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大普通心理学复习资料(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 视网膜 (2)感觉系统. (视网膜:视帷,视杆 ) 光波 ~~ 视维,视杆细胞 (透过节状细胞,双级细胞 ) ~~视色素变化 (冲动 ) ~~ 视神经冲动 ~~神经节 (节状 )细胞 ~~ 视神经 ~~ 大脑枕叶中区 (3)视交叉 左眼:左视野在左半球的枕叶,右视野 (鼻侧 )在右半球的枕叶 右眼:做视野 (鼻侧 )在左半球的枕叶,右视野在右半球的枕叶 枕叶:对信息加工 3.视觉现象 (1).浦肯野现象 (2).色调的差别感受性 (3).视觉适应 ~~ 也有范围,人对中等强度可适应. a. 定义„„.对强度大的刺激适应后,感觉性下降,阈限提高 b. 种类: 第一,明适应 (1~2’ ) 第二,暗适应 都是心理生理现象,过程: *瞳孔 *视网膜上的感光化学物质: I.分解 ~~ 明适应 II.合成 ~~ 暗适应 (4)色觉 (视锥的功能 ) a. 色觉的定义 b. 色觉的产生视色光混合的结果 色觉产生三要素: I. 明度 (光强 ),定义 II. 色调 (波长 ) III. 饱和度 (纯度 ),越纯越新鲜 c. 色光混合三定律 I.互补律 II.间色律 III.代替律 注:颜色三角 d.色觉理论 ~~(不重要 ) 第一,三色说 感受色:视锥 ~~ I.感红 ~~冲动 II.感绿 ~~冲动 枕叶 III.感兰 ~~冲动 第二.四色说 (结抗说 ) (5) 视敏度力 a.空间视敏度 公式 a=A/O a,视角 A 高度 O 距离 b.时间视敏度 (闪光融合现象 ) 迟滞效应,间隔时间足 够短 (6)视觉后象: 1)定义 2)种类 正后象,负后象定义 4.感觉现象 (概括 ) (1) 感觉对比 a. 定义:感受器不同部位接受不同刺激,对某个部位的强刺激抑制了其他临近部位的反应,而不同部位反应的被加强的心理现象 b. 种类 /差别 I. 同时对比:由同一感受器同时接受两种刺激而产生的对比 II. 继时对比: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刺激的作用而产生的对比 (2) 联觉 一种感觉的感受器受刺激时,在另一个感觉通道中也产生了某种感觉的心理现象 amp。 4.听觉 一.听觉概述 (一 )听觉的涵义 1.听觉的适宜刺激 物 体振动使其周围的介质产生周期性的压缩,膨胀的连续纵波,当这种波的频率为 20~20200Hz 时,引起听觉 所以 20~20200Hz 的声波是听觉的适宜刺激,也称”可听声波” 2.声波的物理属性 (与下联系 ) (1) 频率 (波长 ) ~~ 单位时间内,物体周期性振动的次数 (2) 强度 (振动的幅度 ) (3) 声波的纯度 ~~ 是否有单一频率的振动 a. 纯音:单一的正炫振动波构成 b. 噪音:不规则的振动波的组合 c. 复合音:不同频率加振幅的纯音 使愉悦 ~(乐音 ) 混合在一起 噪音是乱七八糟的一种复合 (有损害 ) 3.声波的心理属性 (1) 音高:相对应于声波的频率的心理感觉量 (单位:媄, mels) (2) 音响:相对应于 XXX 强度的 XXXXXXX(宋, sone) (3) 音色:反映声波混合特性的心理感觉量,带愉悦感 (非单位 ) 4. 听觉的感受性 (1)可听声波的频率: 20~20200Hz(频率 ) 超过 20200Hz 为有害刺激 20hz ~ 听觉下阈 20200Hz ~ 听觉上阈 (2)可听声波的强度: (心理量:音响 ) 单位:分贝 DB 频率: 20Hz ~ 20200Hz 当频率为 1000HZ,振幅为 0,时,称为绝对感觉阈限,即 0dB 二.听觉的生理机制 声波 ~~ 外耳道空气振动 ~~ 中耳的机械运动 ~~ 内耳机械波动 ~~ 毛细胞电位变化 (基底膜 ) ~~ 神经冲动 ~~ 大脑皮层听觉中区 (颞叶 ) 第六章 知觉 amp。 1.知觉的概述 一.知觉概述 (一 )知觉的涵义 1.知觉的定义 2.感觉与知觉的异同和联系 同:都时人脑对当前客观事物的反映,具有直接性 (在人的面前 ) 异: (1)感觉是对客观事物的各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对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2)感觉是间于生理与心理之间的一个过程. 知觉是纯粹的心理体会,受人的知觉经验的参与 (3)感觉是单一分析器活动的结果, 知觉是多种分析器协同的结果,不是感觉的简单相加 联系: (1)感觉是知觉产生或形成的前提 知觉是感觉的深入 (2)感觉愈丰富愈精确 知觉越完整,越正确 (二 )知觉的分类 1.根据在知觉中起主导作用的分析特性分: (1) 观知觉 (视觉经验 ) (2) 听知觉 (3) 触知觉 (4) 嗅知觉 2.根据知觉反映的客观事物的特性分: (1) 时间知 觉 (一维性,即不可逆 ) (2) 空间知觉 (三维性 ) (3) 运动知觉 3.根据知觉反映客体的正确与否分 (1) 错觉 (三 ) 知觉链 (部分 ) 1.外界环境 (适宜刺激 ) 客观事物的体积,颜色,硬度,运动等属性 2.中介物 (“桥梁”载体 ) 空气,水,电波 „ 3.各种刺激能与感受器之间的相互作用. (换能 ) 4.感受器大脑的感觉神经 (传入 ) 5.大脑皮层中区 (分析与综合 ) ~~ 人的知识,经验参与 amp。 2.知觉的基本特征 内在规律的外部表现 一.知觉的选择性 1.定 义 2.”图形”与”背景”的关系 (1)主观因素影响 a. 人的当前的需要 (内驱力 ) b. 人的期望 c. 兴趣与爱好 d. 任务与目标 e. 个人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f. 刺激物对个人的意义 (2)客观因素的影响 a. 刺激物的强度和对比度 b. 视野中的接近 c. 相似 (形状,颜色,对称,亮度 ) d. “良好图形” (有连续性,闭合 ) 二.知觉的理解性 (一 )涵义 1.定义 2.影响知觉理解性的因素 a. 已有的知识与经验 b. 言语指导 三.知觉整体性 (一 )涵义 1.定义 2.影响知觉整体性的因素 a. 过去的知识经验对当前知觉活动提供补充信息 b. 客观事物的关键部分对知觉整体性起决定性作用 3.格式塔定律 完形心理学 a. 接近律 b. 相似律 c. 连续律 四.知觉的恒常性 1.定义 知觉条件: *外界事物的变化 *感觉映象的变化 ~ 未到大脑皮层 2.影响知觉恒常性的因素 a. 人的知识经验起极其重要种类 b. 是人适应环境极其重要的能力 c. 是人类长期生活时间活动的结果 (二 )知觉恒常性的种类 1.大小知觉恒常性 (1) 定义 (2) 大小知觉恒常性的关系 a. 观察者不受投射在 网膜上的物体映象大小的影响 b. 观察者不受物体与视网膜视象距离的影响 2.明度与颜色恒常性 (黑白系列,彩色系列 ) (1) 定义 (2) 实际恒常性 客观刺激在一定限度内变化时,人的知觉并不随之变化的知觉现象 (3)完全恒常性 当客观刺激发生很大变化时,人的知觉仍保持不变的知觉现象. 人的知觉的恒常的范围: (知觉能力 )实际恒常 ~~ 完全恒常 3.影响知觉恒常性的因素 (1) 客观事物在一定范围内的变化 (2) 人的知识经验的参与 amp。 3.空间知觉 一.距离知觉 (立体知觉 ) (一 )距离知 觉概述 1.定义 (二 )距离知觉的线索, *视觉提供 * 1.单眼线索 (1) 遮挡 (2) 线条透视 (3) 空气透视 (4) 阴暗和阴影 (5) 运动级差 (6) 结构级差 2.双眼线索 (1)双眼视轴的辐合 在一定范围内 ~~ 双眼视轴集中 ~ 近 双眼视轴分散 ~ 远 (2)双眼视差 ~~ 产生立体知觉的关键 二.方位知觉 (一 )方位知觉概述 1.定义 2.方位知觉的形成 (原因 ) (1) 必须确定参考系 (2) 由视觉,动觉和听觉协同活动来完成 (3) 来客观环境中逐渐形 成,发展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能力之一 3.视觉阿方位知觉 (1) 物体在视网膜上投影 (倒像 )的相对位置不同,与触摸觉等经验相联系 (2) 视觉和动觉相联系 4.听觉的方位知觉 (1) 听觉方位知觉产生的规律 (四条 ) (2) 听觉方向定位的线索 a. 单耳线索 b. 双耳线索 (两耳距离差: 27. 5cm) I. 时间差 II. 强度差 III. 声波位相差 amp。 4.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一.时间知觉概述 (一 ) 定义 (二 ) 特征 1.有时并非因固定刺激所引起 完全是个人心理感受 2.人的时 间知觉无专门感觉器官 (三 ) 时间知觉的线索 1. 外在标尺 (eg:日历,自然界的周期变化 ) 2. 内在标尺:人体内部节律性的变化 (四 ) 时间的估计 活动内容丰富 ~~ 时间知觉短估 活动内容贫乏 ~~ 时间知觉长估 回忆时,丰富 ~~ 长估 贫乏 ~~ 短估 二.运动知觉 (一 )运动知觉概述 1. 定义 (二 ) 运动知觉的类型 1. 似动 ~~ 完全是心理的 2. 似动种类 (1) 动景运动 (2) 自主运动 (3) 诱导运动 3. 真动 ~~ 是生理的心理的 amp。 5.错觉 一.概述 (一 ) 定义: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不正确的歪曲了的知觉 (二 ) 错觉的类型 二.错觉产生的原因 第七章 记忆 amp。 1.记忆的概述 一.记忆的概述 (一 )记忆的涵义 1. 定义.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记忆是一个过程 2. 记忆过程 (三环节 ) (1) 实记 (学习 ) ~~ 辨别和记住事物,从而积累总知识经验的过程 (2) 保持 ~~ 巩 固已获得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强化 (复习 ) (3) 再认或记忆 a. 再认:过去感知的事物再次出现在面前,感到熟悉,确知从前实记过的过程. b. 回忆:过去经历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打它们在头脑中呈现出来的过程 二.记忆的种类 (一 )根据记忆的内容分 内容:天然自然 1.形象记忆 (1) 定义 (2) 特点 a. 保持了事物的外在属性 b. 内容具有”直观”性 c. 形象记忆与形象思维相联系 2.语词记忆 (语义记忆,语词逻辑记忆 ) (1) 定义:以概念,判断,推理等为形式以事物的关系及事物本身的意义和性质为内 容的记忆 (2) 特点 a. 保持了事物的内在联系 (概念,规则,规律 ) b. 与人的抽象思维相联系 c. 语词记忆组成了人的有组织的知识结构 3.情绪记忆 (保持的是自身已有的主观体验 ) (1) 定义:以曾经体验过的情绪情感为内容的记忆 (2) 特点 a. 与人的自身需要相联系 b. 有正激励,负激励的作用 4.运动记忆 (1) 定义:以过去经历过的动作或身体的运动为内容的记忆 (2) 特点 a. 来自于动作表象 b. 以形象为主要成份,贮存在人的头脑当中 c. 一旦贮存,不易遗忘 (二 )根据记忆中信息的编码,贮存与提取分 1.感觉记忆 (感觉登记 )系统 (加工,处理信息 ) (1) 定义.感觉记忆的形式是感觉的”痕迹” (映象 ) (2) 感觉记忆的特点 a. 信息以物理特性 (事物的外在属性 )编码 b. 保持时间很短暂 c. 容量受感受器的解剖生理特点所决定 d. 人脑中的记忆痕迹很容易衰退 (3)感觉记忆的信息贮存方式 (形式 ) a. 视觉登记 b. 听觉登记 3. 短时记忆系统 (操作或工作记忆 ) (1) 定义 (2) 短时记忆的特点 a. 是非感觉性的记忆 b. 具有操作性功能 特征 c. 信息容量非常有限 短时记忆力广度” 7+2, 72” 指信息短暂呈现一次,人脑所能记住的最大量 组块 (chunking) ~~ chunk “ 7+2, 72”的单位: chunk(创克 ) d. 信息在没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