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市场、效率工资与匹配理论溯源(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适应这一变化,还是保持原来的习惯,其结果在一次近似的意义上都是一样的。 惯性的或单凭经验行事的行为通常会给行为者带来损失,不过,相对于最优化的回报而言,这一损失是二次无穷小的。 ”反过来,如果对外在环境的变化如货币供给的变化作出理性的及时反应,其决策成本是很高的,而惯性的决策方式几乎是没有决策成本的。 这样,只有价格决策成本大于价格的变动带给企业的收益,企业选择维持原来的价格就是明智的、理性的,跟随货币量同比例调整价格的理性只在新占典主义所假定的无摩擦的世界中成立,而在上述情况中是不现实的,换言之,厂商是在理性的选择看起来非理性的决策。 由此可见,阿克洛夫是用理性的分析方法来分析实际上存在的非理性行为。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阿克洛夫考察的这些社会心理、文化和制度因素偏离了严格理性,但他使用的方法仍然是常用的静态最优化分析,因为他明确指出,行为人仍在追求某种意义上的最大化。 阿克洛夫还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近似理性的存在基础,近似理性存在的依据是所谓的认知偏差和公平感,认知偏差是指人们在认识事物时经常出现的错误,有一种情形会产生这种错误:( 1)人们的判断过多地依赖于突出的和容易得到的信息;( 2)人们的判断受到陈规的影响;( 3)即使是无关信息,一旦让人们获知,也会误导其判断,比如让一个人在转动轮盘赌机的轮子之后再来判断联合国有多少个非洲国家席位时,其答案明显受到转动轮盘赌机后出现的点数的影响,但是,轮盘赌机的点数和席位却是无关的。 显然,在认知错误下所做的决策不可能是理性的。 公平感本身就是不理性的。 例如,在一项调查中发现,在总需求下降时,大部分人认为不应该降低在职工人的工资来争取让更多的人获得就业。 近似理性使阿克洛夫得出了凯恩斯主义的结论。 因为近似理性的存在,价格并不是像新古典主义设想的那样是有完全弹性的,相反,它是刚性的。 而由于价格刚性,经济周期就会出现,这是因为,当货币供给发生变化时,虽然在短期内,那些不按照最大化原则决策的厂商作出近似理性决策时,损失较小;但在长期,近似理性的决策带给它们的损失较大,因而它们不会再按近似理性的原则进行决策,而会作理性决策。 这样,在短期内,外部冲击,例如货币供给增加(减少),会使经济增长(衰退),物价上升(下降),就业增加(减少),但在一段时期之后的长期,只有价格水平变动,而产出和就业又回到原来水平,经济周期因此出现。 这表明货币政策是必要的。 与此同时,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政策也依然是有效的。 如果增加货币量,从而总体价格上升,即使某些厂商预期到了,但不作出价格上的反应,则实际经济变量就会变动,产量和就业会增加,因而货币政策会有效。 权 威 点 评 阿克洛夫 1970年的论文“柠檬市场”,就单项说,是信息经济学文献中最重要的一项研究。 它讨论了一个有多种含义和普遍适用的简单、但深刻而具普遍意义的概念,阿克洛夫以称为逆向选择的这个信息问题提出了第一个正式的市场分析,他分析了这样一种商品的市场:对该产品质量、卖主有比买主更多的信息、分析以旧汽车市场为例:“柠檬” —— 残次旧汽车的口语用词 —— 现已成为经济学家理论词汇中的一个尽人皆知的比喻。 阿克洛夫证明,按假设,这个信息问题不是可能导致整个市场瓦解,就是使这个市场浓缩为低质产品的一种逆向选择。 阿克洛夫还指出了尤其见于发展中经济的类似信息不对称性的普遍性和重要的,他所举的逆向选择说明性例子之一取自于 20世纪 60年代印度的信贷市场,在印度当时的信贷市场,地方上的放款人所定的利率高达大城市利率的两倍。 不过,若有中间商在城里借钱到农村贷出,由于不了解借款人的信誉,那是有引来偿还前景渺茫的借款人,因而有蒙受巨大损失的可能。 阿克洛夫论文中另外的例子还有老年人难获人身健康保险和劳工市场歧视少数民族等问题。 在他的“柠檬论文”中,一种关键而深邃的见解,是经济中介可能有抵消信息问题对市场效率的负面效应的强烈动机。 阿克洛夫认为,很多市场制度都可以看作是因为试图解决不对称信息引起的问题而出现的。 这一类的例子中,一个就是专业汽车经销商所作的产品使用保证;另外还有品牌,连锁店,特许经营和各种各样的合同等。 阿克洛夫除研究不对称信息外,还从社会学和社会人类学吸取精辟思想,充实经济学理论,这一类中他最值得注意的贡献同劳工市场的效率有关。 阿克洛夫指出,诸如与雇主的相互关系或对同事一视同仁等情感,可以推动着把工资定得高到能诱发失业的程度,他还考察了种姓制度一类社会习俗可如何对社会效率产生不利影响的问题。 由于作了这些研究,阿克洛夫的研究成果在其他社会科学也人所共知,很有影响。 — 202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颂词 阿克洛夫 PSA经济学的研究路径  阿克洛夫的分析方法开辟了经济学与社会学对话的新道路,也为我们提供了另一个探讨经济学与社会学关系的角度。 从《柠檬市场》的写作开始,他便逐渐发展出了一套自称为“心理 — 社会 —人类经济学” (PsychoSocioAnthrop Economics,简称 PSA经济学 )的分析方法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这一分析方法的特点主要体现在理论前提、理论形成和理论结果检验这三个方面 (刘凤良、江艇, 2020)。 在经济学的理论前提上, PSA经济学认为,应该充分借鉴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的研究成果,以增强经济学理论假设的真实性;在理论形成上,应该更强调解释真实观察到的行为,而不是将经济学的数理模型当成整个现实世界;在理论结果的检验上,应该吸取更多样化的实证研究方法,比如社会学、人类学的田野调查和心理学的实验数据。  阿克洛夫试图把其他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进口”到经济学理论中,以修改经济学的传统解释。 他从其他社会科学中获得灵感,他表示:“我的分析方法 (指 PSA经济学分析法 )可以用于我在经济学中真正关心的事情,主要是当代经济中的失业问题和为什么贫穷国家如此贫穷的问题” (斯威德伯格, 2020: 93)。 可以说 ,阿克洛夫更多地看到了经济学本身的局限性,当经济学理论本身不能解释现实生活中的某些重要问题时,它就需要社会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的帮助。 著 作 选 目  1984年 《 一位经济理论家的故事书 》 An Economic Theorist39。 s Book of Tale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1986年 《 劳动力市场效率工资模型 》 (与耶伦合编) Efficiency Wage Theories of the Labor Market, ed. with J。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