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院医师定期考核培训全部作业(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等待患需要树立现代的平等观,认识到平等待患首先取决于病人享有平等的权益;还需要在实践中处理好平等中物质要素与精神要素、绝对性与相对性的合理统一。 ( 4)优质服务,医患和谐。 优质服务、医患和谐是医务人员应该普遍遵守的基本医德准则。 这一准则要求医务人员举止端庄、语言文明。 这不仅是自身良好素质和修养境界的体现,也是赢得患方信赖 与合作的重要条件,有助于的病人的救治和康复。 希波克拉底曾提出:世界上有三种东西能够治病:一是对症的药物,二是外科的手术刀,三是良好的语言。 瑞士名医、诺贝尔奖获得者科歇尔( E. T. Kocher,公元 1841 年 — 1917 年)也曾指出:一个外科医师如果给病人以恶劣印象,则无异于恶魔。 举止端庄首先要讲究行为文明。 医务人员的神态、表情、动作,都会直接影响病人的情绪及求医行为。 行为文明要求做到:态度和蔼可亲,举止稳重,动作轻盈敏捷、潇洒大方,遇到紧急情况沉着冷静、有条不紊。 举止端庄还要讲究装束文明。 医务人员在着装、服 饰上应与职业相适应,即规范、整洁、朴素、大方,既不主观随意,又不刻意“包装”。 语言文明是指使用文明语言进行沟通。 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和情感的基本工具,是体现文明修养的基本要素。 医务人员良好的愿望、热情的态度、诚挚的关心,都需要通过文明语言来表达。 因此,医务人员不仅应当模范地运用礼貌语言,还应当突出其医学特点,甚至要讲究语言的艺术性。 ( 5)廉洁自律,恪守医德。 廉洁自律、恪守医德是医务人员正确对待职业行为规范且不允许突破的医德底线准则,是古今中外优秀医家十分重视和始终坚持的医德操守。 在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的背景下,尤其是在新旧体制交替、利益格局调整和思想观念变化的情况下,医务人员更应廉洁自律,恪守医德。 ( 6)诚实守信,保守医密。 诚实守信、保守医密是处理医患关系的重要医德准则。 诚实守信是医务人员对待病人的一条普遍要求。 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用一个“诚”字来概括和诠释“大医风范”。 毛泽东在《纪念白求恩》中也曾用“诚”的精神来概括和诠释白求恩的医德境界。 他说:白求恩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 诚实守信首先要求医心诚,即忠诚于病人和医学事业;其次要求言行一致,做实事、守信用。 倡导和践行诚实守信准则,必须同弄虚作假、背信弃义、欺诈取巧的不良医风进行坚决的斗争。 在西方,保守医密是一个古老、传统的医德准则。 早在 2500 多年前,希波克拉底就说过:“凡我所见所闻,无论有无职业关系,我认为应守秘密者,我愿保守秘密。 ”《日内瓦宣言》规定:“我要保守一切告知我的秘密,即使病人死后,也这样。 ”法国巴黎大学医学院的校训规定:病家秘密,或见或闻,凡属医者,讳莫如深。 现在,我国也将保守医密作为保护性医疗的重要措施。 1999 年 5 月 1 日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规定:“关心、爱护 、尊重患者,保护患者的隐私”。 保守医密的一般要求有两个方面:一是保守病人的秘密。 主要有病人不愿 公开透露的信息,包括病因、一些特殊疾病(性病、妇科病、精神病等)的诊断、进展及预后;病人不愿他人接触的部分,尤其是有生理缺陷的病人;病人不愿他人知道的决定,例如人工流产等;病人不愿他人干扰的生活习惯等。 为病人保密,使病人敢于说出与疾病有关的信息,医务人员能够更好地进行诊治。 更为重要的是,为病人保密,体现了对病人人格、权利的尊重和维护,有利于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 二是对病人保守秘密,包括不良诊断、进展、预后及在给病人 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以避免不良信息影响病人的心理状态,进而影响救治,给病人带来伤害。 心理学研究表明,临终病人在生命垂危的情况下仍然有活下去的期望,对于“坏消息”总是首先表现出抗拒和不接受。 有些预后不良的病人或临终病人,如果知道了自己的真实情况,很可能影响治疗或加速死亡甚至发生意外。 因此,保护性医疗要求:对某些病情诊断及预后不良的病人,应该采取隐瞒真情甚至说“善意谎言”的做法。 关于是否应当对病人保密,即要不要告知“坏消息”或者要不要讲真话,目前存在三种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应当对那些重症疾病的诊断结果及 不良预后进行保密,因它属于保护性医疗措施的必然要求;第二种意见认为有些“坏消息”必须告诉病人,例如癌症早期,告诉病人目的和意义是在治疗时取得病人的合作,而有些则不应该对病人讲真话,例如癌症晚期,因为告诉病人真实情况可能加速病人的死亡;第三种意见认为应该对病人讲真话,即使是“坏消息”,因为病人有知情权。 说真话是一种美德,是正常人际关系的基础,也是正常医患关系的基础。 病人要跟医务人员讲真话,这点没有疑义。 但是,医务人员要不要对病人 讲真话,却是现代医学伦理学的一大难题。 医务人员应该充分发挥医学伦理智慧,按照动机 和效果统一的原则,经与家属共商后作出具体分析,将对病人保密准则情境化:一般情况下应坚持保密准则;问题比较棘手时,应从病人不同的病种病程、文化水平、社会地位出发,依据病人不同的个性和心理状况加以变通,但要坚持一个不变的立场,即最有利于病人。 ( 7)爱岗敬业,团结协作。 爱岗敬业、团结协作是正确处理同事、同行之间医际关系的医德准则。 恪守同事同行准则、处理好医际关系是现代医学发展高度分化、高度综合、高度社会化的客观需要,也是现代社会强调集体主义、团队精神的突出要求。 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医学事业的发展,有利于医院整体效 应的发挥,有利于医学人才的成长,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 爱岗敬业、团结协作这一准则,要求医务人员共同维护病人利益和社会公益;彼此平等,互相尊重;彼此独立,互相支持和帮助;彼此信任,互相协作和监督;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和发挥优势。 坚持爱岗敬业、团结协作准则,需要在实践中正确处理好医际竞争问题。 医务人员应严守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规则”,使有序竞争与团结协作相辅相成,以充分解放医学生产力。 ( 8)乐于奉献,热心公益。 当前,医学日益发展为一种庞大的社会事业,许多医学问题已经成为关系人类自身命运的社会问题,医 务人员行为的社会后果更加突出,因而其社会道德责任也更为明显。 医患关系的复杂化使得医务人员除了要面对病人本人,还要与更多的人发生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比如病人家属和其他社会人群。 社会公益思想的广泛传播和深入影响,要 求医务人员将病人的利益与社会利益、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结合起来,将社会群体和人类后代的生命健康作为自己工作的重要目标。 人们期望医学不仅仅能治疗疾病,更能成为社会文明和人类幸福的重要支柱。 乐于奉献、热心公益要求医务人员,在认真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积极参加政府安排的抗灾救灾、应对突发性卫生事件等医 疗任务和扶贫、义诊、助残、支农、援外等社会公益性医疗活动,主动开展公众健康教育及社区保健服务,促进及改善公众的健康状况。 论述医患沟通的伦理意义及应该遵循的伦理准则是什么。 ①医患沟通的伦理意义 健康是人的基本权利,医学首先关注人的生存需要,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医患关系,就是始终坚持从病人健康利益出发,不断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加强医患沟通,使人民群众共享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各项成果。 良好的医患沟通有利于减轻病人身心痛苦,提高诊疗效果。 ②应该遵循的伦理准则 ( 1)重申医学目的,培育医患共情。 共情,也称为“共 通感”,是指体验别人内心世界的能力。 作为健康的守护者,在诊疗过程中,医务人员只有具备共情能力,才能充分理解病人,并把这种理解以关切、温暖与尊重的方式表达出来,遵循病人利益至上的基本原则,弘扬人道主义的职业精神,站在病人的角度,设身处地地为病人着想,正确感知病人的情绪,从而更好地理解病人,帮助病人减轻因疾病而产生的痛苦,切实保障病人的生命和健康。 如果医务人员遗忘了医学的目的,或淡化了医疗工作的宗旨,把治病救人作为谋取利益的手段,情感上就会出现疏离,减弱了同病人的共 情。 在临床上,没有共情为基础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是冷漠的,冷漠的医患关系是矛盾产生的温床。 因此,和谐医患关系需要培养和孕育医患之间的共情。 ( 2)重铸职业诚信,强化互信纽带。 诚信是处理各种关系、解决各类矛盾、指导各项医疗活动的基础。 医患和谐交往的纽带是双方互信。 如果医务人员不讲诚信、言行不一,例如漂亮口号喊得震天响,而实际上只打自己的小算盘,或者病人不讲诚信、只想享受权利而不想尽义务,例如逃交医药费用、向媒体提供虚假信息等,都会严重伤害对方利益,加深双方的不信任情绪。 ( 3)强调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