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土地整理可行性研究报告(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高压线路穿区而过,为以后整理工作提供了可靠的电力保障。 生态环境保护设施状况 区内无工矿企业,无污染源,林网建设框架基 本形成,但缺乏统一组织、统一规划设计,农田基本建设、水土保持等工程不能有序正常进行,林木覆盖率不高,生态环境较差。 4 项目分析 项目合法性分析 本项目符合《淮南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淮南市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和《 田集街道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系潘集区土地整理重点项目,其规划方向与市区级规划所确定的用途一致,符合法定要求。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项目区 土地面积 公顷,由 田集街道朱圩、吴湖 、 田集 3个行政村 集体所有,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二大类。 农 用地包括耕地 ,其他农用地 96 公顷。 建 设用地包括住宅用地 公顷 ,不动 85 公顷。 区内基础设施建设不合理,土地的产出率相对较低,水稻单产 450 公斤 /亩,小麦单产 215 公斤 /亩。 通过对项目区土地综合整治,可有效改善种植条件,提高经济效益。 潘集区田集街道朱圩等三个村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14 表 5 项目区土地登记情况一览表 单位:公顷 项目名称 土地 权属 村名 土地面积 其 中 农用地 建设用地 安徽省淮南市潘集 区 田集街道 土地 整理项目 集体 田集 56 朱圩 223 166 57 吴湖 合 计 土地整理潜力分析 本项目主要通过整理田间沟、渠、路、塘 ,提高耕地质量和增加耕地面积。 该工程预计新增耕地 公顷,新增耕地率 %。 新增耕地主要包括:整理前农村道路用地 公顷,整理后农村道路用地 公顷,新增耕地 公顷;整理前农田水利用地 公顷,整理后农田水利用地 公顷,新增耕地 17 公顷;项目区原 有坑塘水面 公顷, 东 二支南北坝塘沟、老干渠、 朱圩大 沟、部分小沟塘,新增耕地 公顷; 老村庄占地面积 公顷 , 整理后 公顷 , 新增耕地 公顷; 通过以上措施,可使项目区内耕地利用率和产出率得到明显提高。 表 6 田集街道朱圩等三个村土地整理项目 土地利用现状规划对比表 单位:公顷、 % 潘集区田集街道朱圩等三个村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15 土 地 利 用 类 型 现状 所占 比例 规划 所占 比例 农 用 地 耕 地( 11) 水田( 111) 旱地( 114) 菜地( 115) 林 地 林地( 131) 其他农用地( 15) 农村道路用地 ( 153) 农田水利用地 ( 156) 坑塘水面( 154) 小 计 建 设 用 地 住宅( 25) 农村居民点( 253) 小 计 合 计 100 100 土地利用限制因素分析 自然因素 项目区原土壤属砂姜黄土,经多年种植水稻,现已形成潜育型水稻土,质地粘重,耕作层浅,适耕期短,耕作阻力大,土壤有机质含量低,易渍、易涝、易旱。 项目区内部排、灌、蓄、养功能设施较差,造成灌溉不及 时,排涝无出路,道路蛛网密布,降低了土地利用率。 经济因素 2020 年该 街道 农民年人均收入为 2501 元,项目区所属各村年平潘集区田集街道朱圩等三个村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16 均收入仅 2193元,收入水平较低。 地方无规模企业,无投入来源,虽然群众治理项目区积极性较高,但由于地方财政紧张,无力自行整治。 环境影响评价 项目实施后,通过农田林网建设和村庄周围植树绿化,改善了生态环境,通过涵养水源,项目区内水系得到合理调控,有效改善了农田供排水条件,增加了林网的防护功能,使项目区的环境优雅美观,改善了项目区内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对本区域和周边环境起到了良性循环作用。 基层组织及公众意见 项目的实施能够得到 街道 、村基层组织的拥护,各村均召开村民大会征集项目实施意见。 当地群众认为该项目完成后对实现农业产业化,提高粮食产量,增加经济收入,改善农民生活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一致同意项目实施。 土地适宜性分析 土地整理区是适 宜性评价,是否合理确定项目区土地选用结构和用地空间布局的基础,这次土地适宜性评价的重点是对耕地后备资源的评价。 通过对项目区土壤物理性状各土壤化学性质分析,根据土地属性对耕地利用的适应性程度及对土地整理可能产生限制的因子类型和强度参考土地形态和目前整理水平及进一步开发的可能性,采用综合分析和主导因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评价,根据项目区实际情况分别选择坡度,耕地厚度、土壤 PH 值灌溉条件、排水条件、侵蚀程度、土壤养分、土壤性质、对外交通 9 个影响因子,经分析表明,项目区所潘集区田集街道朱圩等三个村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17 选择的各单元土壤养分值在 ~ %之间,均 为“中等适宜等级”;坡度分值在 6~ 9度之间,属“中等适宜”等级,土壤质性为砂壤土分值均为“适宜”等级,其它各单元评价均在“中等适宜”以上 ,因此整个项目区土地适宜耕作程度均在“适宜”等级以上,土地利用方向定为水旱轮作是适宜的,能同时满足水、旱作物的要求。 项目规划原则 认真贯彻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统一规划、统一布置、统一整理,坚持政府决策与公众参与相结合原则,科学安排农、林、交通、村镇等用地,坚持因地制宜,先易后难,多造耕地原则,优化土地利 用结构,提高土地质量和土地利用率,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确保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有机统一。 项目规划依据 ( 1)《国土资源行业标准土地开发整理标准》 ( 2)《淮南市土地开发整理规划》 ( 3)《 田集街道 20202020 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 4)《 田集街道 农村道路“十一五”总体规划》 ( 5)《 田集街道 水利设施“十一五”总体规划》 ( 6)国家、省有关部门的技术标准和规范 项目总平面布置说明 农田水利方面布局 潘集区田集街道朱圩等三个村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18 项目区田间工程采取支、斗、农三级布置,其中:支、斗渠采用沟 路 渠布 置;田间采用农渠(沟)、路相间布置,即一渠两边灌,一路下两田。 灌溉工程布局 项目区灌溉 以 淮河 为 主要灌溉水源 ,利用 架河 电灌站进行提水,通过 架河 总干渠及 东一 、 二 、三 支把水引入项目区, 将水输入斗渠,然后经农渠把水灌入田块。 为了节约耕地,节约用水,缩短灌溉周期,计划将支渠、斗渠建成混凝土防渗渠,其中:支渠控制面积为 3000 亩~5000 亩,其长度为 2020米~ 5000米,间距为 800米~ 1200米;斗渠控制面积 300 亩~ 700 亩,长度为 米~ 1600 米,间距为 300 米~ 700米;农渠控制面积 50亩~ 360 亩,长度为 300 米~ 800米,间距为 100米~ 400 米。 排涝工程布局 项目区排涝以自排为主,排涝通过农沟排入斗沟,由斗沟排入中沟,而后排入淮河。 排涝系统以现有中小沟为骨架,布置斗、农沟,斗、农排水沟与斗、农渠采沟渠合一(半地下渠)的办法,排灌兼用。 田间配套布局 为便于农机下田,斗、农渠及斗、农沟之间相互贯通,在田间道、生产路与沟渠交叉处修桥、涵 63座,同时为了把水及时有效灌入田间,在斗农渠上修闸、渡槽、放水口门等 106座。 农村道路布局 道路工程规划以方便群众交 通生产,有利于耕作为原则,主要规划了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