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贵二级公路沥青路面设计毕业设计(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交点的坐标及交点间距离 主点 E N 距离( m) 备注 A 起点 C 1JD E 2JD F 3JD B 终点 ( 2) 平曲线各要素计算与校核 ① 1JD 72 R=250m sL 120m 内移值 243 2 .3 9 m2 4 2 3 8 4ssLLp RR   切线增 长 值 32 5 9 .8 8 m2 2 4 0ssLLq R   缓和曲线角 0 90 6sLR  切线长 ( ) ta n + 2 4 3 . 2 5 m2T R P q   平曲线长 度  02 2 4 3 3 .9 8 m180 sL R l     外距 () s e c = 6 1 .9 7 m2RpER 切曲差 2 5 2 .5 2 mD T L   校核: 02 27 .52 sL : yL : sL =1::1 符合要求 ② 2JD 77 R=250m sL 130m 内移值 243 2 .8 1 m2 4 2 3 8 4ssLLp RR   切线增长值 32 6 4 .8 5 m2 2 4 0ssLLq R   南贵二级公路设计(沥青路面) 6 缓和曲线角 0 90 0sLR  切线长 ( ) ta n + 2 6 5 . 9 4 m2T R P q   平曲线长度  02 2 4 6 5 .8 4 m180 sL R l     外距 () s e c = 7 3 .0 4 m2RpER 切曲差 2 6 6 .0 4 mD T L   校核: 02 29 .80 sL : yL : sL =1::1 符合要求 ③ 3JD 55 R=200m sL 80m 内移值 243 3 m2 4 2 3 8 4ssLLp RR   切线增长值 32 3 9 .9 5 m2 2 4 0ssLLq R   缓和曲线角 0 90 6sLR  切线长 ( ) ta n + 1 4 4 . 7 6 m2T R P q   平曲线长度  02 2 2 7 1 .9 2 m180 sL R l     外距 () s e c = 2 6 .9 8 m2RpER 切曲差 2 1 7 .6 0 mD T L   校核: 02 22 .92 sL : yL : sL =1::1 符合要 求 由以上可得: 1JD 与 2JD 间直线长度 94 7 24 5 26 4 43 8m 2V=12 0md     > 2JD 与 3JD 间直线长度 60 0 26 4 14 6 19 0 m 2V=12 0md     > 延长系数为 =     + + + = 345 342 372  南贵二级公路设计(沥青路面) 7 故满足设计要求。 方案Ⅱ( AGHB)计算 ( 1) 各交点的坐标及交点间距离 由地形图可量测得各店的坐标: A点: E:  N:  G点: E: 4200 2    N: 3600 2  H点: E: 4800 79 2    N: 3600 63 2    B点: E:  N:  AG 间距离为 224 2 0 2 .4 .0 3 4 5 6 .2 3 5 3 1 .0 3 7 2 6 .4 7 7 1 .3 6 m( ) ( ) GH 间距离为 224 9 5 8 .0 4 2 0 2 .4 3 7 2 6 .0 3 5 3 1 .0 7 8 0 .3 6 m( ) ( ) HB 间距离为 5 6 2 8 .8 4 9 5 8 .0 3 4 2 0 .0 3 7 2 6 .0 7 3 7 .3 0 m( ) ( ) 将上述计算结果汇总入表 22各交点的坐标及交点间距离,如下所示。 表 22 各交点的坐标及交点间距离 主点 E N 距离( m) 备注 A 起点 G 1JD H 2JD B 终点 ( 2)平曲线各要素计算与校核 ① 1JD 29 R=400m sL 90m 内移值 243 0 .8 4 m2 4 2 3 8 4ssLLp RR   切线增长值 32 4 4 .9 8 m2 2 4 0ssLLq R   缓和曲线角 0 90   切线长 ( ) ta n + 1 4 8 . 6 4 m2T R P q   平曲线长度  02 2 2 9 2 .3 4 m180 sL R l     外距 () s e c = 1 4 .0 3 m2RpER 南贵二级公路设计(沥青路面) 8 切曲差 2 mD T L   校核: 02  sL : yL : sL =1::1 符合要求 ② 2JD 39 R=300m sL 80m 内移值 243 0 .8 9 m2 4 2 3 8 4ssLLp RR   切线增长值 32 3 9 .9 8 m2 2 4 0ssLLq R   缓和曲线角 0 90   切线长 ( ) ta n + 1 4 6 . 5 3 m2T R P q   平曲线长度  02 2 2 8 4 .1 3 m180 sL R l     外距 () s e c = 1 9 .2 0 m2RpER 切曲差 2 mD T L   校核: 02  sL : yL : sL =1::1 符合要求 由以上可得: 1JD 与 2JD 间直线长度 m 2V=120md     > 延长系数为 =     227 7 1 .3 6 7 8 0 .3 6 7 3 7 .3 0 4 .9 4 8 .9 3 = 1 .0 45 6 2 8 .8 3 4 5 6 .2 3 4 2 0 .0 3 7 2 6 .4    故满足设计要求。 方案 技术指标比选 根据计算所得的各种技术参数指标进行比选 , 得 到 表 23主要指标比较如下所示。 表 23 主要指标比较 指标 单位 方案Ⅰ 方案Ⅱ 路线长度 m 南贵二级公路设计(沥青路面) 9 续表 23 路线延长系数 转角数 个 3 2 转角平均度数 68 34 最小平曲线半径 m 200 300 占用农田 较多 适当 线形优劣 良 优 总结 : 根据以上的主要技术指 标及各种自然因素及其他因素的影响,综合考虑两种方案的线形对行车、周围环境的影响等因素,以及所设计道路的经济性、合理性、适用性等因素,方案 Ⅱ 优于方案 Ⅰ。 故选择方案 Ⅱ ,即路线 AGHB。 南贵二级公路设计(沥青路面) 10 3 平面定线设计 交点坐标确定 由比选结果可知选用 方案 Ⅱ ,各交点坐标如表 31 所示。 表 31 各交点的坐标及交点间距离 主点 E N 距离( m) 备注 A 起点 G 1JD H 2JD B 终点 方位角和转角计算 1 4 2 0 2 . 4 3 4 5 6 . 2a r c ta n 7 5 1 9 3 43 5 3 1 . 0 3 7 2 6 . 4    AG 方位角 111 8 0 1 0 4 4 0 2 6     2 4 9 5 8 . 0 4 2 0 2 . 4a r c ta n 7 5 3 1 4 53 7 2 6 . 0 3 5 3 1 . 0    GH 方位角 22 75 31 45   1 1 2 29 8 41      转 角 左转 3 5 6 2 8 . 8 4 9 5 8 . 0a r c ta n 6 5 2 8 4 43 4 2 0 . 0 3 7 2 6 . 0    HB 方位角 321 8 0 1 1 4 3 1 1 6     2 3 2 38 59 31      转 角 右 转 平曲线设计( 精 算) 平曲线 1 设计  =29841  R =400m sL =90m 南贵二级公路设计(沥青路面) 11 内移值 243 0 .8 4 m2 4 2 3 8 4ssLLp RR   切线增长值 32 4 4 .9 8 m2 2 4 0ssLLq R   缓和曲线角 90 6 2 6 5 7sLR    切线长 ( ) ta n + 1 4 9 . 1 8 m2T R P q   平曲线长度  02 2 2 9 3 .3 6 m180 sL R l     外距 () s e c = 1 4 .1 6 m2RpER 切曲差 2 mD T L   校核: 2 12 53 54  sL : yL : sL =1::1 符合要求 平曲线 2 设计  =385931  R =300m sL =80m 内移值 243 0 .8 9 m2 4 2 3 8 4ssLLp RR   切线增长值 32 3 9 .9 8 m2 2 4 0ssLLq R   缓和曲线角 90 7 3 8 3 6sLR    切线长 ( ) ta n + 1 4 6 . 5 1 m2T R P q   平曲线长度  02 2 2 8 4 .0 6 m180 sL R l     外距 () s e c = 1 9 .1 9 m2RpER 切曲差 2 mD T L   校核: 2 15 17 12  sL : yL : sL =1::1 符合要求 南贵二级公路设计(沥青路面) 12 由以上可得: 1JD 与 2JD 间直线长度 m 2V=120md     > 延长系数为 =     227 7 1 .3 6 7 8 0 .3 6 7 3 7 .3 0 5 .0 0 8 .9 6 = 1 .0 45 6 2 8 .8 3 4 5 6 .2 3 4 2 0 .0 3 7 2 6 .4    故满足设计要求。 平曲线主点桩号计算 ( 1) 1JD 各主点桩号计算 设 A 点桩号为 K0+,则 1JD 桩桩号为 K0+ ZH= 1JD T =K 0 622 .18 HY= SZ H+ L =K 0+712 .18 QZ= Z H+ L /2 =K 0 + 7 6 8 .8 6 YH= Z H 0 825 .54sL L K    HZ= Z H 0    校核: 11JD Q Z D / 2 K 0 7 7 1 .3 6 JD     经校核合格 ( 2) 2JD 各主点桩号计算 2JD K 0 771 .36 780 .36 0 =K 1 56. 72     ZH= 2JD T =K 1 400 .21 HY= SZ H+ L =K 1+480 .21 QZ= Z H +L /2 =K 1 5 4 2 .2 4 YH= Z H 1 604 .27sL L K    HZ= Z H 1 6 8 4。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