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管换热器的设计(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  10 若按单程管计算,传热管过长,宜采用多管程结构。 工业上常采用以下几种换热管: 1500, 2020, 3000, 4500, 6000, 9000mm。 现取 l=6000mm, 则该传热管程数为: 则传热管的总根数为: 换热管标准排列形式有以下几种:本设计中采用正三角形排列 . 在上述几种排列中, a、 d 排列更为合理,因为在相同折流板间距条件下,其流通截面比其他两种要大,有利于提高流速。 故本换热器采用混合排列,即在隔板附近采用正方形排列,在其他部分采用正三角形排列。 管间距为 t=≈ 32mm, 则 横过管束中心线的管子数: 根)(  Nn c 壳体内径 对于多管程结构,壳体内径采用下式计算 : 其中η为管板利用率,对于正三角形排列:两管程, ,大于 四管程,; 对于正方形排列:两管程, ,大于 四管程,。 (管程)26  lLN p(根)2401202  sp nNNNtD  11 由于本设计采用混合排列,多管程结构,取管板利用率为η =,则壳体内径为: 圆整后取 D=900mm。 折流板 常用的 折流板有弓形和圆盘圆环形两种。 弓形折流板又分为单弓形、双弓形和三弓形三种。 各种折流板具体形状见右图: 本换热器采用弓形折流板,取弓形折流板的圆缺高度为壳体内径的 25%, 则切 去圆缺 高度 为: mmDh  折流板的间距在允许的压力降范围内希望尽可能的小,一般推荐折流板间距最小值为壳体内径的 倍(或不小于 50mm),最大值取决于支持管所必须的最大间隔。 本设计取折流板间距为 ,则 mmB  ,由于在系列标准中只有以下几种折流板间距: 150, 200, 300, 450, 600(对于 D=900mm,l=6000mm) 故取 B=450mm 则折流板数为 : 据《常用化工单元设备设计》 P34,表格 113,选取折流板与壳体间的间隙为 3 . 5mm, 因此折流板直径 Dc = 500 2 3 . 5 = 493mm 折流板厚度 参照由万利国、董新法编著《化工制图 AutoCAD 实战教程与开发》 143 页表 54得折流板厚度为 5mm。 接管、拉杆与定距管的选定 壳程流体进出口接管: 取接管内 有机料液 流速为 u=则接管内径为 : mmNtD  块)(  BlN BmuVd )9863600(2150044 11    12 由 无缝钢管 ( GB816387) 得, 故壳程流体(即煤油)进出口接管直径取标准管径 100mm; 管程流体进出口接管:取接管内循环水流速为 u=,同理得接管内径为 : 由 无缝钢管 ( GB816387) 得, 取标准管径为 260mm。 拉杆的直径和数量与定距管的选定 根据《常用化工单元设备设计》 P35,表格 117, 选用 12mm 钢拉杆 , 数量 6 条。 定距管采用与换热管相同的管子 , 即 Φ 25mm 2 . 5mm 钢管。  四、换热器核 算 换热器主要传热参数核算 热量核算 壳程对流传热系数 对于圆缺式折流板,可采用克恩公式: 流体流通管间最大截面积为: 则壳程流速为: 其中, de为当量直径: 则壳程雷诺数为: 普兰特准数为: 则管程对流传热系数,取粘度校正系数 管程对流传热系数 i 流通截面积: muVd )9863600(13381144 22   208 mtdBD oo    wooeood smSmu oo oo / 21500  mddtdooe 2222   )( 3   o ooeo ud   33  o opoo C  wo      CmWo  /   222 mNNd pii   13 管程流体流速: 雷诺数为: 普兰特准数为: 则其对流传热系数为: 污垢热阻 管程与壳程的污垢热阻分别为 : 管壁导热系数为: 代入数 据,总传热系数为: 介于 之间符合要求。 传热面积核算 换热面积 S按核算后所得的总传热系数计算。 则传热面积 该换热器的实际传热面积为: 2105)18240()( mnNLdS cop   则该换热器的面积裕度为: 传热面积裕度合适,故该换热器能够完成生产任务。  CmWRdbdddRddKosoioiosiiio 2/58111smAmu ii ii / 00994 13 381 1   3   i iii ud   33  i ipiC       CmWi  / / / 2424CmR CmR sosi   )/(45 CmW  CmWtS Q moo  21 / 1551500K oKK mtK QSm %% %100  S SSH p 14 4. 3 换热器内流体的流动阻力核算 管程为压力降:   Psti NNFPPP 21  其中, Ft=,Ns=1,Np=2 传热管的相对粗糙度为: 查莫狄图得 则由于流体与管壁摩擦产生的压降为: 则管程压力降为: k P aPaP i 1 0 1 8 ) 7 2 6 7(  壳程流动阻力 由此可知本换热器符合要求。 注: NB——— 折流板数目 ; B——— 折流板间距 , m; Di ——— 壳体内径 , m; id CmW  /0 3   PaudlP iii 221    PauP ii 222    k P aPapNFNFpppPauDBNpPauNnfpfudsmusmdnDhFuNnFfpststooBoBcoooooooocoooBco1,942. 0 ).905. 2 202(132218222)1(F3196Re21700)()(A2)1(21222221321则其中)(则壳程流通截面积, 15 F——— 管子排列方式对压力降的校正因数 , 对于正三角形排列 , F = 0 . 5对于正方形斜转 45176。 , F = 0 . 4; f0——— 壳程流体的摩擦系数。 nc——— 横过管束中心线的管数 ,管子按正三角形排列 : nc = 1 . 1 N ; 管子按正方形排列 : nc = 1 . 19 N ; u0 ——— 壳程流体横过管束的最小流速 , m /s , 壁温核算 因管壁很薄,且管壁热阻很小,故管壁温度可按式( 342)计算。 由于该换热器用循环水冷却,冬季操作时,循环水的进口温度将会降低。 为确保可靠,取循环冷却水进口温度为 16℃,出口温度为 40℃计算传热管壁温。 另外,由于传热管内侧 污垢热阻较大,会使传热管壁温升高,降低了壳程和传热管壁温之差。 但在操作初期,污垢热阻较小,壳体和传热管壁温差肯能较大。 计算中,应按最不利的操作条件考虑,因此,取两侧污垢热阻为零计算传热管壁温。 于是有 : 式中液体的平均温度 tm=和气体的平均温度分别按式( 344)和式( 345)计算为 : 传热管平均壁温 壳体壁温,可近似取为壳程流体的平均温度,即。 壳体壁温和传热管壁温之差为 该温差较 小 ,故 不 需设温度补偿装置。  五、换热器选型 hchmcmwtTt11/Ct m  )/(4 7 6 6 2 KmWic  CT 71CT m  712/)40102()/( 2 6 6 2 KmWoh  Ct  2 6614 7 661 2 7 6671CCt  16 根据以上计算,通过查标准 JB/T 471592 固定管板式换热器与基本参数的对照可以发现,在 DN=600mm 范围内,设计所得换热器与标准相差较小,与设计结果比较接近。 故暂且选定该换热器,其相关尺寸规格如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