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管理学科总结报告重点学科(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京津两环经济发展战略和曹妃店现代港区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 上世纪 90年代末期,农业经济系张义珍教授带领师生深入地方经济发展实践,在培植发展蠡县、容城、高阳、满城等二十多个地方特色支柱产业,为乡镇企业策划制定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管理与发展规划等做出了贡献;在畜牧业产业化发展方面,丁森林教授主持“九五”科技攻关课题,带领 20名教 3 师 140 名学生历时 5 年调查 11个县市 300 个养殖户,出版 了 专著《肉牛养殖场统计监测系统研究》和《肉牛产业化生产》。 为 XX 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和加强畜牧业产业化发展 做出了贡献 ,该项目获得 2020 年 XX 省政府突出贡献奖。 本世纪初以来,农林经济管理 学术带头人 许月明教授带领师生 从 1997 年开始为 XX省多个县市 编制土地资源利用总体规划、 太行山-燕山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区域 农业发展 规划等 ,为政府部门在农业、农村、土地等方面提供技术服务和政策建议,产生了重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学术带头人 赵帮宏教授带领 师生开展“农户万家访问”活动,调查三农问题,为 XX省政府制定三农政策提供服务。 学术带头 王爱民教授带领管理专业教师团队走进民营企业,为企业 “诊断发展脉络”、培训干部员工、完善企业制度等,对地方经营发展直到了推动作用。 等等,本学科方向带头人多年来一直紧紧围绕地方经济建设最大力量地发挥着应有的作用。 二、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一)师资队伍建设 情况 目前本学科 15 名 骨干教师中 ,教授 13 名, 副教授 1 名, 讲师 1 名,副教授以上职称占教师总数的 %;其中博士以上学位教师 14 人,占教师总数的 %;在本学科 15 位教师中,非本校毕业教师 13 人,占 %; 55岁以 下有 13 位教师,占 %。 本学科师资队伍职称结构、学历结构 近四年趋于 合理化。 此外, 本学科团队中 还有 20多名年轻教师在成长。 (二)人才培养 情况 在人才培养方面,坚持“与时俱进、因层制宜”的原则。 “与时俱进”即随着经济社会的 快速 发展,不断完善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设置、改进教学方法。 2020 年 4 月进一步完善 了研究生培养方案,细化培养目标、优化课程设置、规范学分要求和补修课程;教学方法上逐步由“传统课堂讲授”转变为“课堂教授为主,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因层制宜”即根据本科、硕士、博士不同培养层次制定相应的培养 计 4 划,使培养更具有侧重点和针对性。 针对本科生,在加强理论知识培养基础上,强化学生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理论知识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针对硕士研究生,在加强专业知识学习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学生 从事 本学科 科学研究和 技术工作的 能力;针对博士研究生, 贯彻 “ 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 ” 的指导思想, 在理论学习和参与科研基础上,积极探索国内外联合培养模式,以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其学术水平。 2020 年,本学科与加拿大 莱斯布里奇大学 (University of Lethbirdge)联合培养 的第一名 博 士研究生获得博士学位; 2020 年 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再次招收 国际合作交流(巴基斯坦) 的博士研究生。 (三)科学研究 情况 20202020 年新增科研项目 80 余 项。 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20 项,省部级项目 40 项,重大横项科研项目 4 项。 出版 学术 著 作 10 部, 出版本学科博士论著 部, 教材 6 部;在国内外公开学术期刊和重要会议上发表论文 140余 篇,其中 EI 检索 4 篇, ISTP 检索 1 篇;核心期刊 120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