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质量控制与评估培训讲义上(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医务人员的医学理论知识、临床经验和技术操作的熟练程度。 各级各类人员必须达到一定的技术要求才能保证医疗质量。 医疗技术水平低下,不可能有高的医疗质量,所以,医疗质量管理不能离开技术水平的提高。 ④ 抓好技术发展工作,不断提高诊疗能力。 要开展新的诊疗方法,加强专科技术建设,使诊疗能力不断提高,从而才能提高医疗质量。 ⑤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和诊疗护理常规及技术操作规程。 ⑥ 加强院内预防工作和卫生学管理,防止院内感染。 ⑦医疗设备的合理装备、使用、更新和维护。 ⑧组织药品、器材和物品的及时、合理供应。 ⑨ 抓好后勤服务工作,包括水、电、热供应,冷供应、建筑管理、环境管理、安全管理等。 对以上各项基础管理工作的基本要求,均须制订评价标准,即工作要标准化,要按标准要求进行工作和进行评价。 基础管理工作的质量是受一定的客观条件限制的,主要要靠管理职能来逐步提高。 医院进行质量管理,首先要着眼于抓好基础管理工作,这样,质量管理工作才有基础。 在作好上述基础管理工作,达到基本条件的基础上,还要对工作过程的质量进行管理和控制。 医疗过程工作质量管理是医疗质量管理的重点。 ① 临床医疗质量管理:临床医疗工作个体针对性较强,每一个病例的病情变化和个体差异都不相同,对其诊断、治疗和护理都有不同要求。 因此,临床质量管理要适应这一特点,主要抓好病例质量。 既要抓好常见病的病例质量,又要抓好疑难、急、危重及大手术等重点病例的质量,还要抓好医疗安全管理。 病例质量主要反映在病历记录上,检查、评价医疗质量主要应以病历记录为依据。 ② 医技部门医疗质量管理:医技科室较多,业务各异,质量要求也各有特点。 其基本质量管理方法是制订质量标准及检查评价方法。 质量检查评价要找出该科的工作质量管理点。 所谓质量管理点就是一个部门或一项工作质量的关键问题要点,对质量管理点要加以重点管理和评价。 例如:麻醉工作质量管理点应是:一是配合手术及时、满意,麻醉成功率高;二是麻醉并发症、麻醉死亡率、麻醉意外及事故发生率都在标准以下;三是麻醉记录质量 (合格率 )及资料保管良好 (包括手术麻醉记录、术前会诊、术后随访记录等 ),设备保管完好;四是麻醉技术水平及技术进步评价。 部分医技工作可采取数理统计方法进行质量控制,如生化检验质量控制方法。 ③ 临床护理工作质量管理:临床护理质量管理比较先进的方法,是与实施责任制护理和“ 护理程序 ” 方法结合起来。 护理程序所要求的护理工作四大步骤,即:护理诊断、护理计划、护理实施及护理评价。 这种方法个体针对性强,主动性强,质量责任明确,有质量目标,有质量反馈,是一个促进护理工作不断提高的工作过程。 与现代质量管理思想方法是一致的。 工作质量与医疗质量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医疗质量受工作质量影响,因此开展医院质量管理工作既要抓好医疗质量,又要抓住工作质量,通过工作质量来保证提高医疗质量。 区别两个质量的意义,在于帮助我们改进工作,提高医疗质量和医院管理水平。 工作质量与医疗质量的关系 三、医疗质量的控制 (一 )质量控制的产生与发展 质量管理中的质量控制,是随着工业技术、生产规模的发展,逐步发展起来的。 所谓质量控制,是对各项生产及其有关因素,进行科学管理,最终实现生产全过程的质量最优化;又是进行全面质量管理,达到全生产过程、全体人员、全面质量的组织保证。 在工业发达国家,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即事后检验阶段。 如本世纪二十年代前,就是由检验部门,从全部产品中挑出废品。 第二阶段,即统计质量控制阶段。 这个阶段实行了预防性质量控制。 美英等国自二十年代开始,将数理统计思想和方法应用于生产过程的质量管理。 1924年美国贝尔 (Bell)实验室的休哈特 (W、 A、 Shewharf)首先提出了 “ 控制图法 ” ,但是其方法的推行进展缓慢。 1937年,美国用统计方法的企业还不到 10家。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这种 “ 控制图 ” 在美国才得到普遍应用,出现了统计质量管理的部门。 第三阶段,即全面质量管理阶段。 这个阶段即为依靠企业的全体职工,在所有部门,对产品设计、试制、生产、销售、使用等生产的全过程进行质量控制。 1961年美国的费根堡姆 (A、 V、 Feignbaum)提出了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强调整个企业人人关心质量,所有部门都应围绕保证与提高产品质量而活动。 这一方法在日本又得到了新的发展。 日本结合本国情况,更加强调了全体职工参加,普遍建立质量保证体系,取得了显著成效。 从质量控制发展的三个阶段来看,表现出两个大的飞跃:第一个飞跃为从 “ 事后检验 ” 为主转变为以 “ 事前预防 ” 为主;第二个飞跃为从以提高工作质量为主转变为以提高产品本身质量为主。 目前,质量管理问题是世界各国极为重视的问题。 它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 日本以 23年时间走完了美国 50年走过的路程,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重视改善管理方法,提高管理的效率和水平。 管理现代化直接关系着我国实现现代化的速度。 我们必须重视管理科学,搞好管理工作。 重视质量管理,开展质量控制,这也是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本身迫切需要的。 (二 )实行质量控制的基本原则 我们不能为搞质量控制而进行质量控制,而要看它是否与医院的最高利益相符合。 开展医疗质量控制应当实行以下四项基本原则。 ,为患者服务的原则 实行医疗质量控制的目的,是保证各项医疗工作用最佳的技术状态为患者服务,也是 “ 以人为本 ” 的具体体现。 不论是综合医院或专科医院或基层医疗机构,它本身的存在决定于患者,如果患者不需要这个机构,这个机构也就失去存在的基础。 医院存在的意义在于为患者服务。 医院的医疗质量控制分为内、外两部分。 外部是指对患者而言;内部则是指医院各个部门之间相互服务,同样存在着质量控制问题。 我们在制定医疗质量控制内容时,应想尽一切办法去满足患者的需要,尽力使患者满意。 还要经常地研究如何满足患者不断变化着的需求,应当在患者未提出不满意之前,就研究出修改原有的医疗质量控制内容,使他们始终感到满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