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约兴文建设文化强县的瓶颈及对策(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的瓶颈,既归因于我县是“吃饭财政”的传统惯性思维模式的束缚,更说明文化建设作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在一些领导和部门尚未真正取得认知。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结起来主要是三点:一是历史形成的原因 ,文化体制的改革严重滞后于经济体制的改革,起步较晚,积累的问题较多。 二是思想观念的束缚,跟不上形势的发展。 三是条块利益的格局,客观上增添了阻力和难度。 二、落实《加快建设文化强县决定》,是突破制约文化建设瓶颈的对策 (一)创新体制、激发内在活力。 《决定》第三项第一款,明确了各级领导和各部门加强文化建设的职责。 把文化事业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纳入财政预算,纳入目标责任制和干部政绩考核的内容;建立了高规格的权威性的领导协调机构和协调机制。 在这里建议政府每年年初召开全县文化工作会议,在总结过 去一年文化建设工作的基础上,根据《决定》和文化事业发展 8 十二五规划,制定本县来年工作计划,表彰文化建设工作中突出的先进个人和集体。 文化行政部门要切实转变职能,做到政事分开,建立科学的岗位责任制和奖惩制度,以调动干部和职工的积极性,使公益性文化单位更好地发挥作用。 同时充分尊重民营文化企业的积极性,放手为他们依法自主经营提供宽松的发展环境,重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和民间文化组织的作用,增强其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 (二)、 实施“六大工程” 是建设文化强县的重大举措。 《决定》提出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 设工程”、“文化精品创作工程 ”、“文化品牌打造工程”、“公共文化惠民工程”、“文化产业培育工程”、“宣传舆论拓展工程”,是人民群众的基本权益之一,是公益性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 它是面向社会、面向公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文化事业及其相关载体。 实施“六大工程”,肩负着传播知识、宣传教育、示范指导、向群众提供优质精神文化产品、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的重任。 为我县广大群众提供更多的文化宣传阵地和休闲娱乐场所,进一步提高城乡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发展水 平。 同时也直接促成了政府资源、经济资源、社会资源、服务资源、管理资源、技术资源、人力资源、观众资源、设备资源等各类文化资源要素的全面整合与有效利用。 9 特别是实施“文化产业培育工程”,既活跃文化市场、壮大我县文化产业;又建立了开放统一、繁荣有序的市场。 兴文应该在加强研究、保护的基础上继承创新兴文悠久的苗族文化和民俗文化,组织特色文化资源开发,使民族、民俗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 苗族花山节、大坝高桩节是我县标志性文化品牌,把苗族花山节作为民族文化产业化的突破口,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打造石海民族艺术团,整合现有资源,采 取适应市场的灵活的演出机制,做强做大,使之成为川南有影响、有规模、有效益的重点文化产业项目。 建立民俗、民族艺术品生产企业。 抓紧培养新一代工艺品(根雕、竹雕、石刻等)大师和特殊人才,建立工艺品研发机构,促进继承和创新的有效结合。 引导民间传统艺术品生产。 充分挖掘民间手工艺资源,吸收社会各类资金,大力扶持发展苗族蜡染、刺绣、服饰手工艺品制作业。 突出特色、创新设计、打造品牌,使小产品、小作坊实现规模化、社会化生产与经营。 开发以游客为主要消费对象的民族手工艺品、纪念品,逐步壮大民族民间手工艺加工业。 实施“文化产业培 育工程”, 充分利用我县旅游资源,实现文化和旅游业结合。 旅游业是跨文化的交流,旅游文化服务是文化产业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深入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 进行民族文化资源与自然生态资源的组合开发。 以打造集生态观光、苗族文化艺术欣赏、人文历史鉴赏 10 为一体的石海文化生态游。 以展示苗族传统生产、生活方式为主的兴文民族风情游;以保护自然、回归自然、享受自然为主的 僰 王山生态度假游;以 僰 人悬棺和大坝、建武古镇为主的,感知历史进步、领悟文明发展的历史文化游。 以历史和现代卓越人物业绩为主的人文文化游和反映我县革命史的红色旅游;以 民族标志性建筑、园区、设施为主的光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