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理论与政策新区域经济学(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面的控制权,或中央政府的代表(地方政府)代理行驶这种控制权。 政府为该区域的经济发展提供各种公共物品,通过各种经济政策引导该区域的经济活动。 第二,根据内部经济活动同质性或功能同一性角度来理解,某一区域在经济功能上具有同一性特征,区内经济活动强度以及各行业的发展水平上的差距相对较小,在体制和经济政策上具有连续性和一致性特征。 一国疆域内不同区域之间可能在对外经济功能上、经济发展水平或收入水平以及经济活动强度上存在差异甚至 这种差距很大,但在某一区域内部而言,不管产业部门众多或产业部门较少,对外功能上都具有相对同一的特征,在其内部的发展差异较为均匀,在经济体制和各种政策上都具有连续性和一致性的特点。 正因为某一区域在内部的均质性、政策上的一致性和连续性特征,任何区域在全国或更高一级的区域系统中担当某种专业化职能,协调区内各种经济活动或解决经济纠纷较为容易,区内各种资源要素的流动也较少地受到限制,区内各种交易活动也可以支付较少的交易成本,对外部显示出某种同一性或专业化分工特征。 第三,从胡佛的聚集体、管理和规划以及制定政策等角度来 考虑,一国内不同区域都是相对独立的经济地域单元,它可以有效地组织区内的经济活动和区外的经济联系。 独立地组织区内的经济活动和区外的经济联系,意味着这些区域在经济上是比较完整的,也就是说具有比较完整的经济结构,具有能够独立地组织和协调区内经济活动和区际经济联系的能力,而这些构成了区域的自组织能力。 1 克尔日查诺夫斯基编:《苏联经济区划问题论文集》,商务印书馆, 1961 年,第 82 页。 2 Edgar amp。 Frank Giarratani, An Introduction to Regional Economics, Alfred A. Knopf, 1984, P264. 3 Edgar amp。 Frank Giarratani, An Introduction to Regional Economics, Alfred , 1984, P243. 4 Edgar amp。 Frank Giarratani, An Introduction to Regional Economics, Alfred , 1984, P246. 3 第四,从区域是相对独立的经济地域单元,它可以有效地组织区内的经济活动和区外的经济联系的角度来考虑,任何区域都应包含核心城市或城市体系。 这比较容易理解,因为区域作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地域单元,必须具有较强的自组织能力,这种 较强的自组织能力主要表现为金融银行业、贸易和批发业、信息产业、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服务业等所组成的“高级循环系统”,而这些高级循环系统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市,这些中心城市充当区域经济的组织者和协调者的角色,正如胡佛的所指出的那样,区域必须“包含至少有一个‘中心城市’组成的核心”。 目前国内对区域概念的理解上,大都趋向于上述解释。 需要强调的是,如果在某一疆域内讨论区域问题,那么专业化与均质性、分层结构(交易的分层结构、城市等级系统、监管的分层结构)、自组织能力是区域概念的内核,而其本质是一种经济组织,这就是我们 在下面讨论的问题。 二、经济组织概念的理解 在前面我们指出,区域的本质是一种经济组织。 可能有些人对这种提法很不习惯,因为我们习惯上把组织概念限定在企业以及企业集团层面上。 从制度经济学角度的经济组织的概念,可以从《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词典》中找到,该词典指出,“ 从定义上看,一个组织总要求有人去组织它。 在最广泛的意义上,所有不是由市场看不见的手指导的生产和交换活动,都是有组织的活动。 这样,任何需要经理、主任、监督者、管理者、实施者、律师、法官、代理人,或甚至中间人的活动安排,都意味着组 织 的存在 ”。 “当 把 交易成本定义为一切在克鲁索经济中没有的成本,组织被同样广义地定义为任何要求有看得见的手服务的活动安排时,就出现一个推论:所有的组织成本都是交易成本,反之亦然 ” 5。 诺思指出,组织是人们为一些共同的目标而结合到一起形成的团体或实体,可以分为四种:政治组织(如政党、立法机构、议会、管理部门),经济组织(如公司、商业团体、家庭农场、合作团体),社会组织(如教会、俱乐部、体育协会)和教育组织(如学校、大学、培训中心)等。 科斯尽管对以企业为代表的经济组织的形成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但他并没有对经济组织进行定义,而是直接对 经济组织的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交易成本”概念。 因此,交易成本是理解经济组织的一个关键因素。 同时,组织一般是由团体构成的,团体是与组织紧密联系而又截然不同的一个概念,它是具有共同目标的一种界于组织与个人之间的人群集合,而组织是为了达到特定目标,经由分工与合作及不同层次的权责分工而构成的人的集合。 “团体与组织的最大区别在于,团体强调人们心理上彼此的联系和作用,而组织强调人们在一定制度规范下的职权分工与合作。 因此,组织这种人群集合体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人员之间的分工、合作以及权利责任制度 ” 6。 可以看出,从新 制度经济学角度的经济组织的关键因素是交易成本和制度。 从新兴古典经济学角度的经济组织的概念,是杨小凯在其《专业化与经济组织》一书中给出的。 杨小凯指出,“市场除了有新古典微观经济学讨论过的配置资源功能以外,作为一种制度 5 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第二卷,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9年,第 58页。 6 贾旭东,组织及其均衡与变革的制度经济学研究( 1), 2020523。 4 安排,它还能减少外生和内生交易费用并发现有效率的经济组织结构。 这里的经济组织概念包括每个人的专业化水平、整个社会的分工水平、产品种数、生产迂回程度、企业内部组织、剩余权结构和合约、市场中的层系结构和企业内的层系结构、货币制度以及景气循环模式 ” 7。 根据新兴古典经济学的观点,经济组织是有关生产和交易 的组织结构,自给自足是一种经济组织,分工也是一种经济组织;如果在分工组织中出现企业制度,则又是另一种组织;如果在包含企业制度的组织中,出现交易的分层结构,则又是另一种组织;如果又包含金融体系,则又是另一个经济组织,等等。 根据这种理解,经济组织是可以演进的,而演进后的经济组织与演进前的组织是不同的组织,交易效率的提高是经济组织演进的原动力,而直接推动组织演进过程的是市场,市场可以选择更富有效率的经济组织。 三、区域本质的理解 在前面,我们曾指出过理解区域概念的核心变量为均质性、专业化、交易层系和城市体系结构 、自组织能力。 现在我们从经济组织的角度来考察这些核心变量,也就是说这些反映区域概念的核心变量所反映的是什么,是否反映某种经济组织的特征。 专业化分工与均质性 在现实中,每个人既是消费者又是生产者,且存在分工经济,因此农民专门生产粮食并以粮食交换拖拉机,工人专门生产拖拉机并以拖拉机交换粮食。 但农民专门生产粮食,需要土地和劳动工具(拖拉机),工人专门生产拖拉机,也需要金属资源和工具(机床)。 一般来讲,生产工具是可以通用的,如拖拉机和通用机床,但土地和原料常与当地所在区位是很有关系的,我国北方和南方的土地存在 很大的差异,有些农作物在可以南方生长却在北方不能生长,同样在地表上各种矿藏资源的分布也不是均匀的,绝大多数矿藏的分布都是块状或片状分布,有些地区存在丰富的石油资源却没有金属资源等等。 我们知道,分工组织相对于自给自足组织是高效率的,但具体出现何种分工主要取决于当地的资源状况(还取决于当地的文化背景和历史传统等等)。 这就是说,在金属资源富集区,我们同样可以选择包含迂回生产方式、企业制度与剩余权结构、交易和城市的分层结构、金融体系、景气循环模式等的经济组织,然而此时的生产活动和交易活动主要围绕金属制品的生产与交易 而展开的,这在一国范围内表现为区际专业化与分工,在世界范围内表现为比较优势或国际分工。 分工与专业化存在分层结构,生产者之间的分工、企业之间的分工、区际分工、国际分工等等。 如果我们不在生产者、企业层面而在区际层面上考虑,则区际分工、国际分工是生产的空间分工,也是一种高层次的分工。 但交易的分层结构可以解决交易对象不同而导致的不必要的交易成本,但不能解决交易品种类不同而导致的交易成本问题,如果把所有的贸易品种类散布在所有城市里进行交易,那么扩大人们搜寻同类交易品信息的成本,因此不会把所有的贸易品种类散布在所有城 市进行交易,而把不同种类的交易品集中在不同的城市,这样就形成了交易的类型结构,而这种交易的类型结构又决定了城市的类型结构,这就是城市之间的分工,这种分工也是高层次的分工。 7 杨小凯、黄有光著,张玉纲译,《专业化与经济组织》,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9 年,第 134 页。 5 区际分工和均质性特征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正因为区际分工,任何区域在对外展现为承担某种专业化职能(有时具有多种专业化职能)。 因为这种专业化与分工,区内的生产和交易活动主要围绕一种或几种专业化部门进行,因而区内人力资本结构的差异较小,区内发展水平差异也相对较小,区内收入水平差异也相对较小,显现出某种程度上的均质性。 如果两个或两个以上独立的区 域,所承担的专业化职能类同,发展水平上的差异也较小,则这些区域可以组成更高一级的区域系统,类似于我国把全国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一样。 从区际角度来考虑,分工与专业化还具有空间特征。 总之,分工与专业化是有效率的经济组织的主要特征之一。 然而,这种分工与专业化包含空间维度,不同地区所承担的分工与专业化职能不同。 自组织能力 自组织能力主要涉及到生产活动的组织结构和交易活动的组织结构。 迂回的生产方式与分工专业化是密不可分的,因为分工水平很高,则中间投入品和最终消费品的种类繁多,生产链条不断拉长,生产过程越来越迂 回。 如果中间产品贸易比用来生产中间产品的劳动力的交易支付更多的交易费用,则产生与买卖劳动相关的企业制度,随之出现了企业以及企业集团。 企业最突出的特征为层级组织,我们平时所说的完善企业组织就是指进一步完善这种科层组织而言的。 如果对外交易活动都通过中心市场来完成,则有时会支付不必要的交易成本,为提高交易效率就产生交易的分层结构,并出现了专门从事交易活动的机构和人,这就是商人以及商业和进出口贸易业。 随交易的分层结构,也出现了城市的分层结构,既不会把所有的交易都集中在大城市进行,也不会全部分散交易,而根据交易层次的 不同,分别在不同规模的城市进行。 当许多交易活动不能同时完成时,提高交易效率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要有便利交易的某种物品,这就是货币以及信贷系统,随之出现了各种金融组织和金融衍生产品。 如果转换成本足够高以及熟练经济是完美的,则劳动力不能频繁转换自己的工种,因而必然存在结构性失业和景气循环。 可以看出,新兴古典经济学经济组织概念里的每个人的专业化水平、整个社会的分工水平、产品种数、生产迂回程度以及景气循环模式指的是生产活动的组织结构;企业制度和企业内部结构以及剩余权结构、交易的分层结构和城市的分层结构、货币制度和金融 机构指的是交易的组织结构。 生产活动的组织结构和交易活动的组织结构,构成了经济组织的自组织能力,而这种自组织能力是经济组织的本质。 自组织能力的存在与否是经济组织的另一个重要的特征。 交易的分层结构与城市等级系统 具体的某一城市是如何形成的,我们现在很难回答,但从历史上考虑,一般情况是先有“城”后有“市”。 “城”的出现可能与中央政权当时的偏好有关,可能选择人口较为集中的地方设立监管机构,或在交通要道或边关重镇设立管辖机构。 不管当时的偏好是什么,当有了“城”以后,可能在原有人口基础上加快了人口集中过程,或采取 强制性措施使得人口集中起来。 随之,各种交易活动开始出现或变得更加频繁,形成“市”。 我们先讨论一下“市”是如何产生的问题。 根据新兴古典经济学的理论,某个人想选择专业化生产方式,但如果其他人都选择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则不能进行专业化生产,因为他不能出售自己生产的产品也不能购 6 买他不生产的产品。 这意味着,每个人的专业化水平不仅决定了他自己的生产力,而且也决定了其他人生产的产品的市场容量,因此决定了其他人的生产力和专业化水平。 每个人选择某种生产方式的的决策,决定了他与其他人进行交易的次数,而所有人选择生产方式的决策和 这些决策之间的交互作用决定了整个社会作为一个整体的分工网络规模。 然而,分工网络规模的扩大又带来交易费用的扩大。 假设每对交易伙伴在他们居住地连线的地理中点进行交易,那么分工水平的提高扩大交易网络时,总的交易出行距离以及相关的费用会超比例地增加。 但如果把这种分工而导致的扩大的交易活动集中在某一区位,则就等于把很大的交易网络集中在一个小范围,大大缩短社会总的交易距离,进而大大提高交易效率。 这样,我们可以从分工的网络效应和交易的地理集中提高交易效率之间的一般均衡含义来解释“市”的出现,把一个很大的交易网络集中到某一 区位就是“市”,其结果是大大提高了交易效率。 再从政府以及监管功能角度来考虑,监管功能不可能分散在各地,也不可能高度集中在中央政府,常采取的做法是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设立一个派出机构,由这些派出机构代表中央政府行使该空间范围内的监管功能,而这种监管功能所在区位就是“城”。 可以看出,“城”与“市”的结合就是城市,城市就是某一区域的政治和经济中心,有关区域经济活动的所有指令都由城市发出,这就是胡佛强调区域包。区域经济理论与政策新区域经济学(编辑修改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