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大学政治经济学电子教案(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商品价值量的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但不是由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而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同类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竞争自发形成的,对商品生产者具 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商品价值量的比较:以简单劳动为尺度 简单劳动是指不需要经过专门培养和训练的一般劳动者能从事的劳动。 复杂劳动是指需要经过专门培养和训练,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技能的劳动者才能从事的劳动。 简单与复杂劳动的区分不是由自然或生理条件决定的,而是由社会条件,主要是由社会分工和科技发展水平的差距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程度决定的。 因而这种区分具有相对性。 决定商品价值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复杂劳动相当于倍加的简单劳动,其折合比例是长期交换中自发形成的。 作为商品价值量的决定标准,简单 劳动和复杂劳动指的是不同的独立商品生产者之间劳动量的对比关系,而不是同一生产单位内部分工的生产者之间的劳动量对比关系。 在同一生产单位内部,不同劳动者之间不以独立商品生产者身份互相对待,所以不存在复杂劳动折合成简单劳动的关系。 (三)商品价值量的变化: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劳动生产率是衡量劳动者生产某种产品的效率或能力的指标。 一般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来表示,也可以用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表示。 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取决于多种因素,主要有: ① 劳动者的平均劳动熟练程度; ②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和它在生产上的应 用程度; ③ 生产组织形式; ④ 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 ⑤ 自然条件等。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同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而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 单位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反比关系是劳动二重性在劳动生产率变化中的表现形式。 四、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一)商品经济及其产生的条件 1.商品经济。 商品经济是直接以市场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它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 它的发展经历了简单商品经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等阶段。 2.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 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产 生的前提条件;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条件。 (二)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1.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含义。 私人劳动是指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私人性质,商品生产者为实现私人利益而自己进行的劳动。 商品生产劳动的私人性质是由生产资料的私有制或局部独立经济利益决定的。 社会劳动是指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具有社会性质,在社会分工体系下作为社会总劳动的组成部分,为他人或社会需要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 商品生产劳动的社会性质是社会分工所赋予的。 2.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由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是在分工条件下进行的,所以它们实际上是社会劳动,但是生产资料的私有制或商品生产者独立的经济利益使这种社会劳动直接表现为互不相干的私人劳动,这就是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 私人劳动要转化为社会劳动,就必须通过商品交换,把商品由使用价值形式转化为价值形式。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产品转化为商品和生产商品的劳动表现为价值的原因。 商品交换能够成功,就表明生产者生产的产品为社会所需要,他的私人劳动也就转化为社会劳动。 但是当劳动的私人性质却使生产的商品不能从质上或量上与社会需要相一致时,私人 劳动也不能顺利地转化为社会劳动,这就使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激化起来。 3.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 1)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各种内在矛盾的根源。 ( 2)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 3)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私有制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 五、商品拜物教 拜物教是马克思经常用来反映一般商品经济乃至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中一类特定现象的用语。 它是指在商品经济关系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劳动产品在人们面前表现出的神 秘属性。 商品拜物教是指商品在人们面前表现出的支配生产者命运的神秘属性,譬如,人们认为价值是商品物的属性。 同一种商品在市场上有时表现出价值很大,有时又只有很小的价值。 商品在市场上价值大小直接影响着在生产者的命运,如果商品能够顺利地高价出售,生产者就可以换回更多别人的产品,如果相反,生产者就只能获得较少别人产品,甚至不能维持自己的生活和再生产。 因而,商品、价值以及它们在市场上的运动使它们成了一种不可捉摸的神秘东西。 商品作为劳动产品,本来是人们劳动的产物,但在商品经济关系下却反过来支配商品生产者的命运,使经济过程 不是人支配物,而是物支配人。 这样就产生了人们对商品的神秘感,形成人们头脑中商品拜物教观念。 商品拜物教是商品经济中社会生产关系在人们头脑中歪曲的反映。 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货币的产生,货币在雇佣劳动关系下又转化为资本,因而,伴随这些发展,在一般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中又存在着货币拜物教和资本拜物教。 在拜物教观念中,人们之间的生产关系表现为物所具有的某种属性,使人们对它们产生各种神秘感。 第二节 货币 一、价值形式的演变与货币的起源。 货币的本质 商品具有二因素,因而也就相应地具有两种形式,使用价值形式和价值形 式。 使用价值形式就是商品的自然、物质形式。 价值形式是指价值的表现形式。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人类劳动,但是一件商品的价值却不能通过这件商品本身表现出来,它只能在商品交换中通过另一种商品表现出来。 价值形式是用另一件商品来表现某一商品价值的形式。 现代商品经济中,商品的价值形式就是货币,一切商品都用货币来表现自身的价值。 (一)价值形式的演变与货币的起源 1.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 1)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是价值形式的最初形态,也是价值形式的基本形态。 它是指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地、简单地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另 一种商品上。 用等式表示为: 1只绵羊 =2把斧子 这是一只绵羊的价值形式。 在这个简单价值形式中,绵羊和斧子分别处于等式的两端,绵羊在斧子上表现自己的价值,处于相对价值形式,绵羊通过斧子把自己的价值属性相对地表现出来;斧子只是充当表现绵羊价值的材料,处于等价形式,即斧子是绵羊的等价物;相对价值形式与等价形式既互相依存,又相互对立。 ( 2)相对价值形式可以从质和量两方面进行考察。 相对价值形式的质,指的是处于相对价值形式的商品的价值性质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相对价值形式上的商品绵羊通过使自己与等价形式上的斧子相等,说明 自己作为价值是与斧子相同的;相对价值的量,是通过处于等价形式商品的使用价值的数量来表现的。 这样,一件商品的价值就通过另一件商品从质和量两个方面表现出来。 ( 3)等价形式是某种商品充当价值的代表,能够与另一种商品直接交换的形式。 等价形式有三个特点: ① 使用价值成为价值的表现形式。 ② 具体劳动成为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 ③ 私人劳动成为社会劳动的表现形式。 等价形式的这三个特点是货币拜物教赖以产生的基本因素。 ( 4)简单价值形式中,一件商品的价值属性虽然通过另一件商品表现出来了,但是这种表现是不充分的,它只表现出商品作为价 值是不同于它的使用价值形态的,但是,商品价值作为无差别人类劳动的凝结这一属性并没有完全表现出来。 在量上凝结在商品中的劳动量也只是偶然地与等价形式上的商品相等。 因此,价值要求充分表现自己性质和简单价值形式不能充分表现这一性质的矛盾推动着价值形式从简单价值形式向着扩大的价值形式发展。 简单价值形式反映的是原始社会共同体之间偶然的交换关系。 2.扩大的或总和的价值形式 扩大的价值形式即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一系列商品上,用公式表示为: =2把斧子 =50 斤小麦 1只绵羊 =5斤茶叶 =30 尺布 =1克黄金 =其它商品 在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中,商品价值比在简单价值形式中表现得更为充分,从而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但商品的价值相对地表现为一系列各不相同的等价形式上,缺乏统一的价值形式,使商品没有统一的价值表现。 商品价值作为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是无差别的,因此,价值的表现形式也必须是统一的没有差别的。 价值形式的不统一给交换带来困难。 对统一价值形式的要求,促使扩大的价值形式向着一般的价值形式发展。 扩大的价值形式反映的是原始社会末,两次大分工后,生产力的发展使剩余产品增加,从而商品物物交换成 为经常性活动时代的交换关系。 3.一般价值形式 一般价值形式即一切商品的价值都统一地表现在从商品世界分离出来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某一商品上。 用公式表示为: 2把斧子 50斤小麦 5斤茶叶 =1只绵羊 1克黄金 其它商品 在一般价值形式上,商品价值的表现,第一,是简单的,即各种商品的价值只表现在一种商品上;第二,是统一的,即一切商品价值都统一地表现在同一种商品上。 一般价值形式中起等价形式作用的商品,就是一般等价物。 一般价值形式的出现,克服了扩大价值形式的缺点,因而在相当程度上促进了交换的发展。 但一般等价物还没有 最后固定在某一种商品上,不利于商品交换的稳定发展。 4.货币形式 货币形式,当作为商品的贵金属固定地占居了等价形式的地位,发挥一般等价物的作用时,这种商品就成了货币,这种价值形式就是货币形式。 用公式表示为: 2把斧子 50斤小麦 5斤茶叶 =1克黄金 30尺麻布 1只绵羊 其它商品 贵金属之所以能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与其特殊的自然属性有关。 贵金属质地均匀、易于分割;体积小而价值大、便于携带;不易变质、容易保存等,使之最适合充当表现价值的一般等价物。 (二)货币的本质 货 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货币的本质在于,它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体现着商品经济中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二、货币的职能 货币的本质是通过货币的职能表现出来。 货币的职能就是指货币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 货币的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还相继产生了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 (一)价值尺度 价值尺度是指以货币为尺度衡量和表现商品价值量大小的职能。 货币之所以能衡量商品的价值量,是因为货币本身也是商品,也具有价值。 商品价值的货币 表现就是商品的价格。 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商品价格表现为商品与货币的比率,商品价格的变化与商品本身的价值变化成正比,与货币价值的变化成反比。 由于价格是商品价值的外在表现,价格形式本身就包含着价格与价值在量上不一致的可能性。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还可能出现价格与价值在质上的不一致。 所谓价格与价值质上的不一致,或者说在质上与价值的背离,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下,没有凝结人类劳动从而没有价值的客体也具有了价格的外观,例如,土地、证券等。 价格与价值在质上的背离是虚拟资本以及泡沫经济产生的基础。 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为了使货币能更好地衡量和比较各种商品的价值量,要求货币自身也必须有量的规定。 为此,在技术上就有必要用某一固定的金属量作为货币单位,并把它分成若干等份,这种包含一定量贵金属的货币单位及其等份,就叫价格标准。 在历史上,价格标准及其名称随着生产与交换的发展以及不同国家经济、文化的相互影响发生着变化。 (二)流通手段 流通手段,是指货币充当交换媒介的作用。 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而不能是观念的货币。 流通公式为:商品一货币一商品 (W— G— W)。 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使直接的商品物物交换变为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 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的交错整体形成商品流通。 商品流通使商品价值形态的变化分为时间上和空间上相互分离的两个阶段,第一形态变化 W—— G,卖,和第二形态变化 G—— W,买。 其中,商品的第一形态变化是商品流通中的关键环节。 一个商品在经历了第二形态变化结束自己的流通过程的同时,就是另一个商品的第一形态变化,这样,商品流通就把整个商品界的运动联系成为一体,产生了一系列不受生产当事人控制的社会联系。 卖和买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分离,产 生了只卖不买,或多卖少买的可能性,形成了以商品不能实现为特征的危机可能性。 但是,在以最终为获使用价值为目的的简单商品经济中,还不具有危机的现实性。 (三)贮藏手段 贮藏手段,是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作为独立的价值形式和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而保存起来。 执行贮藏手段职能的货币,既不能是观念上的货币,也不是作为价值符号的纸币,而必须是足值的金属货币。 在金属货币条件下,货币作为贮藏手段具有自发的调节货币流通量的作用。 (四)支付手段 支付手段,是指货币用来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的职能。 货币执行支付手段的 职能,使生产当事人之间除了买卖关系以外,又出现了债权、债务关系。 货币支付手段职能的发展,使经济中有可能形成一系列的债务链,当债务链的某一环节出现破裂时,会产生一系列的支付困难,从而产生了另一种危机即债务支付危机的可能性。 (五)世界货币 世界货币,是指货币越出国内流通领域,在世界市场上执行一般等价物的职能。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