)比较劣势 由于同样的原因,当一国的某些工业部门与国外相比处于明显的比较劣势时,如果该国实行进口替代政策,对这些部门提供 单边贸易保护,最后也很可能归于失败。 单边贸易保护政策可以降低本国的价格指数(即存在降价效应)与传统观点是相悖的。 这种结论,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 我们 的假设,即除了对进口的保护程度不同以外,企业对在哪一个国家生产是完全无差异的,即每个国家不存在比较优势,企业关注利润率而不在意生产区位,从而逐利的资本流动使得实行单边贸易保护的国家可以拥有更高的生产份额。 然而,研究现实世界中的贸易政策时,比如研究保护导向的经济发展战略时,首先考虑的是国家的比较优势。 而前面并没有考虑比较优势问题。 重新考虑简单情形的假设条件容易发现这一点,两国要素禀赋相同排除了赫克歇 尔 俄林提出的比较优势;两国相同的生产技术又排除了李嘉图提出的比较优势。 福斯里德和伍顿 (2020)研究国家之间的 生产技术 比较优势 (即李嘉图提出的比较优势 )后指出,当一国工业生产存在很大的比较劣势时,提高进口壁垒的政策很可能使该国蒙受巨大损失,原因在于单边贸易保护降低了消费者可以获得的产品种类数目,扭曲了资源配置,提高了国内价格指数,降价效应失效。 综上所述,单边贸易保护政策确实有可能通过降价效应吸引外国资本进入,提高本国工业生产份额,促进工业化发展,但是却是有条件的,正因为这种条件,单边贸易保护并非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提高一国的工业生产份额,现实中,许多发展中国家曾经实行的试图通过进口替代政策促进国家工业化发展的战略大都 走向失败。 第三节 贸易自由化与工业化 在满足一定条件情况下,单边贸易保护政策可以促进工业化,但进行贸易政策分析时只着眼于降价效应是远远不够的。 实际上,在一定条件下,与贸易保护政策完全相反的贸易自由化政策也能促进工业化。 如果对工业生产的产品进行分类,考虑到中间投入品,我们会发现贸易自由化其实是有可能促进工业化的。 现在我们假设一国的工业企业在进行生产时需要进口外国的工业产品作为中间投入品,从而工业生产中存在中间产品的前后向联系,即所谓的“垂直联系”。 这种假设无疑更接近现实。 帕格和维纳布尔斯 (1997,1999)最早对贸易自由化促进工业化的可能性进行了研究,他们利用模型提供了一系列数值实例。 然而,由于模型处理上的极大困难,他们没能给出结论与特定假设之间的精确关系。 虽然如此,他们的发现具有超出具体实例的普遍意义。 下面介绍在资本流动情形中引入工业生产中的垂直联系以后贸易自由化与工业化之间的关系。 一、局部贸易自由化 在不存在中间投入品的情况下,单边贸易保护使消费支出从进口品转向国内产品,因此单边贸易自由化降低对工业的吸引力。 然而,如果假设工业企业使用进口产品作为中间投入品,那么贸易自由化就会起到新的作用。 在一定程 度上,一国的贸易自由化可以降低进口的中间投入品的价格,节约生产成本,从而提高对工业生产的吸引力。 引入中间投入品引发的垂直联系,则工业企业的可变投入既使用劳动又使用其他所有工业企业的产品(作为中间投入品),这意味着工业品可被分为两部分,一部分被用作最终消费品,另一部分被用作其他企业生产工业品时的中间投入品,这两部分产品本身并没有不同,只是用途不同而已,并且存在进出口。 因此既存在需求关联的循环累积因果关系(企业购买工业品作为中间投入导致生产的转移将引起支出的转移)又存在成本关联的循环累积因果关系(一国工业生产份 额的上升降低本国生产的中间投入品的价格导致对工业生产的吸引力更大)。 由于资本总是向收益率更高的地方流动,因此可以假设资本追逐利润的跨国流动使均衡时所有资本都获得相同的收益。 在存在中间投入品进口的情况下,贸易壁垒对中间投入品进口和最终消费品进口所起的作用完全不同,要分别考虑针对中间投入品和最终消费品的市场开放度,也就是说,即使是进口同一种工业品,因为用途不同(消费或用作中间投入),进口壁垒也可以不同。 假定一国政府可以针对最终消费品和中间投入品设置不同的进口壁垒,虽然该国提高最终消费品的进口壁垒所导致的效果与 前面介绍的降价效应完全相同,但发生戏剧性变化的是,该国提高对中间投入品的进口壁垒意味着该国企业获得进口中间投入品需要支付更高的价格,从而企业的生产成本上升,企业利润率(资本收益率)下降,不利于该国工业份额的提高,这又进一步不利于该国工业品价格指数的降低。 也就是说,提高针对中间投入品的进口壁垒既不利于为本国企业提供更多且廉价的中间投入品,也不利于工业品的出口,最终更加不利于该国工业份额的提高。 容易看出,需求关联和成本关联的两个循环累积因果关系都蕴含在这一过程中,它们导致的自我强化的聚集力是不容忽视的。 因此,一 国提高中间投入品的进口壁垒对该国的工业化起阻碍作用,换句话说,就中间投入品而言,贸易自由化促进工业化。 上述这种类型的针对中间投入品的局部的贸易自由化确实促进了工业化的发展。 许多发展中国家也正是通过提高最终消费品的进口壁垒同时降低中间投入品的进口壁垒,促进了本国的工业化发展。 因为这种案例的存在,国际贸易理论中出现了一个新词,即“贸易保护效率”。 这意味着最终消费品和中间投入品的进口壁垒不同时,贸易保护的效率并不仅仅反映在最终消费品的关税上。 这样,我们可以得出很重要的结论,即如果一国在最终产品市场上通过贸易壁垒 避免来自外国企业的竞争,并在中间投入品市场上提高市场开放度,则可以降低该国的工业生产成本,提高对工业生产的吸引力,这种局部的贸易自由化政策有利于工业化的发展。 二、全面贸易自由化。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