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毒理学外源化学物致癌作用(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毒物致癌作用的基本方法 (二)剂量选择和动物数量 中及低剂量组则按等比级数下推,如分别为上一个剂量水平的 1/2或 1/3。 低剂量组应不影响动物的正常生长、发育和寿命,即不产生任何毒性效应。 但低剂量组应高于人的接触剂量,一般不低于高剂量的 10%。 中剂量组介于高、低剂量之间,如有可能按受试物的毒物动力学性质来确定。 对照组除不给受试物外,其他条件均与试验组相同。 同时应设阴性 (溶剂或赋形剂 )对照组。 必要时可设阳性对照组,阳性致癌物最好与受试物的化学结构相近。 动物数量: 每组至少有雌雄各 50只动物,希望在出现第一个肿瘤时,每组还有不少于 25只动物。 第三节 观察化学毒物致癌作用的基本方法 第三节 观察化学毒物致癌作用的基本方法 (三)染毒途径 经口染毒是将受试物给予实验动物的常用途径,一般把受试物掺人饲料或饮水中连续给予动物 (5~ 7天/周 )。 若掺入后的适口性不良,可用灌胃法。 掺入浓度要定期监测,观察其均匀性和稳定性,掺入的浓度一般不超过 5%。 经皮染毒,涂敷受试物的面积一般不少于动物体表总面积的 10%。 必须保证受试物与皮肤良好接触,并防止动物舔食。 每天涂抹一次,每周 3~ 7次。 吸入染毒,每天染毒 4小时,每周 5~ 7天。 染毒柜内受试物浓度应定期或连续监测,其分布应均匀、恒定。 其他注射途径可根据需要采用。 第三节 观察化学毒物致癌作用的基本方法 (四)试验期限 ICH(1997)建议参考下面几条准则: (1)一般情况下,试验期限小鼠和仓鼠应为 18个月,大鼠为 24个月;然而对于某些生命期较长或自发肿瘤率低的动物品系,小鼠和仓鼠可持续 24个月,大鼠可持续 30个月。 (2)当最低剂量组或对照组存活的动物只有 25%时,也可以结束试验,对于有明显性别差异的试验,则试验结束的时间对不同的性别应有所不同,在某种情况下因明显的毒性作用,只造成高剂量组动物过早死亡,此时不应结束试验。 一个合格的阴性对照试验应符合下列标准: ①因自溶、同类自食,或因管理问题所造成的动物损失在任何一组都不能高于 10%。 ②小鼠和仓鼠在 18个月,大鼠在 24个月时各组存活的动物不能少于 50%。 第三节 观察化学毒物致癌作用的基本方法 (五)观察和结果分析 1.一般观察 每天观察受试动物一次,主要观察其外表、活动、摄食情况等。 在实验最初三个月每周称体重一次,以后每两周称体重一次。 经饲料或饮水给以受试物时,应记录食物消耗量或饮水量,以计算受试物的摄入量。 观察时要注意有无肿瘤出现、肿瘤出现时间及死亡时间。 老年动物多病易死,应加强巡视,防止动物死亡后未及时刻验,发生尸体组织自溶。 2.病理检查 动物自然死亡或处死后必须及时进行病理检查,包括肉眼和组织切片检查。 组织切片检查应包括已出现肿瘤或可疑肿瘤的器官和肉眼检查有明显病变的器官,应注意观察癌前病变。 通过病理检查确定肿瘤的性质和靶器官。 第三节 观察化学毒物致癌作用的基本方法 (五)观察和结果分析 3.结果分析 统计各种肿瘤的数量 (包括良性和恶性肿瘤 )及任何少见的肿瘤、患肿瘤的动物数、每只动物的肿瘤数及肿瘤潜伏期。 肿瘤发生率 (% )= (实验结束时患肿瘤动物总数 /有效动物总数 ) 100% 式中,有效动物总数指最早发现肿瘤时存活动物总数。 肿瘤潜伏期即从摄入受试物起到发现肿瘤的时间,因为内脏肿瘤不易觉察,通常将肿瘤引起该动物死亡的时间定为发生肿瘤的时间。 应对试验结果进行仔细的统计学分析,并研究剂量 — 反应关系。 第三节 观察化学毒物致癌作用的基本方法 致癌试验阳性的判定标准 [WHO(1969)]: (1)对于对照组也出现的一种或数种肿瘤,试验组肿瘤发生率增加; (2)试验组发生对照组没有的肿瘤类型; (3)试验组肿瘤发生早于对照组; (4)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每个动物的平均肿瘤数增加。 在进行试验的两个物种两种性别动物中,有一种结果为阳性,即认为该受试物有致癌性。 两个物种两种性别动物试验结果均为阴性时,方能认为未观察到致癌作用。 第三节 观察化学毒物致癌作用的基本方法 第三节 观察化学毒物致癌作用的基本方法 结果报告: 应着重报告发现肿瘤的部位、数量、性质、癌前病变,以及其他毒性效应; 应报告剂量 — 反应关系及统计学分析结果。 如在动物组织中观察到良性和恶性肿瘤,并有良性肿瘤向恶性化进展的证据,在进行统计学分析之前将良性和恶性肿瘤合并是适宜的,但仍希望分别对良性和恶性肿瘤分别进行统计学处理。 评价该试验不同剂量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的相对数量可有助于确定该受试动物对受试物的剂量反应关系。 另一方面,如果仅观察到良性肿瘤,并无恶性化进展的证据,则将此受试物认为是致癌物是不适宜的,此仅提示在该试验条件下需要进一步研究。卫生毒理学外源化学物致癌作用(编辑修改稿)
相关推荐
适剂量的紫外线照射,可提高机体对六氯苯的耐受性。 噪声能增加耳毒性药物如卡那霉素对耳蜗的损害作用。 一些能引起代谢低下、体温下降的毒物,在低温条件下毒性作用增加。 谢 谢 大 家。 第六章 化学毒物的一般毒性作用 卫生毒理学教研室 第六章 基础毒性 167。 1 急性毒性作用 167。 2 蓄积毒性 167。 3 亚慢性和慢性毒性作用 167。 4 局部毒性作用 167。 1
ory Toxicology 卫生毒理学教研室 一、重大公共卫生事件 ㈠ 中国 上海甲肝暴发 ㈡中国 山西朔州毒酒事件 ㈢中国 南京汤山中毒事件 ㈣中国 河北自沟苯中毒事件 ㈤日本 O157 事件 ㈥印度博帕尔灾难 ㈦德法荷比二恶英事件 ㈧英国疯牛病 ㈠上海甲肝暴发 自 1988 年 1 月 19 日起 ,上海市民中突然发生不明原因的发热、呕吐、反食、乏力和黄 疸
基本概念 • 危险度 • 安全性;安全性与危险度的区别 • 可接受危险度 • 实际安全剂量 • 危险度评价 美国社会条件下死亡率增加 1/106 每日吸烟 肺癌 每日饮酒 肝硬变 每日在煤矿下工作 1h 煤尘肺 开车旅行 240km 车祸 飞行 9600km 意外事故 活 动 死亡原因 在纽约市居住 2天 大气污染 • 危害认定 • 剂量 反应关系评价 • 接触评定 • 危险度特征分析
化学致癌物具有致突变作用,遗传学改变在原癌基因激活和抑癌基因失活上起主要作用,致癌物诱致关键靶基因遗传改变的直接作用等在哺乳动物实验中证实。 ②发现人类接触致癌物与 DNA加合物,同其肿瘤中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特异碱基对突变之间具有相关性。 ③传统的长期致癌试验,花费大,周期长,不能适应化学物质快速增长的需要。 此外,致癌试验所用动物数量有限,难以检出弱的致癌物。
等大动物 3~ 4只。 将性成熟雌雄动物按雌雄 l: 1或 2: 1比例同笼交配。 每日将已确定受孕雌鼠随机分入各剂量组和对照组。 出现阴栓或精子之日即为受孕 0日,也有人作为第 1日。 由于致畸作用有极为明确的敏感期,应精确掌握动物接触受试物的时间,必须在器官发生期。 外源化学物发育毒性的评价 发育毒性及其评定 胎仔检查 自然分娩前 12日将受孕动物处死,剖腹取出子宫及活产胎仔
代谢产物,或它们与内源性物质作用的反应产物的测定值,可提供有关化学物质暴露的信息。 包括体内剂量标志和生物效应剂量标志。 体内剂量标志可以反映机体中特定化学物质及其代谢物的含量,即内剂量或靶剂量。 如检测人体的某些生物材料如血液、尿液、头发中的铅、汞、镉等重金属含量可以准确判断其机体暴露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